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对症经络反射区特效疗法治百病
2776800000009

第9章 最有效的经络反射区疗法(2)

②酒精适量:使用酒精棉球时,一定要适量,以免滴在皮肤上。

③火焰朝罐底:使用前检查罐口,保证上面没有沾上酒精。开始拔罐时,酒精棉球的火焰绝对不可以烧着罐口,一定要朝向罐底,如果不小心烧着罐口了,一定要马上换罐。

④勤换罐具:使用闪罐法时,在闪几次之后,罐具的温度会升高,当罐具的温度升高后,一定要及时换罐,几个罐轮流使用,便不会烫着皮肤了。

(2)对晕罐的紧急处理。

拔罐时,注意与受罐者保持沟通,如果患者有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反应,则属正常现象。如果患者感觉不适即晕罐,则有可能吸拔力量过大或体位不适造成的,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

通常情况下,晕罐多出现于初次拔罐者、年老体弱者或儿童,表现为拔罐过程中突发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肢体欠温、周身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状,一旦被术者出现上述问题,施术者应当先将起罐,然后帮助被术者平躺,并盖上吸汗的毛巾被等盖物。晕罐较轻者可喂服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晕罐较重者应当掐按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一般情况下也会迅速缓解。

(3)减轻拔罐时的疼痛。

①在施行针罐法时,若针口处的皮肤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发生性传递,应当先起罐,对针的深度或刺向进行调整,待反应减轻后再继续未完成的拔罐操作。

②拔罐时先对腰背部进行吸拔。原因是人体内的病气以及垃圾通常聚集在胸腹部,而且肌肉较为敏感,所以在拔罐时会特别疼痛。先对腰背部进行吸拔,能够使一部分“邪气”

从体内拔出,从而减少胸腹部中堆积的垃圾和病气,疼痛自然就会减轻很多。

③在拔罐时,最好选择多个吸拔部位,使体内的垃圾和病气能够通过多个途径排出,从而减少肌肉的负担,同样有助于缓解疼痛感。

刮痧

古时,人们在患病时用手石片或竹片刮拭身体某一部位,时间一久就会觉得很舒服,病情也逐渐好转。于是,有心之人通过不断地试验,在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后终于形成了一整套刮痧保健治病的体系。

(1)面刮法。

手持刮痧板,将刮痧板的长边接触皮肤,并向刮拭方向倾斜45°,自上而下或由内至外单方向直线刮拭,中途不能变换方向,更不能来回刮拭。

(2)平刮法。

手持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15°以下,刮拭时力度稍重,并放慢速度。平刮既可使用刮痧板较长的一边,也可使用较短的一边。

(3)单角刮法。

手持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45°,用刮痧板的一角自上而下刮拭穴位。

(4)双角刮法。

手持刮痧板,向下倾斜45°,将刮痧板的凹槽对准刮拭部位,用双角刮拭。

(5)厉刮法。

手持刮痧板,刮痧板的一角垂直于穴位呈90°,刮痧时刮痧板不离皮肤,施加压力后在3厘米(1寸)左右或前后进行摩擦刮拭。

(6)点按法。

手持刮痧板,刮痧板角垂直于穴位,由轻至重向下按压,片刻后迅速抬起。

(7)平面按揉法。

手持刮痧板,用刮痧板角的平面倾斜20°按于穴位上,进行柔和、缓慢旋转,刮痧板刮痧时不离皮肤,按压力度渗透于肌肉、皮肤组织。

(8)垂直按揉法。

手持刮痧板,以90°按压穴位,柔和缓慢地旋转,刮痧板刮痧时不离皮肤,按压力度渗96透于肌肉、皮肤组织。

(9)斜刮法。

用刮痧板的边缘接触皮肤表面,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角,按照骨骼、肌肉的走向对穴位进行反复的刮拭,刮拭力度较其他手法更轻一些。

