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礼仪学
2768700000001

第1章 绪论

一、礼仪能使你活得更潇洒

礼仪是一位美丽的天使,礼仪是一位严厉的教师,礼仪又是一位伦理的法官。礼仪能使你的言谈更文雅,礼仪能使你的举止更潇洒,礼仪能使你的为人更加谦虚谨慎,礼仪能使你处事不卑不亢,礼仪能使你的修养更高尚,礼仪能使你的心灵更美好,礼仪能够使你朋友遍天下,礼仪能够使你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敬仰。人人都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人人都想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人都想过一生平安幸福的日子。那么,请你好好学习礼仪吧。礼仪能帮你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有人疑惑的问:“我也用得着学习礼仪吗?”我诚恳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谁都用得着,谁都应该学礼仪。”俗话说:礼仪是个宝,谁都学得了。只要良心在,不愁学不好。

二、学习礼仪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把它列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首要科目。古代儒家教育的六种科目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古人把“礼”列在第一位,证明了礼仪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古代教育家把“礼”放在综合素质教育的第一位,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借鉴的。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终于认识到,学习礼仪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党和政府要以科教兴邦,就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这就必须讲究礼仪。因此,构筑当代中华礼仪规范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让我们彬彬有礼地生活吧,让我们告别愚昧吧。我们的历史责任是承前启后,我们提倡学习中华礼仪,就是希望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从而提高国民的礼仪素质,提高国民在交际场合的应酬能力,达到和睦家庭,稳定社会,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建设文明,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礼仪对研究当代礼仪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礼仪有所谓“五礼”,所指如下:

以祭祀的事为吉礼。

以冠婚的事为嘉礼。

以宾客的事为宾礼。

以军旅的事为军礼。

以丧葬的事为凶礼。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总起来合称“五礼”。这是古代礼仪的基本内容,它涵盖了古代所有的各种具体礼节和仪式。今天的礼仪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民间流行的各种礼仪,无不是从这里传承下来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研究今天的礼仪,必须参考古代的礼仪,因为这是中华礼仪之源。

这“五礼”之说,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华礼仪学仍然有参考价值。本书的体系,实际上是从古代礼仪学脱胎而来的。所以,本书分设了国礼、军礼、党礼、团礼、队礼、婚礼、丧礼、尊老爱幼之礼、交际之礼等等。

四、礼仪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的关系

古代的礼仪教育与古代的道德伦理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古人把礼仪当作立身处世的重要学问,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历代朝廷也都重视礼仪建设,留下许多礼仪经典。

儒家五经就包括《礼》。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说。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云:“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五经中的《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古代有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古代的道德伦理教育,也离不开礼。古代修身讲究温、良、恭、俭、让,这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德行修养,也是从礼的角度而言的。孔子的一生就是为礼仪教育而献身的一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参见《论语·为政》)

礼是维系社会道德伦理的纽带和准则。最近,党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提出“明礼诚信”,这是一项与时俱进,安邦定国的伟大创举,是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也是研究礼仪的指导方针。道德与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五、中国古代的礼仪文献

我们伟大的祖国,号称“礼仪之邦”。儒家“十三经”之中就有三部讲“礼”的经典,这就是《周礼》、《礼记》和《仪礼》。

《周礼》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曾一度失传。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周官》一书,但是缺《冬官》一章,补以《考工记》而成书并献于朝廷。但《周官》与周时制度多有不合,今文经学派认为是王莽时代刘歆所伪作。但是,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这本书,认为它是经邦纬国之礼,实际上是一部政府组织法。今本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另外,孙诒让撰《周礼正义》86卷,很值得参考。

《礼记》这本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85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疏。其目录如下:

曲礼上下,檀弓上下,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王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上下,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问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儒行,大学,冠义,婚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古代只称《礼》。对记言部分而论,则曰《礼经》,合记言部分而论,则曰《礼记》。自西晋初,以戴圣所编49篇称《礼记》,因称《礼经》为《仪礼》。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各本篇目次第都不同。今传17篇是郑玄注《别录》本,唐贾公彦作疏。其目录如下:

士冠礼第一,士婚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

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需要礼制

社会主义社会还要不要礼制?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认为,不但“要”,而且要精心构建继往开来的,承前启后的中华礼制。礼制是法制的土壤和氛围,任何社会都需要礼,奴隶社会需要,封建社会需要,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更需要!礼仪决不是奴隶主、封建贵族的专利品,人民大众在掌握政权之后,必然是中华礼仪的全面继承者。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华礼仪,应该是中华礼仪的集大成。

比如,现在有了《教师法》,就要教育学生尊敬老师,不能再打骂老师了。上课要求学生起立致敬,下课也要起立致敬,这要成为习惯,成为规范,并有常规教育。学校么,就要讲究这个尊师之礼。如果动不动就批斗老师,那还怎么办教育呀?

新社会出现了新事物,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必然产生新的礼制,比如共产党员入党,要宣誓,这就是党礼,共青团员要佩戴团微,少先队员要戴红领巾,这就是团礼,队礼。礼仪过时,要适当修改。比如少先队的领巾,应认真研究,是每天都要戴呢?还是重大庆典才戴呢?夏天热了,穿开领衫衣时怎么戴?冬天冷了,穿棉大衣时怎么办?这都要认真研究,并逐渐加以改进。

现在从国务院总理到各省市的首长做政府工作报告,都站着讲话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对公民的尊重,是对神圣工作的严肃态度。但还有许多首长作报告爱坐着讲,这就不好了,这是不礼貌的。

公民行车走路,也要讲礼。对面行走怎么让路?超过前面行人怎样超越?行车有规定,走路也有规定,各种行为都应有规定,没有规定、养不成习惯,就容易失礼。两个男人走“向”了也还不愉快,男女相撞就更不雅观了,可能会吵架的。这就要学习交通礼仪。

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制而奋斗

本书的宗旨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礼制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说:“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

我们在研究中华礼仪时体会到,构建当代中华礼仪,应以党礼为核心,以国礼为规范,以军礼为榜样。

在八十年代,曾经开展过一次文明礼貌月活动。说明国家领导人在那时已经注意到礼仪建设了,也说明广大人民需要礼仪了。但是礼仪决不仅仅是在哪一个月里流行。它是在公民交往过程中存在。那些把礼貌用语写在大门口的作法并不雅观。那纯粹是形式主义。但来一次“形式主义”,比根本不提此事,仍然是个进步。

礼貌在脸上、在嘴上、在身上、在举手投足之间、在言谈话语之中,但是主要是在人的心里。总之,行为要规范,习惯成自然。现在各城市都制定了文明市民公约,这是好事,久而久之,便是礼仪规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礼仪素质。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礼制就要反映这种变化。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复兴。礼仪就要适应这个复兴。

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就包括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礼仪。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礼仪就要反映这种关系。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这些都是礼仪的重要内涵。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六》明确规定:提倡必要礼仪。最近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郑重提出“明礼诚信”。社会主义“礼制”正在形成。

邓小平同志说:“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0页)

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的目标是‘四有’。”(同上318页)“四有”是社会主义礼制的核心。

我们非常拥护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我们认为,建国以来,我们相当忽视了礼仪教育,现在必须大声疾呼,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礼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