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小学生爱读的益智故事
2770000000006

第6章 优秀小学生都喜欢读的断案推理故事(3)

丁谓在宋朝是有名的聪明人。有一年,皇宫着火了,一夜之间,辉煌的宫殿成了一片废墟。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一座辉煌的宫殿呢?皇帝为此很头疼。后来,他想到了丁谓。

皇帝跟丁谓说:“你要赶快把这些废墟清理好,还要修好新的房子。城里的人多车也多,不能因为给皇宫修房子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

这个工程太庞大了,可是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丁谓很伤脑筋,他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势,找到了面临的几大难题:第一,要把堆成山一样的垃圾清理运走;第二,要运来大量的木材和石头;第三,要运来大量的新土修房子。

可是,不管是运来建筑材料,还是运走垃圾,都是个运输的大工程。如果安排得不好,整个工地就会乱七八糟。

这应该怎样安排呢?他没有着急开工,而是先在家里冥思苦想,筹划了一番,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第二天,他来到工地,胸有成竹地调派人手,分配任务。

他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首先,他在施工地点的周围挖了很多又深又大的沟,这样挖出来的新土可以用来修房子。这些沟本身还有另外的妙用,他把城外的一条河里的水引到沟里,等于造出了很多人工河流,可以用竹筏来运建筑木材和石头,解决了运输问题。最后,等工程完成了,就可以把水再排回河里,原来废墟上的垃圾也可以填到沟里,使沟又变成平地。

听起来很复杂吗?其实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

丁谓按照这个方案,使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而且节约了很多人力和钱财,得到了皇帝的称赞,老百姓也没有抱怨。

汉斯的无本致富法

德国原来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一个国家,六百多年前,现在的德国由许多小公国分割占领,各自为王。每个公国都由一个国王统治。有两个相邻的公国,开始,他们的关系很好,在两国互相做生意的时候,货币都是通用的。就是说,A国的100元,可以兑换B国的100元。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公国不久因为一些矛盾,关系紧张了起来,两国国王谁也不肯相让。于是,A国国王下了一道命令:B国的100元只能兑换A国的90元。B国国王听说了,心想你不仁我也不义,也下了一道命令,宣布A国的100元也只能兑换B国的90元。

当时有位聪明的人,叫做汉斯,他看到两国关系紧张,对两国的安定非常不利,而且他认为,这样兑换双方货币的方法,是非常愚蠢的。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要促使两国重新友好。他先来到A国,对国王说:“陛下,这样的决定太愚蠢了,如果陛下肯给我100元钱做本钱的话,我只要稍稍跑跑腿,就可以赚来大钱!”A国国王当然不信,不过他知道汉斯是有名的聪明人,也许他会有什么惊人之举也说不定。于是就给了他A国的货币100元,看他到底能赚到什么大钱。而汉斯又到了B国,又把这番话对B国国王说了一遍,B国王同样将信将疑,不过也把钱给了他。

汉斯拿到两国的货币各100元,便开始了他赚钱的旅程。他先是用A国的钞票100元在A国购买了价值10元的货物,而在找钱的时候,他对卖主说,自己要到B国去,要求卖主找给B国的钞票,因为这时A国的90元等于B国的100元,所以卖主就找给他一张100元的B国钞票。再加上汉斯原有的100元B国钞票,这时他共有200元。然后他又来到B国,用那200元购买了20元货物,再要求找回A国钞票,而因为B国的90元兑换A国的100元,这样他又用B国的180元换得了A国200元,然后又回到A国。这样一来一往,他赚得了A国10元、B国20元的货物,而原有的钱却还保持着200元。

再往后,汉斯仍然照此行事:他在A国再用200元购买20元的货物,换得200元B国钞票;再在B国购买20元货物……每一次结束,他手里永远有200元其中一国的钞票,而且会在两国各赚下价值20元的货物。

这样,没有几天,汉斯就发了一大笔财。他把赚来的财物分别给两国国王看。两国国王看了,大为震惊,都认识到以前宣布的兑换货币命令的错误,于是,就把它取消了。从此,两个国家又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答案:汉斯利用了两国货币兑换的比例巧妙的向国王证实了这样做的弊端。如果没有汉斯,两国国王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多么愚蠢。

决定生死的抉择

很久很久以前,皇帝拥有对王国内一切生物的生杀大权,他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经常做出一些十分可笑的举动。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听说一个人非常聪明,这让皇帝十分嫉妒,于是,他把这个人抓进一间房子里。