(1)刮痧板。

常见刮痧板的材质为水牛角、玉或砭石,与普通材质的刮痧板相比,它们具有精致小巧、光滑圆润的特点,对皮肤伤害较少。

在使用时,应根据刮拭部位选择不同的刮痧板部位。短弧度适合刮拭额头,长弧度适合刮拭面颊,角部适合刮拭下颌、鼻梁、眼周等部位。两侧长边如无弧度,可刮拭身体平坦部位,两角之间刮拭手指、脊椎等凹陷部位。

(2)刮痧介质。

刮痧介质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能够减少刮痧板与身体之间的摩擦,一些具有重要功效的刮痧油还能加速病邪排出,并保护皮肤、预防感染。刮痧介质分为液体和乳状,乳状适合刮拭头部和身体,液体适合刮拭身体。

刮痧时涂抹介质能减轻刮拭的痛感,但并非所有刮痧都适合涂抹介质,短时间保健刮痧以及头部刮痧就无需涂抹介质,定期保健刮痧(每周或每月刮拭1~2次)、医疗刮痧可使用介质。这两种方式在刮拭时也有一定的区别。涂油刮痧一般轻刮,局部用重刮,不涂油刮痧全程使用轻刮或轻重适当;涂油刮痧是直接作用皮肤,不涂油刮痧即可直接在皮肤上刮拭,也可隔着衣服或者薄薄的毛巾进行刮拭;涂油刮痧每次不得超过30分钟,且刮至出痧或毛孔张开即可,不涂油刮痧每次不得超过2分钟,刮至局部潮红或有热感为宜;涂油刮痧的间隔期是同一部位痧退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操作,不涂油刮痧可以天天刮拭,没有间隔限制。

①总体刮拭时间不超过20~30分钟,除了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部位刮拭至毛孔微张或出血点即可。刮痧间隔应根据病情、体质进行,以痧痕消97退、疲劳痛感消失为宜。此外,刮痧前还应当注意休息,在过于劳累、困乏、虚弱的状态下不宜接受刮痧保健或治疗。

②如果刮痧的目的是医疗,在操作之前一定要先弄清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法和力度。

病程短、病势急、实热证者用斜刮、角刮,重刮,刮拭时间较短,以局部皮肤出现瘀紫为度。如果患者病程较长、病逝缓和,而且属虚寒证,用平刮、面刮,轻刮,刮拭时间长,以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

③只有血瘀证、实证、热证者易出痧,而寒证、虚证、肥胖者、贫血者不易出痧。此外,如果室内温度较低,痧痕同样不会轻易出现。因此,在刮痧时只要皮肤毛孔清晰可见就算见效,无需强求出痧。

④头部上有大量头发覆盖,使用刮痧工具的薄面边缘或角部进行刮拭,每个部位需刮拭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刮拭面部时,手法应该轻柔,不要太用力,刮拭面积也不应该太大大,刮拭的力度、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被术者局部的耐受程度为准则;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1)头部刮痧进行自我体检。

头皮和颅骨表面蕴含着各种体表反应区,在颅骨中还藏着复杂的大脑神经中枢。刮拭头部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全身的健康状况,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症状。

①健康:没有出现痧点或者疼痛等阳性反应,就说明脑血管跟脑神经以及全身的脏器均正常。

②亚健康:头部出现疼痛、砂砾、结节等反应,就说明有经脉气血运行异常、局部缺血、局部缺氧等亚健康或病变现象。

(2)面部刮痧自我体检。

面部就像是一个完整人体的缩略图,肌肤、脉络、肌肉、筋络分别受到五脏六腑的管控。

其皮肤的变化、五官的表像都与各脏器息息相关。刮拭面部能够寻找到个经脉、穴位、全息穴区的阳性反应,帮助了解、诊察全身的健康情况。

①健康:刮拭顺畅,肌肉充满弹性,也没有任何不适感觉,说明健康状况很好。

②亚健康:出现皮肤涩钝、疼痛、结节、肌肉僵硬、肌肉松软等反应,就说明机体有不同程度的气血失调症状。

(3)四肢经脉刮痧自我体检。

与脏腑相连的所有经脉都是循行在四肢的。四肢的各个关节结构复杂,经脉穴位极为敏感。脏腑经络功能只要有异常,在这些部位刮痧无论是否有症状,都会出现痧斑或阳性反应。通过刮拭四肢经脉和与脏腑有特殊联系的穴位,能够准确判断经脉、脏腑、局部位置的早期病变。

