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对症经络反射区特效疗法治百病
2776800000007

第7章 经络与反射区,健康的绿色通道(6)

乙状结肠及直肠

【定位】左足足底跟骨前缘的横带状区域。

【适应证】肛裂、炎症、便秘、痔疮等。

肛门

【定位】左足掌跟前缘,直肠反射区末端,与膀胱反射区

相邻。

【适应证】便秘、痔疮、肛裂等。

【定位】右足底第4、5跖骨上半部,肺及支气管反射区

后方重叠区域。

【适应证】消化不良、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肝脏功能失调等。

胆囊

【定位】右足底第3、4跖骨间稍偏上,肝脏反射区的深部

【适应证】消化不良、胆结石、黄疸病、胆囊炎、消化不良等。

盲肠及阑尾【定位】右足掌跟骨前缘靠近外侧深部与小肠、升结肠反射区相接的区域。

【适应证】阑尾炎、下腹疼痛等。

回盲瓣

【定位】右足掌跟骨前缘靠近外侧、盲肠反射区前方。

【适应证】提高回盲瓣功能。

升结肠

【定位】右足掌,小肠反射区外侧的竖带状区域,起始位跟骨前绷外侧上至第5跖骨底部。

【适应证】便秘、腹痛、腹泻、肠炎等。

腹腔神经丛

【定位】双足掌中心,在肾反射区与胃反射区周围。

【适应证】神经性胃肠疾患、胀气、腹泻、胃肠痉挛、胸闷、焦虑、失眠等。

生殖腺

【定位】双足掌跟骨中央深部。

【适应证】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女性性功能低下、老年痴呆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上颌

【定位】双足拇趾背,趾间关节远端呈带状区域。

【适应证】打呼噜、上牙周病、上颚关节紊乱综合征、口腔溃疡、牙痛等。

下颌

【定位】双足拇趾背,趾间关节近端呈带状区域。

【适应证】打呼噜、下牙周病、下颚关节紊乱综合征、口腔溃疡、牙痛等。

扁桃腺

【定位】双足拇趾背,第2趾节腱的两侧区域。

【适应证】扁桃腺肿大、扁桃体发炎、发烧、感冒等。

喉及气管

【定位】双足足背第1跖趾关节缝处区域,近拇趾前方。

【适应证】喉痛、咳嗽、咽炎、气喘、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声音微弱、嘶哑、食道疾患、支气管疾患等。

胸部淋巴腺

【定位】双足背第1、2跖骨间缝深部,呈条状区域。

【适应证】发烧、炎症、肿瘤等。

内耳迷路

【定位】双足背第4、5跖骨间凹陷深处,略向前方。

【适应证】头晕、晕车、晕船、昏迷、眼花、高血压、低血压、耳鸣、平衡障碍等。

上身淋巴结

【定位】双足背外侧踝骨前、距骨、舟骨间构成下方凹陷处。

【适应证】炎症、发烧、水肿、肌瘤、全身循环障碍、老年痴呆等。

下身淋巴结

【定位】双足背内侧踝骨前、距骨、盘骨间构成下方凹陷处。

【适应证】炎症、发烧、水肿、肌瘤、全身循环障碍、老年痴呆等。

腰椎

【定位】双足足弓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骶骨反射区。

【适应证】骶骨损伤、骶骨骨刺、坐骨神经痛、腰背酸痛、腰腹腔脏器病变等内尾骨

【定位】双足内踝部、足掌内侧缘,沿跟结节向后呈一条带状区域。

【适应证】尾骨受伤后遗症、坐骨神经痛、疝气、生殖系统病变等。

外尾骨

【定位】双足掌外侧足跟韧带区,沿跟骨结节至后一带状区域。

【适应证】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下身背部酸痛等。

前列腺或子宫

【定位】双足跟内侧,内踝后下方的三角区域。

【适应证】(1)男性:前列炎、前列腺肥大、尿道痛、尿血、尿频、排尿困难、下肢无力等。

(2)女性: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或下垂、子宫肌瘤等。

直肠及肛门

【定位】双足踝后方向上延伸约6寸的带状区域,胫骨内侧后方。

【适应证】便秘、痔疮、直肠炎症、腹泻、肛裂等。

腹股沟

【定位】双足内踝关键诶上1寸前方胫骨表面。

【适应证】直肠炎、腹泻、痔疮、便秘、肛裂等。

下腹部

【定位】双足腓骨外侧后方向上延伸约4厘米,呈一带状凹陷区域。

【适应证】膀胱炎、前列腺炎、月经失调、经期腹痛、便秘、闭经、盆腔炎等。

膝关节

【定位】双足掌外侧骰骨与跟骨间凹陷处,敏感点在凹陷处略上方。

【适应证】膝关节痛、膝关节炎等。

【定位】足底外侧第5跖趾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

【适应证】肩周炎、手臂无力、肩酸痛、手麻等。

肩胛骨

【定位】双足外侧背第4、5跖骨与楔骨间呈一带状区域。

【适应证】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胸椎病74等。

经络与反射区疗法的功效

人体中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它们能够保持相对协调统一,并正常完成生理活动,经络、反射区功不可没。

