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277500000028

第28章 “忽悠到家”—在教育中学会作局 (1)

第八章 “忽悠到家”——在教育中学会作局 (1)

圣诞老人是西方世界中最公开的谎言,但这个谎言让很多人在期待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教育不排斥善意的谎言,给孩子设下一个美丽的圈套,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掉坏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良苦用心。

不许看到九点半——还有人不让学习?

孩子和家长常常在两件事情上讨价还价:看电视和写作业。看电视时,家长再三说只看一个小时就睡,孩子肯定会看一个半小时;写作业时,家长说写两个小时,孩子肯定背地里就写一个半小时。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能够反过来呢?还真能。

“崔老师,我孩子回家不爱复习怎么办,每次让他多看会儿书,就像要他的命,但是一打开电视就离不开,你说要让孩子以看电视的心情去看书多好呀!”

“平时他看电视的时候,你都怎么跟他说?”我问道。

“我就说,九点半必须上床睡觉,不然我把电闸关了。可是他往往不听啊,有时候我们出去吃东西,他就在家看电视。我们上楼的时候他就把电视机关了回房睡觉,以为我们不知道呢。其实我一摸电视机就明白,还是热乎的呢。”

“嗯,很好,那他看书的时候你怎么说的?”

“我说孩子你今天多看会儿书吧,到十点睡,记得关上灯。可是他每次关上屋门,根本就没有看书,而是在里面看漫画或者睡觉呢。”

“不要紧,我有办法。你回家以后把看电视和看书时说的话换过来,你看他有什么表现。”

这家长一听很好奇,换过来?还真没有想过。

“哎呀,崔老师,神了!您上次让我换过来说,我照做了,孩子变化真大!”这家长不久就向我讲述了他家的奇迹。

有一天晚上,孩子又在看电视。他就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你随意看电视吧,好看就多看会儿,记得看完把电视机关了。”结果他在自己屋里听,孩子还没看到一个小时就关了电视机,进屋自己玩了。然后,他就走进孩子的卧房问:“怎不看电视啊?”“唉,今天的节目没意思。”孩子说。

“那你今天看书吧,可不许看到很晚,九点半一定要记得关灯睡觉,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结果,这孩子学到十点才睡。

显然这个家长对孩子说的并非“真情实意”,但孩子哪管家长的意思,他们就喜欢对着干,越是不让他学他越是要学习,越是让他看电视他还真就看不进去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且会在这种逆反的行动中找到满足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你越是希望他听你的,他就越是不会听你的,既然说了不会听,那好,就说点“言不由衷”的话。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

有个县令对手下的胥吏索贿受贿深恶痛绝,以至于在长期的升堂审案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胥吏替人求情,必定是受了犯人的贿,只要胥吏添油加醋地说犯人的坏话,这个犯人就肯定没有行贿。”

一次,一个人犯了重罪,胥吏向犯人索贿,说可以帮他摆平。但犯人顾及县令的刚正耿直,就说自己不信,胥吏爽快地说事成之后再谢不迟。等到县令升堂审问时,只见这胥吏在一旁对犯人大声呵斥、作势要打。县令大怒道:“你这胥吏,还想用刑?想必是这清白的人没有给你行贿吧。”于是放了犯人。

看,人人都有惯性思维,我们与其花大力气去消灭它,不如因势利导地利用它,省力更省心!

你的字太漂亮了——“狠狠”地表扬

不管你的孩子写的字有多么难看,咬咬牙说“还不错”、“有进步”,也许下次就不用这么违心了——他的字真的进步了。

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孩子正在写作业,我就过去看看他写得怎样。

“别看了,写的几个字跟蜘蛛爬的一样,我看三岁的小孩子都写得比他好!”这孩子的父亲赶忙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我拿起他的作业本一看,哎呀,他这字的确有点寒碜,我努力认也没认出来几个。

“嘿嘿,这字还不错嘛,你看这一撇,挺有笔力的,比我当年写的好多了。”我很违心地指着一个不明物体的一处,看上去像是一撇。“那是一竖。”孩子很天真地解释道,我笑着流了一滴冷汗。“哦,这一竖看着有点儿像撇,感觉你很用力,要是这样写下去,慢慢就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了!”孩子腼腆地笑了,他爸爸在一旁摇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后来,我对他说:“孩子喜欢听鼓励的话,你平时老说他的字丑,他的字只会越来越丑。他写一大篇,难道就没有一个字稍微好一点?你夸夸他,他才能进步。”