这间房子有两扇门。根据皇帝的规定,从其中某一扇门走出去,可以获得自由;而从另一扇门走出,则将沦为奴隶。但是门上并不标记,难以断定哪一扇门通往自由。

而且这间房里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说话句句是真,另一个人说话句句是假。但是,谁说假话,外表毫无迹象,真假难辨。

皇帝对聪明人说:“年轻人,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将获得自由,或是成为我的奴隶,就看你选择走哪一个门。在选择之前,你可以在房间里找一个人,向他提一个问题。如果你严格遵守规则,我必将兑现我的诺言。”

这个聪明人就是与众不同,他稍微沉思了一下,果断地走向一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那人伸手指向一扇门。聪明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门去,获得了自由。

后来,人们谈起这段往事,都说聪明人实在太幸运了,要知道能走向自由之门的人很少。

这位聪明人却说,是逻辑推理帮助了我。我并不知道我问的那位人是说真话的,还是说假话的,但是我知道,他指的门一定通向自由。因为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

众人都很好奇,在大家的追问下,聪明人终于说出了答案。你能想到吗?

答案:原来他的问题是:“如果我向另外一位打听,走哪扇门会成为奴隶,他将怎样回答?”

倘若这位被问者是说真话的,那么“另外一位”专讲假话。

向说假话的人打听,“走哪扇门会成为奴隶”,那人故意误导,错答成走向自由之门;而被问者讲真话,他将如实转告,指向自由之门。

倘若相反,被问者是说假话的,那么“另外一位”只说真话。

向说真话的人打听,“走哪扇门会成为奴隶”,那人实话实说,真的指出走向奴隶之门;而被问者讲假话,他故意误导,指向另外一扇,那正是自由之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问题的妙处,在于真的问一位奴隶甲的时候,却说“如果”问另外一位奴隶乙,一个问题同时涉及甲乙二人。这两人说话一真一假,不管谁真谁假,组合起来,或者是真的假话,或者是假的真话,总而言之,必假无疑。结果是问死得生,问奴隶门得自由门。大家看,是不是很有道理啊。

最后,这个聪明人说:“问题绕弯,原理简单。在数学上,常用1表示真,用-1表示假。两数a和b中,一个是1,另一个是-1,但不知谁正谁负。那么乘积的值可以确定,一定等于-l。‘正负得负’,和‘真假为假’一样,可以将两个不确定的条件组合起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智逃高塔

三百多年前,一个王国被一个凶暴残忍的大公统治着。他有一个独生女儿,大公非常喜欢这个公主,她不但异常美丽,而且心地善良,经常接近和帮助穷苦人。她已经二十岁了,大公把她许配给邻国的一个王子,可是她却爱着一个铁匠——年轻的海乔。由于出嫁的日子快要到来,她不想嫁给那个王子,于是她和海乔冒险逃到山里,可是很不幸,他们很快就被大公的手下人抓了回来,关在一座没有完工的阴森的高塔里。和他们关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帮他们逃跑的侍女。

知道消息后,大公暴跳如雷,决定第二天就把他们处死。

关押他们的塔很高,只有在顶上一层才开有窗子,从那里跳下去准会粉身碎骨。大公想,派人看守,说不定看守的人会同情他们,把他们放掉。所以下令撤掉一切看管,并且不准任何人接近那座塔。

海乔知道无人看守,周围又没有任何人监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海乔顺着梯子走到最高层,望着窗外沉思。

不久,海乔发现有一根建筑工人遗留在塔顶的绳子,绳子套在一个生锈的滑轮上,而滑轮是装在比窗略高一点的地方。绳子的两头,各系着一只筐子。这是原来泥水匠吊砖头用的。

海乔做过建筑工人,他经过一番观察和估量,断定两只筐子载重可达170千克,且两只筐子的载重相差接近10千克,而又不超过10千克,只要在载重量的范围内,那么,筐子就会平稳地下落到地面。

海乔知道他爱人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侍女大约有40千克,自己的体重是90千克。他在塔里又找到一条30千克的铁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利用现有的条件,终于使三人都顺利地降落到地面,一同逃走了。

你知道他使用了什么方法吗?