经络的联络沟通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顺利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经络在“行气血”的同时,还将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反射区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它与同名脏腑器官的关系很简单,用八个字就可以形容,即“一枯俱枯,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是指当某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病理信息就会通过经络、神经体液的传导影响到身体各局部器官同名的反射区。这种影响无论大小,哪怕只有轻微变化,各全息反射区也会发生相应的反应。例如:眼反射区有疼痛感,就说明眼部有问题;如果肘关节反射区疼痛,说明肘部出现炎症等问题。只要掌握这些异常改变的规律,就可以及时了解脏腑器官的健康状况。

经络、反射区疗法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激发各自的潜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种疗法最大的好处在于不用吃药或打针,不必担心药物对脏腑(特别是肝肾)的副作用,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就能对经络、反射区产生良性刺激,这些刺激产生的信息和康复反应会传导传入相应的脏腑器官,促进该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从远程“遥控”其抗病能力、调节能力以及康复能力,达到“一荣俱荣”的保健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经络、反射区疗法有如下功效。

通过对经络、反射区进行刺激,疏导气血,使局部气血平衡,加速瘀血吸收,并生出新血。当经络顺畅后,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能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等具有镇静作用,同时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软组织,使之放松,从而使气血重新流通,大大改善局部肌肉的健康状况,帮助肢体恢复正常功能。

气血源头其实就是五脏六腑,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疗法对脏腑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对穴位或脏腑所在部位的体表进行操作,可以增强脏腑功能,将气血输送到人体各处,另一方面又加快气血回流,使脏腑及时得到营养供给,从而增强体内正气,抑制或驱除外邪侵犯。

当寒邪或热邪进入人体后,容易造成气血瘀滞,局部代谢减缓,聚瘀或湿为热毒或痰湿。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具有和血脉、除痹痛的作用,通过运行气血将毒素排出,从而改善风寒、湿热所致的各种病证。

经络与反射区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对于一些比较难治愈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便秘、腹泻、糖尿病、前列腺疾病。

(2)因情绪起伏不定、喜欢生闷气或心事较重者,出现的胸闷症状(胸部满闷、有堵塞感或气短、胸痹、心悸、痰饮、肺胀等),通过按摩的方式得到缓解。

(3)免疫力差。

(4)身心经常感到疲倦。

(5)用眼过度,眼睛感到疲劳。

(6)一些常见小病,如感冒、咳嗽、晕车、呃逆、月经不调、腹胀、咽炎等。

(7)肌肉疲劳、肩颈疲劳、急慢性损伤以及因寒症造成的肌肉炎症。

(1)患有各种溃疡性皮肤病、严重心脏病、各部位急性滑囊炎,以及处在神经根炎性水肿期有腰间盘突出、神经根型颈椎等疾病者。

(2)身体相应部位有痈疖、溃疡、伤口或肿瘤。

(3)骨质病理性改变,如结核、肿瘤或骨质疏松等。

(4)四肢在运动或活动时,由于用力过猛或屈伸不当造成撞伤或扭伤,如关节扭伤所致周围韧带、肌肉及筋膜的部分纤维断裂。

(5)一些外科急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穿孔、关节脱位。还有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流脑、乙脑、伤寒、各种性病等以及各种中毒,如煤气、药物、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伤等。

(6)女性(经期、孕期)、体弱者、儿童应慎用。

(7)空腹、饱腹、过度疲劳、刚刚运动完毕不宜进行操作。

正确看待调理后的反应

在对经络、反射区进行操作后,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有的反应并非疾病表现,而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了解这些反应,有助于稳定情绪,消除心理负担。

疲倦是按摩后最常见的反应,按摩会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能量,同时在按摩过程中体内血液循环增强,也会造成疲倦感。

按摩后有的人会出现口干,这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等原因造成的。

当被按摩部位藏有病灶,经过按摩刺激后会出现提早反应,表现为酸痛感,在3~5天后就会消失。

病情较严重者,在接受按摩数天之后,尿液透明度较差,会有不透明的状况发生,或有黄色或白色的分泌物出现,这是按摩后身体产生的代谢物会通过尿液等途径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尿液变色,并有可能产生臭味。

按摩后肌体代谢功能增强,通过汗液、尿液排泄废物。

除了尿液变色带有异味外,汗液也会变得较黄,粪便中夹杂带有颜色的黏性物质,同样会产生臭味。

按摩后,血液会集中在皮肤表层,大脑相对而言血液流量减少,再加上身体自身进行调整,易产生困倦等现象,睡眠时间和次数增多。

身体发热是肌体与病原体对抗的结果,目的是消除炎症,同时增强肌体的抵抗力。

除了鼻腔、咽喉、气管等器官的分泌物增加外,女性的白带量也相对增多,有时还会出现异味、异色等现象,这些反应同样是机体内环境进行调整的结果。

通常在刮痧后的30分钟左右,体表皮肤上的痧点就会慢慢的融合成片状,在28~48小时之后,刮痧部位的皮肤会有疼痛感、发热感,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休息几天后,就会自行恢复,所以不必惊慌。

温馨提示上面反应主要是指按摩、刮痧,由于拔罐、艾灸等需要借助火力,因此对皮肤的影响更大一些,具体反应及处理方法在各节中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