①健康:刮拭各重点穴位

和经脉时,没有不适感、痧斑出现,仅有少量鲜红均匀地痧点,说明身体各机能、脏器处于健康状态。

②亚健康:出现明显痧斑、疼痛感等现象说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相应的脏器有异常状况。

(4)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刮痧自我体检。

脏腑器官的体表投影区是指靠近这个脏器的体表区域,刮拭这些体表区域能够迅速判断身体各个脏器的健康情况。

在刮痧检测时,通过痧象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能够达到畅通气血的作用,有利于神经信息的传递,最终达到诊察并缓解亚健康的目的。

①健康:无任何不适之感,也没有痧痕出现说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如果刮拭后出现少量鲜红色且均匀的痧点,属于正常现象。

②亚健康:体表投影区出现疼痛、砂砾、结节、痧斑等现象时,说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相应的脏器则存在异常。

(5)背部俞穴刮痧自我体检。

背部俞穴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两边的俞穴,五脏六腑之气血都输入背腰部膀胱经的俞穴,并分别以脏器名称来命名,而且按照脏器的上下前后顺序来排列。刮拭背部俞穴,能够准确的测查这些俞穴相对应脏器的健康情况。

①健康:没有任何不适感、无痧斑或少量鲜红均匀地痧点,表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相对脏器无不良症状。

②亚健康:膀胱经上的俞穴部位出现气血瘀滞、暗红色或紫红色痧斑密集、结节、有疼痛感说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相对脏器也有不良的病态出现。

(1)整体的刮拭顺序。

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向和顺序进行:头部--背部--腰部--胸部--腹部--四肢。另外,刮拭背、腰部及胸、腹部的时候,应该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

(2)局部的刮拭顺序。

①头部。

太阳穴:用刮痧工具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头部两侧:刮痧工具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朵上面的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刮拭时要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刮拭,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后头:刮拭时应该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另外,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全头:刮拭时,应该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②面部:从内往外按照肌肉的走向进行刮拭。

③肩背部:按照由上向下的方向刮拭,要先刮拭后背的正中线--督脉,再刮拭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刮拭肩部时,应按照从颈部向两侧肩峰处的方向进行刮拭。

④胸部:刮拭胸部正中,从天突向膻中方向自上向下刮拭;刮拭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时应该注意隔过乳头部位;刮拭中府穴处宜从上向下刮拭。

⑤腹部:按照自上而下、从左侧依次向右侧刮拭。值得注意的是,有内脏下垂者,从下向上的方向刮拭。

⑥四肢: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向刮拭。下肢静脉曲张以及下肢浮肿的患者,应该自肢体未端向近端方向进行刮拭。

艾灸

艾灸,顾名思义,是使用艾叶制成的物品,将其点燃后,对人体施以灼法。艾灸对皮肤看似是简单的灼烧,实际上是对体内脏腑、经络、体表、血脉、肌肉全方位覆盖,通过对局部的灼熏,使艾条或艾炷等药力深透至皮肤腠理,调动机体自我防卫系统来调节失衡的气血,排出有害物质,在临床中常单用或配用其他民间疗法治病疗疾。

