书城励志习惯成就命运
2765400000010

第10章 好习惯赢得好人脉要遵时守约(1)

约会见面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发生,即使是朋友之间,迟到、失约也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声誉。也许很多人认为,迟到一会儿,天也塌不下来!迟到、失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时候只要多说几句道歉的话,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但是,迟到、失约虽然没有让天塌下来,它却动摇着你的信誉基础。

在美国人看来,迟到意味着“我不尊重你的时间”。迟到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假使无法避免迟到的发生,你必须在约定时间之前打电话过去道歉,再继续赶你的路。

不仪是美国在西方,准时赴会是判断对方可信、可靠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存商业礼仪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如期赴会,一般要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允许(如生病、受伤),或者是其他极其特殊的原凶等等。人们的时间是一样的珍贵,无论你是皇族还是百姓,是领导还是下级,准时赴约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基本尊重。

通常在约会中,赴会者应该提前5分钟到达。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遵守这个规则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会或多或少的迟到,因为存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时间概念并不是非常的强烈。大多数人还不懂得,如果将要迟到时,应该礼貌地打电话告诉对方:“我由于某种原因,将会迟到15分钟,请您原谅。”人们会原谅你的迟到,因为,你懂得时间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人们会尊重一个懂得信守承诺、尊重他人的人。

遵守时间、准时赴约的人,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对于商人而言,没有比商业信誉更为重要的“不可见资本”了。在正式的商业交往中,人们只能从交往的礼仪行为中来判断对方。而有无准确的时间观念是对合作伙伴的为人和生活原则的考验。任何品牌之所以获得人们的信赖,首先是对于品牌的信任。遵守时间,是在商业活动中建立个人信任的第一步。

在这方面,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表现最好,他们整个民族都有着良好的守时习惯。守时的好习惯为你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信誉。大凡习惯守时的人,做人信誉度也高。

那种不遵守时间的人,大脑中就没有“效率”的概念。懂得时间并遵守时间的人,会被认为可靠和值得信任。比尔谈到自己在美林公司的德国下属时说:“他像一辆可靠的宝马车,交给他的工作,我只管放心等待结果。他准时完成而且结果极其可靠,他的效率让我非常敬佩。”

巴克雷银行的奥利多被冠以“迟到先生”的绰号。因为他在与朋友比尔约会时,从来都不准时到达。一次,他们约定在巴克雷银行的大厅相见,在约定时间半小时后,他还没出现。比尔拔通了他的电话,他还在办公桌前不慌不忙地接电话。比尔气愤地质问他:“你知道我们约会的时间吗?”他回答:“当然知道!我这就来。”由于“迟到先生”的“美誉”,没有一个人与他约会时会守约。“迟到先生”虽然是戏谑,但是有人却对奥利多作了消极评价:“他是个不可靠的人。”可见,是否能够守时也在默默地影响着你的人格。

“迟到先生”真正被惩罚是在一次工作面试中。在去德意志银行面试时,由于地铁出了故障,他迟到了15分钟。那位瑞士主管拒绝他面试,并对他的解释无动于衷。他认为:“面试的时间是8点45分,而不是9点。 伦敦的地铁是不可靠的,你应该早就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延误。”他认为奥利多不仅不尊重时间,也没有高度重视面试。虽然奥利多抱怨主管的呆板和教条,但是他学会了一个道理:“没有人会对你迟到的理由真正感兴趣。”

我们往往通过小节来判断对方的人格,其目的是为了预测他的未来行为。如果对方留下遵守时间的可靠印象,你自然会相信,他的人格也如同他遵守约定的行为一样可靠,因而可以决定与之进一步交往。

时间就是效率。在西方,人们不仅自觉地遵守时间,而且强调高效率。现在加拿大某工程公司做高级工程师的安东尼进公司时,为了表现自己勤奋苦干的敬业精神,在下班后他总是主动晚回家。但是,不久他就被上司叫去谈话:“如果你下班还不回家,说明你在工作时间内不能及时完成你应该完成的工作,我们会考虑你是否适合高级工程师的位置。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表现,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加班并不是高效率的表现,我们是工程咨询公司,以花费的时间向客户收费,我们也要提供给客户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我希望你在上班时间高效率地工作,下班后多休息,以便上班时能够高效率工作。”

真正的成功者应该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无论商业会见还是休闲的约会,不能及时赴约时,至少应该先通知对方,明知故犯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尤其长期不守时,是偷窃别人的时间,是犯罪。时间就是金钱,守时就是信誉。

守时这个好习惯能为我们带来信誉和效率两大好处,你还等什么呢?培养守时的习惯,从今天就开始做起!

