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2771700000017

第17章 科学巨匠(4)

郑和:七下西洋的杰出航海家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中国明朝杰出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叫他“三保太监”。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认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于是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废帝建文帝的下落。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62艘大船,这种船长44丈,阔18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地。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郑和这一次出使,历经三年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打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33)的将近30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徐霞客:游历神州的自然探险家

徐霞客(1587—1641),字弘祖,别号霞客,明朝江阴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少年时因其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

十几岁那年,徐霞客的父亲去世,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他的心事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母亲去世了,徐霞客就把全副精力扑在了游历考察的事业上。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时,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还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和精怪,没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高价雇了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只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崇祯十四年(1641)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许多错误,并且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他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过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也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少年时期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制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然后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詹天佑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派他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法国舰队闯入闽江,向中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詹天佑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并担任工程师,被湮没了7年之久的詹天佑终于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80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英人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不得不求助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1894年,詹天佑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该会会员。

1902年,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4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这条铁路连许多国外的著名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

詹天佑经过实际勘测,确定了铁路路线的途径,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惶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能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詹天佑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7根100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但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6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7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京张铁路原计划6年完成,詹天佑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还节余28万两银子。京张铁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京张铁路完成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北满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权利。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逝世于湖北汉口,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