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拯救记忆
277300000021

第21章 附录 记忆的历史 (2)

附录 记忆的历史 (2)

新发现的事实使失语症的内容丰富起来,大脑机能整体定位的假说进一步被动摇了,左半球大脑受损导致失语为大脑机能分体定位假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法国医生达克斯也有类似发现:中风致使惯用右手的人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时,病人的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大脑左半球完好者,通常表现是爱好讲话和聊天,能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形成概念的能力也比较强;大脑右半球完好者,通常表现为哑口无言——只能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但图形的感觉、几何学方面的空间感觉、音乐感觉功能却明显地强于大脑左半球完好者。

19世纪普鲁恰斯卡对各种有关记忆的假说进行评估后认为,以当时有限的知识,要想推测记忆在大脑中的位置,是白费时间。要确定记忆在大脑中的位置并使其成为一项有用的研究工作,没有五十年是做不到的。他说:“记忆在大脑中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对它了解得太少,无法构成一个有用的概念。”

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心理学实验

对人们当时已记住的知识与经验在过后还会遗忘的研究,始自19世纪末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采用机械记忆法,熟记13个由两个辅音与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音节,用节省法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还将其转录为遗忘曲线,并于1885年公布于世。实验结果见下表:

完全记住的材料在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

时间间隔 遗忘率

20分钟 41.8%

1小时 55.8%

9小时 64.2%

1天 66.3%

2天 72.2%

6天 74.6%

31天 78.9%

三 二十世纪至今:跨入记忆研究阵地前沿

脑说的新进展

1.为大脑皮层机能分体定位说提供证据的脑分割实验

a脑分割实验

1950年,美国的斯佩里和助手们将受试动物两半球大脑的连接体——胼胝体切断后,发现大脑两半球各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可以分别接受训练,甚至可以在左、右脑的分别指挥下,使两侧肢体做出相反的动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交叉支配”。

b人脑分割实验

1962年,国外一位高明的医生为一位患严重癫痫病又久治不愈者成功地做了断绝两半球大脑一切联系的手术——将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人的胼胝体含有180万左右的神经纤维,在中线集中成一紧密地束带)截断,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裂脑人。手术后,患者的左右脑处于分割状态,癫痫病情得到缓解。

此后,又有人对脑部长瘤或严重癫痫病的人做了割裂脑手术——割裂联合大脑两半球的所有纤维(包括切断胼胝体、前联合及海马联合),发现术后病患的大脑两个半球各有各的意识范围。

2.为大脑皮层机能分体定位说提供证据的脑电波观察

斯佩里在完成了首例动物脑分割实验后,又和奥恩斯坦教授一道,进行用脑电波探索人脑分体机能的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

他们将特制的测量脑电波的头套戴在几个学生头上,要求他们完成各种不同的智力活动。受试学生按要求计算数字(加减运算),书写公文、短文及书信,堆砌彩色积木,进行逻辑分析,以及毫无拘束的“胡思乱想”(做白日梦)等,脑电波显示大脑两半球有截然不同的支配能力,见下表。

左半球 右半球

数学(数字、次序、序列)

语言 词汇

逻辑

分析

书写(文字)

其他类似的支配活动 想象 形象

颜色

音乐节奏

空间感 维度

无拘束地“胡思乱想”

其他类似的支配活动

他们还发现:那些经常侧重运用一半球大脑的人在使用没进行过专门训练的另一半球大脑时,将相对地表现出无能。如果对弱势半球给予刺激,鼓励它同强势半球积极地配合,结果大脑的总的能力和效率经常提高数倍以上。

3.有关脑说的其他论点

a从协同学角度论记忆

有人从协同学的角度对争论不休的脑说中的均势假说与定位假说进行了评估,认为:记忆是脑内不同部位协同参与的联合行动,而脑的不同部位在其中有着自己的特殊功能。

b突触生长说

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通过细胞水平上的实验研究发现:大脑中的记忆形成时,位于传递信息的两个神经细胞接触的部位——突触会生长起来,即外界的知识和(或)实践经验是通过突触的生长传递入脑中并形成记忆的。

c决定记忆力的是脑神经细胞间的相互联系

一位心理学家在细胞学水平上进行精细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决定智力(记忆力是其中之一)的不是脑细胞的数目,而是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每个脑细胞触须上的结节,都可以和其他脑细胞的结节联系起来;借助生化电作用,组成一个电路。整个大脑,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电路网络——大脑网络内的每条通道都可代表一项资料储存。

智力的高低,就是被这个网络的有效性所决定——高智力的人,有较丰富的网络,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沟通较佳;低智力的人,网络较为贫乏,以致每个脑细胞只能独立地工作,思考当然也较为迟钝。

解剖实验学的有关研究也获得了相类似的结果:专家们发现了许多脑大但愚蠢的人,同时亦找出许多脑小却有超凡智力者。头大并非一定聪明,头小并非愚蠢。

这一发现表明,脑重并非绝对是衡量智力的参考标准,即脑重并非绝对与智力那么相关。促进记忆力的根本举措是增进脑细胞间相互联系的智力环境。

4.对蜡版假说的不同补充

现代生理学家们对记忆的见解又较古时的蜡版假说前进了一步。

他们认为,各种客观事物作为信息由感觉器官输入后作用于大脑,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形成后,以痕迹(印符、印痕、表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大脑中,随即在新的信息进入时隐退一方,日后在恰如其分的良性刺激(有的尚未被人知晓)下,这种痕迹重新活跃,使原有的神经联系得以重新恢复,表现为再认或被回忆起来。