用目光赢得信任

目光能够传达很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奥妙。心理学家发现,除了能进行思想交流之外,目光还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一般地,眨眼的频率、注视的长短、目光聚集的宽度、瞳孔放大的程度,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人的心理状态、态度、内涵。你是兴高采烈,充满幸福和自信的,还是没精打采、疲惫不堪、心怀叵测的等等,都可以从你的目光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心情紧张、充满焦虑、忐忑不安的人,总是双眉紧皱,目光流露出不安、焦躁。一位赌场的常胜将军,通过观察对手目光的微妙反应来推测其心理状态,从而判断其手中牌的优劣势。“观察人的瞳孔,可以推测他的幸福状态”,这个理论已经被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愉悦的状态,瞳孔自然放大,产生迷人的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观察一组被测试的男性瞳孔,当画面上出现美丽动人,充满诱惑力的性感女郎时,被测试者的瞳孔会普遍地放大。

目光接触是如此有价值,使我们可以从目光中判断一个人的禀性和态度。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会多用目光,对不喜欢的人尽量不看。一个谈话时能用平稳的目光望着我们的人,会赢得我们的好感和信任——他可能诚实,心中无所隐瞒;他是个心胸坦然、自信有勇气的人。一个目光游离不定、扑朔迷离的人,让我们感到他不敢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可能不减实,心中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有权威,占强胜地位的人,目光中透出威慑力;善良、宽容的人,目光中流露出慈祥;冷酷、狭隘的人,眼神中放射出奸诈;大脑和心灵都是一片空白的人,眼光茫然。

小雪是某外企公司的人事部经理,被邀请参加一个世界著名公司的人际关系培训班结业典礼。小雪打算在了解公司讲师的素质后再决定自己是否参加培训。

她坐在前排右边,看着那些结业的人用被强化训练出来的积极热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那位主讲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个定格的笑容,但是小雪很困惑,她无法捉摸那笑容的背后到底是真诚还是客套,她无法相信那张脸的诚意,更无法被那个标准的肌肉造型的笑容感染。典礼结束时,小雪走向那位讲师作自我介绍,在他们握手的一刹那,小雪与他的眼睛相对,小雪这才明白:原来困扰我的是他的那双眼睛。

小雪是这样形容那双眼睛的:“看起来阴冷、高深莫测、虚实不定。那双眼睛对我并没有兴趣,它只是漠然地在我身上扫了一遍。这双眼睛与他的笑脸是那么的不和谐,这双眼睛里没有一丝笑意和温暖。我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原来他的笑是强化培训出来的职业笑容。他的心中并没有笑容,这些全都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只有脸上微笑,心灵没有微笑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际关系讲师吗?他不可能告诉我他自己都不懂得的事情。”小雪最终没有参加这个公司的培训班。

在人类的活动中,用眼睛来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如此丰富、含蓄、微妙、广泛,眼神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内容。美国肢体语言专家福斯特在他的《肢体语言》中写道:“尽管我们身体的所有部分都在传递信息,但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在传送最微妙的信息。”人们每天都是用目光默默无声地互通信息,目光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决定着你能否有效地与对方交流。一个不能运用目光沟通的人不会是个高效的交流者。

细心观察人们的目光,你会对人类奇妙的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有新的认识。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在沟通实验中,对目光进行了深刻而精细的研究,寻找那种最有助于沟通的目光。心理学家克莱克存一次实验中,让采访者用三种目光与被实验者进行对话:

▲“聚精会神”,专注的目光;

▲“时看时不看”,躲闪的目光;

▲“几乎不看”的目光。

实验结果表明,被实验者把“聚精会神的目光”列为对自己最有兴趣、最专注的人,因而也对采访者产生好感,对他们的评价也最高。

目光在不能使用语言的交流场合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能迅速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性格腼腆的爱尔兰人——巴林银行的罗伯特用眼神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那是我在公司作的第一次市场报告,我内心惊恐、紧张,站在台上我感到多么的孤独。我发现比尔正在全神贯注地望着我,他的目光中只有我一个人,我感到自己变得那么的重要!他的眼睛让我感到了信任和支持,他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特别。我也仿佛感到在座的只有他一个人。在我演说的二十多分钟内,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我,他帮我度过了我事业生涯的第一次演讲。”真诚、支持、友爱的目光可以跨越任何障碍把我们的关系拉得很近。做过大学教师的比尔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也是由于在教课的经历中体会到:“一个在台上的人需要听众的支持,只有我们目不转睛的眼光能够表达我们真切的心意,而一双在台下聚精会神的眼睛又让我们对它的主人格外亲切。”