“这能行吗?”他将信将疑。

“能行的,不过你夸的时候可要说清楚哪一个写得不错,或者哪一笔写得很好,这样他才会有切实体会。”这爸爸就照我说的做了一段时间,结果,这孩子的字越写越好了。

说到写字,有这么个故事。

晋代有一个书法家叫做王羲之,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集序》,他有七个儿子,小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跟父亲学习书法。

献之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坚持学了七年楷书,已经颇有笔力了,他心里也有点骄傲,认为自己的楷书不次于父亲。一天,王献之认真地写了一张字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一眼儿子的字后说:“你写的‘大’字很好,只是下边太宽了。”于是就在“大”字底下点了一个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不服气,拿着他的字到善于赏字的母亲那里“做鉴定”。王献之的母亲看了儿子的字说:“七年的练字果然让你进步很大,不过整篇来看,只有这个‘太’字下面的点,达到你爸的水平。”王献之听后,羞愧难当,从此虚心学字了。

评点要像个行家,这一点很重要,不然表扬就显得没有水准了。我们说不能疾风骤雨一样地夸孩子,但是对很多受尽了批评的孩子而言,夸一夸还是很有效果的。作局讲究的是给孩子5个给予:希望、信心、关怀、快乐和自由。这里的一局,就是重点给他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已经进步了。

明明孩子做得不太满意,但是我们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这时候就要狠下心来,夸他两句。

不仅在练字上,我们可以慷慨一点,说两句违心的表扬,在我们平时重点攻击的“火力点”上,也可以慷慨一些。有的孩子说话口齿不清,只要他说得稍微清楚一点,你就要抓住机会狠狠地表扬他:“这次说话很清晰啊,将来都能当上播音员了!”长此以往,孩子便能摆脱对自己的否定心态,慢慢树立起信心来。

我也经历过,我理解你——理解是最好的开始

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是无法沟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过、轻狂过。

有一个孩子灰溜溜地出现在我面前,肯定是闯祸了。果然,他老是喜欢打邻居家的猫,人家都警告好几回了,他还是不听。

“是因为有什么心事吗?其实,我经历过,能理解你。我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呢。”时光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做生意,亏了很多钱。三四年的时间里,总有来路不明的自行车停在我家院子里,等着要账。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还有两三个收账的就是不走,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也很埋怨父亲遇人不淑。

“后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但凡看到眼生的自行车停在我家,我就会想办法拔了人家的气门芯,让他圆着进来,瘪着出去。

“这件事情渐渐被爸爸发现了,我挨了一顿打。其实,我当时也明白自己这样做是不会让家里少还一分钱的,要账的走着也能来,我总不能在地上铺钉子扎鞋吧,但我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需要发泄,所以我一如既往地拔气门芯,直到家里要账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我小时候的功绩之一,还有很多呢,唉,小时候自己做了错事还不觉得错呢。”

“我打那只猫,是因为它什么都不干就可以吃东西,我却要好好念书写作业才能吃东西,这不公平!”他终于开口了。

“嗯,是不公平,不过你打猫也不起作用啊。”一个拧在孩子心中的结,慢慢打开了。

我发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非常敏感,对所有的事情想得很细致,但是成年之后,他们就完全忽略了那些细微而丰富的东西,忘了自己曾经年轻过,所以觉得孩子的世界到底怎么了,就是读不懂。

20世纪70年代,流行黄上衣红星帽,左胸口插一支钢笔更时髦;80年代,流行喇叭裤、BP机,扛着录音机上街更拉风;90年代,流行相机染发,挑几缕金黄色的最有回头率;现在,流行火星文、自拍,在博客上说什么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时代一直在变化,而人的成长轨迹是一样的,渴望表达、渴望重视、渴望成功,改变的不过是抒发这些情绪的方式罢了。

所以,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我都很想知道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是否经历过这种问题,他们当时想要怎样去解决。有的家长能很快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发生过的事情,他们便不再责怪孩子,有的甚至拿出自己的经历来与孩子交换秘密,重修旧好。但是也有的人,完全将自己的青春忘在了脑后,似乎他从来就是这样西装革履,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什么疑惑和不解。如果是这样的人,我就让他们把孩子领过来,我把自己的年轻经历有偿性加上艺术性地分享给孩子。似乎有的家长一定是要花了钱才能放心,不花钱就不懂得去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