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2771700000003

第3章 先贤圣哲(2)

庄子用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思想。《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讲:北海有条大鱼,名鲲,个子大得不知有几千里,它一变而成鸟叫鹏,鹏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长。鹏奋起飞翔,翅膀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鹏趁着海水震荡飞往南海,激起三千里海浪,掀起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小雀们听说后嘲笑大鹏说:“它何必飞那么远呢?我向上飞还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草香蒿中翱翔,已经是飞的顶点,还要飞哪里去呢?”小雀不理解大鹏而嘲笑它。庄子认为,不论是大鹏雄飞万里,还是小雀腾跃蓬蒿之间,只是大小差别,其实它们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只有想不受时空局限而任意遨游的人才能进入“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

庄子塑造了一个最典型最美好的人物。他描述道:在藐姑山上住着一位女子,她的皮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丰姿像处女一般秀美,不吃五谷,只吸风饮露,平日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她的精神凝聚专一,能使万物免受病害。她同万物融为一体,洪水涨到天一样高也淹不着她,大旱时山石都烤焦了,她也不感觉热。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境界。人们平时的是非之争、唇枪舌剑,在庄子看来都是劳心骨而无谓的。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浑为一体,都是“道”派生出来的,本质是一样的,于是就有了《齐物论》中庄周化蝶的寓言。一次,庄周做梦时,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感到很惬意,竟忘了自己是庄周。过了一会他醒了,惊疑不定,不知怎么又变成庄周了。于是,他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做梦或是蝴蝶做梦了。这则寓言其实意在说明庄周也罢,蝴蝶也罢,外形虽变,其实质“道”没变。

庄子还说,天下没有比鸟兽新生的羽毛尖端再大的东西了,而泰山是最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而寿至800岁的彭祖则是短命鬼。这种说法恰恰与人们的常识相反。庄子认为,虽然事物千变万化给人以万物各异的感觉,如果能认识到事物本质都是“道”,万事万物就便齐同了。这就是他的齐物论。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值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与世无争的庄子却没有置身事外。为了维护自己的学说,他也不怕劳累身心,不遗余力地对以儒家为首的各家各派都进行了批评。他说:“古代的圣人品德真是太完备了。他们可以与神明比美,他们把天地当做准则,使天下得到和平与安宁,恩泽施及百姓!不仅通晓大经大法,而且也了解大经大法所包含的细枝末节。无论政务有多少头绪,大的也罢,小的也罢,精的也罢,粗的也罢,道的运行无处不在。”

庄子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学生想把他的丧事办得排场一些。一向甘于淡泊,只求与天地合为一体的庄子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幽默地对学生说:“我死以后,以天地作为棺木,以太阳和月亮作为连城之璧,以星星为珠玑,以天地万物作为陪葬之品。难道我用这样的葬具还不齐全吗?为什么还要增加我的丧葬费呢?”学生也被逗笑了,回答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把老师吃掉了啊!”庄子说:“天葬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土葬被蚂蚁吃掉,你们把我从这个嘴里夺来给那个,不也太偏袒着另一方了吗?”

庄子当时已经接触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问题,他把道家哲学思想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来阐述,含义深刻且想象力惊人。比如他说过这样一则寓言:任公子钓大鱼,用巨大的鱼具和50头牛的肉作为钓饵,坐在会稽山顶,钓东海的鱼。钓了一年,钓起大鱼后,任公子将鱼分给浙江以东至湖南嶷山的人吃,到最后人们都吃够了鱼的肉。这则寓言构思奇特,启示人们只有那些有远大理想、才识过人而又不急于求成的人,才可大有作为。

庄子才华横溢,行文汪洋恣肆,所用词汇如万斛珠泉随地涌出。他创造的众多词汇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比如:“鹏程万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至今还常常为人们引用。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法家的创立者,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55篇,10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10万余言。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秦王信任,被投入监狱,最后被逼自杀,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作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论点。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