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指耳朵出现的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主要分为生理性、传导性、神经性及客观性耳鸣四种。生理性耳鸣是由于血管搏动、血液流动、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呼吸运动等发生微弱声音,其中距耳较近者,就会感觉出这种声音。传导性耳鸣是听觉系统的传导部分发生障碍,降低了听取外界声音的能力,减弱了其掩盖体内所发声音或阻碍,使之能感觉出来,而成为耳鸣。再有,通过骨导传入耳内的声音向外逸散受阻,而提高了耳内声音的感觉,引起耳鸣。神经性耳鸣是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部分发生障碍或出现全身性疾病,这种耳鸣多为高频性蝉鸣或刺耳的尖声。客观性耳鸣是中耳内的小肌肉或咽部肌肉挛缩或血管搏动,因某种原因发出的声音提高或向外逸散受阻,就构成了耳鸣。
耳鸣
【取位】太溪、地五会、侠溪、涌泉、肾上腺、肾、额窦、鼻、眼、耳、肝、胆囊、内耳迷路、上颌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屈食指点按肾上腺、肾、额窦、鼻、眼、耳各50~100次。
步骤二:以双指点缓缓点按肝、胆囊各50~100次,再向足趾方向推内耳迷路50~100次,最后用拇指用力按压上颌50~100次。
步骤三:点按太溪、地五会、侠溪各30~50次,最后以揉、轻击等手法放松足部。
2.敷贴
用药:吴茱萸20克,肉桂2克,米醋15毫升。
制法:将吴茱萸和肉桂研成细末,混合后加米醋调匀,捏成指甲盖大小的圆饼状。
用法:临睡前贴敷于涌泉上,次日清晨取下。连续敷3~5日为一疗程,对眩晕耳鸣效果更佳。
咳嗽
咳嗽既可作为单独的疾病,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病症,一年四季皆可发,但秋冬较为常见,感染、饮食不当、运动以及精神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按照病邪分,咳嗽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前者是寒气侵肺引起的,表现为咳嗽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后者是风热犯肺引起的,咳嗽频剧、气粗、咳声嘎哑、喉燥咽痛、痰黏稠并稠黄。
【取位】涌泉、解溪、然谷、太溪、甲状旁腺、喉及气管、肺及支气管、上身淋巴结、扁桃体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用食指和中指,从被按摩者足趾根部向足趾尖端拉拨足趾,各1~3次。
步骤二:以屈食指点法点压甲状旁腺、喉及气管(自外向内)、肺及支气管(自外向内)、上身淋巴结各50~100次。
步骤三:按压涌泉、解溪、然谷、太溪各50~100次,再以拇指推法推按扁桃体50~100次,最后用掌心推擦足心至皮肤潮红。
2.足浴
用药:麻黄10克,胡椒40粒,老姜、生白矾各30克。
制法:将上药用水煎取汁1500毫升,以没过脚踝为宜。
用法:双脚置于盆沿,使药汁蒸汽充分熏蒸双足,待水温约45℃左右,将双脚浸泡于药汁中,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敷贴
用药:大蒜若干,伤湿止痛膏2片。
制法:将大蒜捣烂,放在伤湿止痛膏上。
用法:临睡前敷贴于涌泉,次日晨起揭去,连续敷贴3~5次。适用于小儿百日咳及成人因炎症而引起的遇风、寒、燥邪所致的咳嗽,以及夜间剧烈咳嗽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机体受到对抗原性或排抗原性刺激引起的气管高反应疾病。引发支气管哮喘的原体主要有花粉、冷空气、灰尘、鱼虾、毛屑、油漆、香水、疲倦、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这些原体对气管和支气管黏膜造成刺激,使平滑肌痉挛收缩、黏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从而易导致缺氧,使人因为必须用力呼吸而发生气喘反应。
支气管哮喘
【取位】太溪、照海、然谷、丰隆、足三里、上巨虚、肺及支气管、鼻、头颈淋巴结、胃、脾、肝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双手拇指指腹自足底中央至两侧推压数次。接着,以相同手法推肺及支气管50~100次。步骤二:以屈食指点法点按鼻、头颈淋巴结、胃、脾各50~100次。再沿着足跟向足趾的方向刮压肝50~100次。
步骤三:以屈食指点法点压太溪、照海、然谷、丰隆、足三里、上巨虚各30~50次,再用手掌鱼际擦足底50次。
2.足浴
方一
用药:玫瑰花、红花各15克,辛夷花、苏木各10克,当归2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用热水浸泡30分钟左右。
用法:将双脚浸泡于药汁中,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方二
用药: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五加皮、三棱、莪术、秦艽、海桐皮各12克。
制法:用法同方一。
方三
用药:桃仁、杏仁、细辛各20克,红花15克,薄荷10克。
制法:用法同方一。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十二指肠液的反流、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体内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主要表现为饭后出现饱胀,平时经常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
【取位】梁丘、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冲、肾、大脑、脾、胃、十二指肠、食道及气管、肝、小肠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以双拇指指腹推压法从下至上推按足底10次,再以屈食指点法点按肾、大脑、脾、胃、十二指肠各50~100次,力度可稍微重一些,以局部胀痛为宜。
步骤二:沿足趾至足跟推压食道及气管50~100次,再刮压肝50~100次,由足趾向足跟刮小肠50~100次,以足底心发热为宜。