(1)艾炷灸。

①直接灸:对病苦的局部直接施灸,家庭常用非化脓灸。

在局部皮肤涂一些凡士林或石蜡油、甘油,将中型或小型艾炷固定在皮肤上,从上端点燃施灸。当艾炷燃至皮肤出现灼热感时,将艾炷熄灭,更换新艾炷施灸。

②隔物灸:又称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进行施灸,家庭常用的隔物有生姜、食盐、大蒜等。

隔姜灸:将生姜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在中央处穿刺数孔,摆放在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参照直接灸法)。

隔盐灸:又称神阙灸,用盐填在肚脐(神阙穴)中做隔物,再施以灸法。施灸前,先将盐碾成细粉,填脐后在盐上置大型艾炷,或在艾炷与细盐之间再放一片生姜或药饼,点燃施灸。

隔蒜灸:用蒜片或蒜饼做隔物,施以灸法。施灸前,将独头大蒜去皮,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穿孔;也可以将大蒜捣成泥,制成同样厚度的饼状,针刺穿孔。在蒜片或蒜饼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2)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通常是用纸将艾绒包裹后卷成圆筒形,将一端点燃后,对穴位或部位进行施灸。艾条灸种类较多,家庭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①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后,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3~5厘米,固定熏灸。如有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情况,可将示(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知局部受热程度,便于及时调节施灸距离,控制艾条温度,掌握施灸时间。

②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2~3厘米,以一起一落、忽远忽近的方式施灸。

③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一端点燃,用右手的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挟住艾条的上1/3处,对准施灸部位,与皮肤保持3.3厘米左右,像熨烫衣服一样,平行往复进行回旋施灸。回旋灸为艾条灸之泻法。

若对全身进行施灸,临床顺序一般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每个部位一般先灸阳经,再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炷先小后大。

当然,临床施灸应当结合灵活操作,结合病情应用。如气虚下陷导致的脱肛证,就应当先灸长强穴以收肠,再灸百会穴以举陷,这样能提高临床疗效。

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感到灼烫难忍,用镊子将生姜片上提或缓慢移动,或在生姜片下垫一些纸或干棉花)待灼烫感消失后继续施灸。艾灸完毕后,如果皮肤只出现红晕、灼热感,属于正常现象,经过数小时后就会消失或者留下较浅的黄色瘢痕。

如果皮肤出现水疱甚至溃烂,就需要及时进行正确处理,引发因感染引发炎症。

①水疱较小,切勿抓挠,保持局部清洁,使其慢慢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粗针将水疱刺破,放出疱液,再敷上消毒纱布或淡膏药,并加以固定。

②灸火较重,施灸处形成灸疮,应遵循医嘱进一步处理,一般可采用换膏药法、洗灸疮法、辅助灸疮化脓法三种。

换膏药法:在灸疮未化脓期间,无需换膏药。灸后6~7日检查灸疮是否化脓,若化脓根据脓汁多少每日换膏药1~2次,间或检查膏药是否脱落、移动。

辅助灸疮化脓法:灸疮出现后10天内若仍未化脓,可在施灸部位铺上药膏,每个穴位

用艾条灸10分钟,每日施灸1~2次,连灸2~3天。

贴淡水膏辅助化脓法:淡水膏以广丹10克、香油500克熬制而成(有成品出售),对局部施灸完毕后将淡水膏烤熔并展开,紧贴灸疮四周,以保护疮面。换膏药时,用消毒棉球蘸些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将水分挤干后轻擦灸疮中心,使脓液随水外流,最后用干棉球擦干灸疮外围。化脓初期2~3天换膏一次,后可视脓液增多而增加更换次数。

③天寒时,肉芽不宜生长,可常以葱汤淋洗周围。

④一旦灸疮感染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灸疮久不收口,多为气虚,宜服用内脱黄芪丸或进一步处理。

⑤如灸疮愈合后,局部皮肤色重不退,可用等份的桃枝、柳枝、胡荽煎汤清洗。如灸疮疼痛难忍,可用桃枝、柳枝、芫荽等各适量煎汤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