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2771600000004

第4章 史前时代的神话:恐龙消失的秘密(1)

中生代地球霸主恐龙的谜题

恐龙生活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它们曾是地球的霸主,但却于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恐龙遗留下来的骨骼化石,成为研究的重要资料。那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对恐龙作进一步的了解,比如恐龙到底是不是冷血动物?恐龙是什么颜色的?以及恐龙的奔跑速度如何,等等。这些对揭示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在几百万年的历史中,种类繁多的恐龙占领了陆地,成为地球上的霸主。

科学家在研究恐龙时,首先关注的是:庞大的恐龙到底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持冷血(变温)动物观点的学者主要的根据是,恐龙是属于比较低等的动物,鳄鱼、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动物。但是冷血动物的体温都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升降,庞大的恐龙依靠什么达到最佳温度呢?如果也依靠晒太阳,则很难自圆其说。经推测,最重恐龙达80吨重,如此庞然大物,依靠晒太阳升温,简直无法想象。另一些学者提出恐龙是“温血动物”,体温恒定。但是“温血动物说”仍旧难以服人:最大恐龙身高9米以上,身长20米以上,重量达80吨,多大的心脏才能推动如此大量的血液、维持血液循环而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求啊!

第二点需要确定的就是恐龙的颜色。传统的观点是“色彩暗淡论”。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恐龙身躯与大象一样庞大笨重,为了保护自己,皮肤一定较厚而颜色一定暗淡。大型爬行动物都没有绚丽多彩的颜色。这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坚持的,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在自然博物馆和大型科幻电影中,臃肿庞大的恐龙都是土黄色或灰绿色,没有艳丽的色彩花纹。但“色彩鲜艳论”却向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远古时期恐龙是当时地球的霸主,没有必要保护自己,恐龙很可能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夺目。跟传统观点折中一下,就是大型恐龙是色彩单调暗淡,而中小型恐龙则是多色彩的;食草恐龙的色彩是土黄草绿色,而食肉恐龙是色彩斑斓的;在同类恐龙中,雄性恐龙是色彩鲜明的,而雌性恐龙是色彩单调的。

第三点是关于恐龙的奔跑速度。恐龙虽然早已灭绝,但地球上还有一些角落留下了恐龙脚印的化石。而科学家根据“脚印”化石,就计算出恐龙奔跑的速度。经过计算,可以知道:“食肉”恐龙的行走速度大约是6千米/小时~8.5千米/小时;“食草”恐龙速度慢些,大约是6千米/小时。遇到紧急情况时,所有的恐龙都会急速奔跑起来,速度可达16千米/小时~20千米/小时,“食肉”恐龙在追赶猎物时速度还会快些。看来,远古时期的恐龙与笨拙的大象速度相近。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很多都与恐龙自身因素密切相关,而对恐龙有个基本了解,也是人类继续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重要基础。

恐龙末日:小行星撞地球

这是一个发生在史前年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它也曾被人反复讲述过:

距今6500万年前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性情温和的雷龙正在水草丰美的地带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遥远的天际出现了一团巨大的火光,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千米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都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因为光合作用中断而大量枯萎、死亡,“食草”恐龙率先相继死去,“食肉”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陆续灭绝了。

这就是恐龙灭绝原因中最流行的观点:小行星撞击地球学说。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根本不应该存在。这个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个含铱层。

科学家甚至还锁定了撞击的地点——即著名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Chicxulub陨石坑。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这次撞击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大火,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导致了一段时期内大气失控性变暖,恐龙在炽热的煎熬中大量死去;或者森林大火喷发出足量的煤烟,遮天蔽日,破坏了恐龙的食物链,“食草”恐龙因缺少赖以为生的食物而灭绝。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他的一些种类的恐龙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就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相继灭绝。

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地球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衣阿华州发现有行星撞击过的痕迹。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因此,这种力量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但是仍难以完全说服众人。

冰川时代的恐龙“性别失调”

恐龙究竟为什么在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一直以来,科学界对此争论不休,不过现在又有了一种很新的观点。近几年,西方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推测,认为如果恐龙的生理结构类似于当今的爬行类动物的话,那么6500万年前,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恐龙后代的性别受到温度变化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性别失调现象,雌性恐龙越来越少,以致恐龙家族渐渐无法继续繁衍。

我们知道脊椎动物的性别就是在受精的一刹那由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决定的,如果一条X染色体遇到了一条Y染色体,那么下一代性别就是雄性;如果两条X染色体相遇,那么下一代性别则为雌性。但由于生理构造和新陈代谢不同,大多数卵生爬行动物后代性别的确定方式就非常独特,它们受孵化时巢穴温度的影响,海龟和鳄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便它们在同一巢穴中生下上下两层蛋,由于温度不同,孵出的幼体性别也不同。美国科学家近年来就对美洲鳄和扬子鳄作了详细研究。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孵化时的温度决定鳄鱼“新生儿”的性别。研究还表明,当孵化温度为26℃~30℃时,鳄鱼的新生儿全为“女的”;在30℃~34℃时,鳄鱼的新生儿“有男有女”;在34℃~36℃时,鳄鱼新生儿全为“男的”。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它们的卵就孵化不出来,成为“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