答案:海乔先把30千克的铁链放在筐里降下去后,就叫侍女(40千克)坐在筐里落下去,这时放在铁链的筐子回上来。

然后海乔取出铁链,让爱人(50千克)坐在筐里落下去,她下降到地面时,侍女回上来。侍女走出来后,爱人也走出筐子。

接着海乔又把铁链放在空筐中,再一次降到地面,爱人坐了进去[这时筐的载重量是50+30=80(千克)],海乔(90千克)坐在上面的筐里,落到地面后,爱人走出上面的筐子后,他也走出筐子。海乔第一个被救出。

然后把留在筐中的铁链,再次降到地面,这次又轮到侍女坐在上面的筐子里落到地面,装着铁链的筐子回上来。

下一步是爱人从上来的筐子里取出铁链,自己坐了进去,下降到地面,同时侍女升上来。等侍女走出筐子后,爱人也走出筐子。爱人第二个被救出。

最后侍女再把铁链放进筐子,又把它降到地面,然后自己坐进升上来的空筐下降。到达地面后,就走出筐子,与海乔和他的爱人会合,聪明的海乔就这样逃出了大公的控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很快被魏国包围,国家陷入危机中,为了摆脱危机,赵王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能鲁莽行事。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摧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锐兵力肯定已经全部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攻打赵国的军队来保卫首都,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孙膑的话让田忌心服口服。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你能根据孙膑的分析,制定作战计划吗?

答案: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一边率兵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打赵国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齐军战鼓齐鸣,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抗,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国军队,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

妙用请柬

二战期间德国一支侵略军侵占了法国一个小镇。德国部队指挥官准备在指挥部宴请各界人士。

这次宴会做了周密的安全工作。颁发的请柬是两张相同的红票连在一起,宾客在进第一道岗时,撕去一张红票,另一张则在进指挥部时交给门卫。

如果有事外出,则发给一张“特别通行证”,凭此证进出第一道岗,只要给哨兵看一下,进指挥部时才收走。

为了打击敌人,法国游击队想办法弄到两张请柬。他们准备安排三个人打入敌人内部,然后又安排十九个游击队员通过第一道岗,埋伏在指挥部外。

可是只有2张请柬,他们怎样做才能让这些人到达自己的指定位置呢?

答案:先安排甲、乙、丙三人持两张请柬进入指挥部。

甲先拿一张请柬进指挥部,然后借口有事外出,领取一张“通行证”。

接着乙再用甲拿出的“通行证”进入第一道岗,进入指挥部时用掉另一张请柬的一半红票,然后也借口有事外出,领取一张“通行证”。这时乙的手中就有一张请柬的另一半红票和两张“通行证”。

丙也用乙的方法获取了一张“通行证”。

凭这三张“通行证”,游击队员每批通过第一道岗三个人,再出来一个人,最终将十几个人全部带过了第一道岗,埋伏起来。

最后,甲、乙、丙三个人用“通行证”进入指挥部,交回“通行证”。所有人都到了自己事先安排的位置,为里应外合打击敌人做好了准备。

平分西瓜

赵可可和孙锴洋去植物园看花展,天气很热,他俩走在路上非常渴,突然前边出现一片西瓜地,两人一齐跑向看瓜地的小房子。老农在那里摆着几个西瓜。他俩向老农说明来意,然后问了价钱。除了回去的车票和植物园的门票,他们的钱只够买一个西瓜的。

两人把买到的西瓜抱到一棵大树下,赵可可拿着借来的水果刀,傻笑着对孙锴洋说:“洋洋,这次我来分西瓜吧。以前都是你做主,现在也该我做主一次了。”孙锴洋一看他那模样,就明白赵可可是想给自己多分一点,心里面当然不乐意了。这么热的天,我孙锴洋还想要那块大点的西瓜呢:“不行不行,我是班长,你要听我的,我来分。”赵可可当然不肯答应,于是两个人就争执了起来,谁也不肯让步,西瓜也就一直放在旁边。

卖瓜的老农在一旁听得不耐烦了,心想,这两个人怎么这么烦啊,连个西瓜也切不好。老农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他走上前去,对孙锴洋和赵可可说:“两位不要吵了,我有一个办法,保准你们满意。”两个人听了,半信半疑。最后按照老农的分发,两人都很高兴,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

答案:老农说:“你们两人呐,一个切西瓜,把西瓜切成两半,另外一个负责分切好的西瓜。”“就这么简单?我们两个人都满意?”“没错,你们试试。”于是,他们说好,赵可可切瓜,孙锴洋分瓜。

赵可可拿过西瓜,心想,如果我切得一块大一块小,那么洋洋准会拿大的,不行,我得把两块切得一样大。孙锴洋则想,不管赵可可怎么切,我拿那块大的。于是,赵可可把瓜切成了大小相等的两块,孙锴洋只能任意挑其中的一块。这样,两个人分的瓜一样大,没有谁吃了亏或占便宜。两人都高兴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