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2765600000002

第2章 为人之道——方圆有术(1)

一、圆融,乃应世之道

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败,打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你做事圆融;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也需要你做事圆融。所以,学会圆融做事吧。这样,你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积极主动,游刃有余。

做事方正,做人圆融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了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了“人际关系”一词。人际关系的技巧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是你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我们讲的“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融”。

先说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

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绝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说,做官就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

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像韩国因商业楼倒塌而产生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便是因为韩国的建筑承包商在建造大楼时偷工减料;像中国生产鳖精厂家被曝光,是因为生产鳖精的厂家生产的竟是没有鳖的鳖精,为此他们都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人要圆融。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圆”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包含着牺牲。如果说有人能做到内方外圆的话,那也肯定包含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利益,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做人圆融,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责,他却以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是深谋远虑,他却认为你是哗众取宠。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能做到“方”、“圆”的,同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

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恶极的罪犯窜入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威逼人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然后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胁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笨拙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贪婪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这“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事情。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雷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猜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还有,对一些有经验的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力再大,毕竟还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听命于自己。当自己的管理目标受到权力条件的限制,一时难以完全实现时,他就必须运用计谋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首先制服自己权力够得着的对象,暂时稳住还远离自己、鞭长莫及的对象。这在军事学上,叫远交近攻;在处世学上,叫外圆内方;在用人权术上,则是指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对“权力影响圈”外的下属装出和蔼可亲、体贴关怀的样子,但对“权力影响圈”内的下属,却严加管制,令人可畏。

总之,人生在世只要运用“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

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

应酬的艺术

圆融为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日常应酬。

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卡耐基为我们讲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家,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地方。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应酬中学会应酬。

比如,你新领到一笔奖金,又适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门的同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请大家吃顿晚饭。敬请光临,记住了,别带礼物。”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事们过去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一次都会乐意去捧场的,你也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重视应酬,一定要入乡随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职者有爱请同事的习惯,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请,就会落下一个“小气”的名声。如果人家都没有请过,而你却独开先例,同事们会以为你太招摇。所以,要按约定俗成的规定来办。

重视应酬,还有一个别人邀请,你去与不去的问题。人家发出了邀请,不答应是不妥的,可是答应以后,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深交的同事,有求必应,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场面,都能应酬自如。

浅交之人,去也只是应酬,礼尚往来,最好反过来再请别人,从而把关系推向深入。

能去的尽量去,不能去的就千万不能勉强。比如,同事间的送旧迎新,由于工作的调动,要分离了,可以去送行;来新人了可以去欢迎。欢送老同事,数年来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去一下合情合理;欢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来日方长,还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吗?

重视应酬,不能不送礼,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建立感情、加深关系的物质纽带。应酬需把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对于话题的内容应有专门的知识——当你和对方谈到某一件事时,你必须对此有所认识,否则说起来便缺乏吸引力,不能使对方感兴趣。

2.充分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理一有许多事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是永不能改变的,这种“永不能改变”的道理,自己要常常放在心里。

3.要培养忍耐力——切忌凡事小器。经验证明,小器常使自己吃亏。

4.能够利用语气来表达你自己的愿望——不要使人捉摸不定,有些人以为态度模棱两可是一种技巧,其实是相当拙劣的。真正懂得运用应酬技术的人,都会让本身的立场迅速公开。

5.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甚至对于你的“死党”,你也不必口口声声去对他表明,只要事实上是“死党”就行。

6.对事物要有衡量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一味地坚持某一个看法。

7.对事情要守密。一个人不能守住秘密,会在任何事情上发现很多过失。

8.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9.对人亲切、关心,竭力去了解别人的背景和动机。

没有经过准备而进行一项应酬,常常不只不成功,而且会遭受无可挽救的失败。

如电话应酬,预先准备好别人说“是”或“否”时你应如何应对,就可以避免太多不必要的烦恼。

只有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应酬,巧妙应酬,我们才能给自己拉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为他人做点好事

许多人经常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时候,总会顺便告诉对方自己对别的人也很好,心里悄悄地企盼着对方对自己有所肯定,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为某种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经常做些好事,对别人施以恩惠。

实际上,你做好事的同时,你善良的本性已经使你感觉愉快——你仁爱的意义即在于此。

既然要付出,就是单纯地付出,不要图什么回报,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悄悄地为他人做点好事”的初衷。别人的感激与表扬并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义的回报是你无私奉献的热情——只要你有了这种热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惬意起来。所以,下次你为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不要声张——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是一种跟你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处事方式,它不仅会带给你快乐,而且做起来也是轻而易举。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总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尤其是当我们为别人做了点什么的时候。比方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住在同一间寝室的人常说:“既然我打扫了洗手间,那么他就应该将厨房清理一下。”或是邻居之间:“我上周帮他们家照顾了一下午孩子,这次总该他们帮我了吧?”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已远远超过所得到的回报。

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智慧、内心充满平和宁静的人,是不会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报的。你所做的这些爱心行动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悦。

如果你感到替别人做了什么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因而导致你心理不平衡,其根本原因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互惠主义”,它干扰你内心的平静。如果行善事而有所图,也许好事会变成坏事。有一位美国青年,曾从深井中救出一个小女孩,得到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和众人的钦佩。不幸的是,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希望人们知道他的这一善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他却念念不忘,越来越无法忍受人们如此对待他这样一个救人英雄,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维吾尔族传说中最聪明的人——阿凡提曾经说过:人家对你做的好事,你要永远记住;你对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记。或许,这位美国青年要是领会到阿凡提的名言,这个悲剧或许就能避免了。

在你的生活中,多试着真心真意地去帮助别人,别让你自己有意无意去想“我将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当这一切完全发自你的意愿时,你一定可以体会到帮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帮的人会给你什么样的报答,只是真心实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将是件快乐的事情。

而事实上,你在悄悄为别人做点好事的同时,你的“善行”也被他人看在眼里,无形当中你为自己立下了良好的口碑,小小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决胜人际。如果你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报,那么在他人看来,你的“小小好事”反而只是你换取“人情”的筹码,就显得你不够真诚,从而无法实现你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初衷。

恰到好处送人情

圆融为人难免送人情。送得恰到好处是人情,送得不当是尴尬。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送的人情,都有一个让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认识的问题。而送人情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轻重,而在于对方感受如何。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常,世人最重视的人情则是雪中送炭、口渴送水。

别小看这“一炭之热”、“滴水之恩”,这样的人情可得倾林相送、涌泉相报。

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些需求,有的急,有的缓,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此作为人生的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送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味。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就是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