1.对记忆特点的研究

进入20世纪,各国科学家们发挥了各自独有的优势,研究了记忆的特点,取得了如下认识:

a易变性

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原封不动的。其中的内容、形式、形象在潜移默化、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些原有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完善,有的内容或形式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

b不可见性

不可见性,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你不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说、写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

c不完全可靠性

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形象等,不能确保是首次识记时的原型。其中的一些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莫名其妙地变化着,可能向着更完备的方面变化,可能出现残缺,还可能走形或变样,亦可能整体的或局部的扩大或缩小。

d瞬捷性

据研究,在50毫秒至半秒钟的时间里,人脑可以记住4个不同的数据。人们所记住的内容,在日后取用时也具有瞬捷性。瞬捷性还表现在,能在瞬间去比照记住的信息,如此事与彼事、近事和远事、过去和现在、中国的事与外国的事、公事与私事,等等。

e潜力无穷

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无穷。

2.对记忆的不同定义

a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大脑的一种复杂而又积极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认知(再认)或回忆,这三个依序发展又密不可分的环节,还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征与联系,是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

保持——暂时联系的痕迹在脑中保留,表现为巩固已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事物重新呈现时能够再认识;

回忆——事物不在当前时能够回想起来;

再认或回忆——在不同条件下暂时联系的再活跃。

由于记忆,人们才能保存过去的反应,使当前反应在以前反应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人能积累和扩大、完善或修正原有的经验,使其对行动更具指导价值;有了记忆,先后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统一的过程。

b哲学家认为:记忆是对经验过的事情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回忆或认知时能再认识的过程,还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亦是人借以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过程。

c生物学家认为:记忆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的机能,其本质是一种生物化学的过程,即脑生理活动的过程。记忆是生物(人)脑接纳——贮存——提取事物信息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协同合作的综合过程。

3.对记忆分类的研究

人们从各个角度对记忆进行的不同分类。

a按记忆时启动的主要人体感官划分包括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触觉记忆,平衡觉记忆,视听觉结合记忆,视听触觉结合记忆,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记忆。

b按记忆的材料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划分

瞬时记忆——不超过一二秒钟。

短时记忆——不超过一二分钟。

长时记忆——超过一二分钟甚或直至终生。

c按记忆材料的大脑半球划分

左半球记忆:负责记忆逻辑信息、语言信息。

右半球记忆:负责记忆形象信息、艺术信息。

d按心理特征划分

包括情绪(感)记忆,非情绪(感)记忆。

e按生理特征划分

包括运动(动作)记忆,非运动(动作)记忆。

4.对记忆规律的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记忆的规律包括七个方面:

a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记忆素质。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

c“记”在“忆”先,“认知”容易“回忆”难。

d识记后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

e记忆的信息按规律遗忘。

f记忆的信息靠感觉器官输入脑中。

g记忆有潜力可挖等。

5.对记忆方法的研究

20世纪,人们掀开了研究记忆方法的新篇章。

a创造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去驾驭记忆规律来强化记忆

人们要想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就应该在尊重记忆规律、了解记忆的特点的前提下,创造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并且很好地驾驭这些方法,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b从研究记忆者、记忆过程、记忆对象间的关系入手去开发记忆潜能

人类中的任何一员,自胎儿脑具备了识记由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讯号的功能那天起,就是记忆者——开始记忆被记忆的对象,并经历了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的过程。

c将研究(强化)记忆的着眼点落在“识记”上

中国“学习策略课题组”将研究(强化)记忆的着眼点落在“识记”上,总结出了“有意义材料的识记策略”和“无意义材料的识记策略”。

一、理解 1.建立联系 2.弄清实质 3.反复思考 4.消化吸收

二、组织 1.概括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主题、内容、顺序、简称、字头,将简化的阅读材料提供给记忆。

2.提纲法

①全面了解材料

②从各个部分筛选出关键点或提炼出小标题

③将筛选出的关键点或提炼出的小标题串联起来,供大脑依序记忆

3.图表法

①系统图表

②一览图表

③比较图表

④网络图表

⑤示意图表

4.比喻法

有意义材料的识记策略图

一.大胆想象

二.借助谐音

三.编制歌诀

四.利用挂钩

无意义材料的识记策略图

介绍记忆方法的书不胜枚举,驾驭记忆规律的方法众多,只要及时适量地运用好其中的一种方法,就会使记忆效率提高。但欲想全面地大幅度提高记忆效率,还须及时适量地交替使用驾驭记忆规律的各种方法。

编后说明

本书是继《自主学习——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出版获得强烈反响后,顺势推出的姊妹书。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记忆力是智力之母,民族的进步依赖于启迪民智,而启迪民智的基础是加强全民的记忆力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一切竞争的基础其实都是记忆力的竞争,但为什么我们以往的记忆力训练课程不能达到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严密的课程逻辑支撑,那样训练效果就会减半。

本书的写作经过了很长时间,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部分内容已经在几年前于《我要做个优等生》(新世界出版社)一书中使用,并在10所学校进行了实验,效果明显。临全本出版之际,不能不提到的一位来自民间的教育家曹景宪,作为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的合作伙伴,他对于智力特别是记忆长达二十年的研究是形成本书的重要基础。事实上,中国教育的大部分智慧都来自一线、来自民间。

本书只是记忆力课程体系的母本,在学校及家庭具体实施该课程时,需要使用者结合实际,对课程目标、课程对象、课程内容、课程计划和课程形式进行重新梳理、优化。

著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