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771800000011

第11章 非相(2)

①观:使动用法,使……看。②黼黻文章:占代礼服上的彩色花纹,黑自相间的叫黼,青黑相间的叫黻,青赤相间的叫文,赤白相间的叫章。③埤:通“卑”,低下。④佣:通“庸”。⑤括:结扎。

【译文】

只要说的话不符合古代圣王的道德原则、不遵循礼义的,就叫做邪说,即使说得动听,君子也不会听从。效法古代圣王,遵循礼义,亲近有学识的人,但是不喜欢谈论,不乐意谈论,那也一定不是个真诚的学士。所以君子对于正确的学说,心里喜欢它,行动上一心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君子一定是能言善辩的。人们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是这样。所以君子把道理赠送给别人,觉得比赠送金石珠玉还要贵重;把道理展示给别人看,觉得比让人观看礼服上的彩色花纹还要美好;把道理讲给别人听,觉得比让人听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道理的谈论永不厌倦。鄙陋的小人与此相反,他们只注重实惠,而不顾及文采,因此一辈子也免不了卑陋庸俗。所以《周易》说:“就像扎住了口的袋子,既没有责怪,也没有赞誉。”说的就是这种迂腐的儒生。

【原文】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①,近世则病庸。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绌②,府③然若渠堰、檃栝④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故君子之度⑤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⑥。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世,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⑦,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⑧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注释】

①缪:通“谬”。②赢:通“赢”,盈余。绌:不足。③府:通“俯”。④檃栝:矫正曲木的工具。⑤度:法度,规范。此用作动词。⑥曳:通“橙”,短桨,这里指船。⑦罢:通“疲”,疲弱无能。⑧徐方:徐国,诸侯国名,地处今安徽泗县一带。

【译文】

凡劝说的难处是:用最高深的思想去劝说那些最卑鄙的人,用治世的道理去改变最混乱的局面,这是不能直截了当达到目的的。举远古的事例容易荒谬毫无根据,举近代的事例容易流于庸俗。但是善于劝说的人在这两者之间,一定会做到举远古的事例而不发生谬误,举近代的事例又不显得庸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随着世俗的变化而抑扬;言语缓急、多寡,都能应付自如,像阻拦流水的渠坝、矫正竹木的工具那样控制自己;婉转得当,把所要说的话都说给了对方听,但是叉不挫伤对方。

所以,君子律己像木工用墨线来取直一样,待人用心引导,像梢公用舟船来接客一样。用墨线似的准则来律己,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用舟船似的胸怀待人,所以能够对他人宽容,也就能依靠他人来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了。君子贤能而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容纳愚昧的人,知识丰富而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叫做兼容并蓄。《诗经》上说:“徐方国已经来顺从,这是天子的大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欢、芬芗①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②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③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④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⑤具矣。

【注释】

①芗:通“香”。芬芗:芳香,引申指和气。②说:通“悦”,使……喜悦。③呐:同“讷”,不善于讲话,言语迟钝。④见:同“现”,显示。⑤分:名分,此指身份、资格、地位。

【译文】

谈话劝说的方法是:以矜持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他,以端正真诚的心态去对待他,以坚定刚强的信心去扶持他,用浅近比喻的方法来使他通晓,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来使他明晓,热情、和气地向他灌输,使自己的话显得宝贵、珍奇、重要、神妙。像这样的劝说他人,那么就往往不会不被接受,即使不去讨好别人,别人也没有不尊重的。这叫做能使别人重视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使自己所珍重的东西得到珍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人们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具有险恶的用心;而君子能说会道,是怀有仁义之心。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能说会道还不如笨嘴拙舌;说起话来如果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上等的了,而不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下等的。所以合乎仁爱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言论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于君主的,就是建议与劝阻。所以君子奉行仁爱之道从不厌倦,心里喜欢它,行动上遵循它,乐意谈论它,所以说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辩论细节不如揭示头绪,揭示头绪不如揭示固有的名分。辩论细节能发现问题,揭示头绪能说明问题,根据固有的本分能够做到有条理,那么就起到圣人、士君子的作用了。

【原文】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①文而类,居错②迁徙③,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④实,博而党⑤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⑥,足以为奇伟、偃却⑦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注释】

①成:通“盛”。②居错:通“举措”,举起与安置,即采取措施。此指措辞。③迁徙:变动。④致:细密。⑤党:通“谠”,正直的话。⑥噡:同“谵”,多言。唯:唯诺,少言。节:有节制,适度。⑦偃却:同“偃蹇”,高耸,引申为出众。

【译文】

有小人式的辩说,有士君子式的辩说,有圣人式的辩说。不预先考虑,不早作谋划,一发言就很得当,既富有文采,又合乎礼法,措辞和改换话题,都能随机应变而不会穷于应答,这是圣人式的辩说。预先考虑好,及早谋划好,仓促之间的发言也值得一听,既有文采又细密实在,既渊博又公正,这是士君子式的辩说。听他说话则夸夸其谈而没有系统,任用他做事则诡诈多端而没有功效;上不能顺从英明的帝王,下不能团结百姓;但是他讲话很有分寸,或夸夸其谈,或唯唯诺诺,调节得宜;这类人足以靠口才而自夸自傲,可称为坏人中的奸雄。圣明的帝王一上台,这种人是首先要杀掉的,镇压盗贼还在其次。因为盗贼还能够转变,而这种人是不可能悔过自新的。

【鉴赏】

本篇批判、否定了相面术,认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此外,还论述了道德修养、“法后王”以及有关辩说的问题。

本文开篇,荀子道了三次“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相术。荀子认为:看一个人的长相,不如看他的内心;看他的内心,不如看他是怎么说话做事的。“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也就是说,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

另外,还列举了尧、舜、文王、武王、周公、公孙吕等人的例子,进一步说,徐偃王的相貌奇特,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相貌,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着腿走路,汤半身偏枯,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他们的相貌非常奇特,甚至可以说是难看了。但是,这些人都是人人称道的贤士。还列举了夏桀、商纣的相貌非常优美却身败国亡的反面例子,十分鲜明地证实了相术的不可信。

荀子认为人的长相没有吉凶,人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才会带来吉凶。人有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而不在于一个人的容貌。

【精典事例】

元王得龟,放生于河中,仁慈之心可嘉,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将神龟与天意相连,以顺应上天意愿征讨其他不服者,才使宋国称霸于诸侯。可见,抓住意外的机遇作文章,有时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