目光接触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思想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在交谈中极其重要,专注地望着别人是最明显的“倾听”信号,也是在给讲话者反馈信息。

目光的接触是一种信息、一个前奏,是一种对进一步交往的邀请。与人沟通时,尤其是首次相见,如果不敢与人进行目光交流,不会运用目光的效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然而许多人却由于种种原因非常难以与人保持平稳、持久的目光接触,就如同很多腼腆的人不知把手放在哪里一样。他们的目光或是偏向一边,或是盯着你的脖子,或是左顾右盼。这种躲闪的、飘忽不定的日光让别人产生反感和误解,它让我们怀疑:“是什么东西阻挡着我们真止的交流?”“他是不是存撒谎?”心理学家在对人的目光与诚实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谈到自己感到不光彩的事时,或者在说谎时,目光会不自觉地转向别处;大部分神经质和忧郁症的人也常常躲避目光接触,那些心中充满恐惧、忧郁的人做心理理疗的第一步,就是取得目光接触;而那些总是待人真诚的人,往往都拥有全神贯注的目光。

你是习惯于四处乱看,还是把眼神聚集存你的对象身上呢?我们都渴望我们的听众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身上,而目光不欺骗我们,它让我们知道,对方是否在倾听我们的谈话内容,是否在与我们进行交流,是否对我们的话题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全神贯注的目光让我们感到支持和力量,产生信心和热情。

请记住,要在这方面赢得人心,就要让自己全神贯注地关注对方,并使这种专注成为一种习惯。

记住别人的姓名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关心别人更让人感动的了,而关心别人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别人。这是一种交往的需要,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发展出一种能力。据说,周恩来总理接见过一个人后,不管过多长时间,再次见面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使对方既惊讶又佩服。

最好的例子是拿破仑·波拿巴与下属的关系。拿破仑能叫出手下全部军官的名字。他喜欢在军营中走动,遇见某个军官时,就叫出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谈论这名军官参与过的某场战斗或军事调动。他经常询问士兵的家乡,妻子和家庭情况。拿破仑的做法让下属感到吃惊:他们的皇帝竟然对他们的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这种做法,让每个军官都能从拿破仑的谈话中感到他对自己十分存意,也使他们对拿破仑忠心耿耿,甘愿效劳。

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位应试者都作了精心的准备。

铃声响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后,开始讲课。导入新课、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各项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为了避免满堂灌,有一个试讲者也效法前面几位试讲者的做法,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课时,比较自己与前几名试讲者的效果,这名试讲者估计自己会输。

谁知,第二天他就接到被录取的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说实话,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还稍逊一筹。”校长微笑着说:“不过,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他们却叫学号或用手指、试想,我们怎能录用一个不愿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呢?”

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事情虽小,却反映了讲课者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一片爱心。同时,对于应试者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也是一种应试准备,而且是更精细的准备。正是这种细节上的准备,使他与其他应试者区别开来。

善于记住别人的姓名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情投资,在人际交往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董事长清公司的代理商和经销商吃饭,他私下让秘书按座位把每位来宾的名字依次记下。这样董事长在饭桌上与每位老板交谈时都能随口叫出他们的名字,这使每个人都惊讶不已,生意也顺利地谈成了。

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到如何记住别人的相貌和姓名的问题。两者要“对号入座”,不得张冠李戴。一般来说,记相貌不会像记姓名那样困难,记姓名容易发生到了口边说不上来的窘况。如果同一场合出现众多的人,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呢?一般讲主要记住一点,就是:观察一个人的相貌要选择其最突出的特征,如五官、身材中的特别之处,这样你就容易记住这个人了。把观察到的材料在自己的头脑中像漫画家那样想象,把他的特征加以夸张,那么你就记住这个人了。

世界上天生就能记住别人名字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能做到这一点全靠有意培养形成的好习惯。而你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它就能使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多优势,因为,对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听起来最亲切和最重要的声音。它不但是获得友谊、达成交易、得到新的合作伙伴的通行证,而且能立即产生其他礼节所达不到的效果。

要集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