步骤三:按压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冲各30~50次,再以手掌搓擦踝关节以下部位,擦至局部发热为止。
步骤四:用一只手扳拉住足趾,另一手托在足跟处,做摇动踝关节活动30次。
2.艾灸
步骤:取梁丘、足三里,采用艾炷非化脓灸或艾炷隔姜灸,连灸3~5壮。也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至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润,每日或隔日灸1次。对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3.下肢运动
动作一:仰卧,双臂自然平放在身体两侧,用力屈曲左腿然后伸直,将左腿放下,换右腿重复相同动作,双腿交替进行10次。再将双腿并拢,同时屈曲,使膝盖尽量贴近腹部,做短暂停顿后伸直,重复动作10次。
动作二:原地高抬腿踏步100~160次,膝盖尽可能贴近腹部,但是速度不要太快,以每分60~90次为宜。
动作三:两手叉腰直立,双腿稍分开,屈膝下蹲起身6~8次。
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在激烈运动或劳累后可引起胸痛发作,并可迁延至颈部、下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常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取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甲状腺、甲状旁腺、肺及支气管、心、胃、颈椎、胸椎、胸部淋巴腺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将双手搓热,揉搓小腿数遍,以发热为宜。以屈食指点法点按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各50~100次。
步骤二:推按甲状腺50~100次,再按压甲状旁腺50~100次。
步骤三:用双手拇指从足部两侧向内上方推按肺及支气管50~100次,再以自外向内推心、胃各50~100次。
步骤四:点按颈椎50~100次,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推压胸椎、胸部淋巴腺各50~100次。
步骤五:以大鱼际擦涌泉30~50次,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各30~50次。
2.足浴
用法:刺五加50克。
制法:将刺五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取一半药液代茶频饮,余下药液兑入2000毫升开水,水量至脚踝为宜,双脚置于盆沿,使药汁蒸汽充分熏蒸双足,待水温约45℃左右,将双脚浸泡于药汁中。每次40分钟,早、晚各1次。
3.芳香
方一:迷迭香精油4滴+马郁兰精油3滴
方二:黑胡椒精油3滴+杜松精油2滴+马郁兰精油2滴
以上精油配方可在按摩、刮痧、泡脚时配合使用,按摩时
每种精油量可酌减。
4.下肢运动
动作:仰卧,双腿伸直,双手掌心向下放在身体两侧。放松腹部肌肉,一腿屈曲,屈腿时膝关节全屈,大腿与床面垂直,做踝关节绕环动作1次。还原后换另一腿重复相同动作,双腿交替进行10次。上体保持同一姿势,一腿抬高,小腿半屈,做踝关节绕环运动1次,还原后换另一腿重复相同动作,双腿交替进行10次。适合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进入恢复期者。
高血压也叫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病症,通常以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患高血压病症时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失眠、气喘、健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脏、肾脏、脑部发生病变。高血压通常与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体液调节功能紊乱等原因有关。另外,高血压与年龄、职业、生活环境、血脂、高钠饮食、酗酒、抽烟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
【取位】涌泉、太溪、照海、行间、太冲、足三里、丰隆、太白、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大脑、心、血压点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以屈食指点法点按被按摩者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各50~100次。
步骤二:屈食指点压大脑50~100次,再以拇指指腹从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心50~100次。步骤三:尽量将足趾向足背弯曲,用大鱼际反复搓擦足底,以足底部有热感为宜。再屈食指按揉血压点、太溪、照海、行间、太冲、足三里、丰隆、太白各30~50次。
步骤四:用掌根从大腿推至小腿各10次。
2.敷贴
方一
用药:肉桂、吴茱萸、磁石各30克。
制法:将肉桂、吴茱萸、磁石细研成末,密封保存待用。
用法:取药末5克,用蜂蜜调和,捏成饼状贴于涌泉。肝阳上亢者加贴太冲;阴阳不足者加贴足三里。每次贴两穴,轮流敷贴。每天换药,用胶布固定后需用艾条悬灸20分钟。
方二
用药:盐附子、生地黄各30克,丹青少许。
制法:将盐附子和生地黄捣烂,混合后用蛋清调成糊状。
用法:每天临睡前敷在涌泉,用纱布包扎后胶布固定,第二天去掉。
3.艾灸
取涌泉,使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至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润,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4.足浴
方一
用药: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制法:将药材放入1000毫升水中,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取液。
用法:将滚开的药汁倒入浴盆中,水量至脚踝为宜,双脚置于盆沿,使药汁蒸汽充分熏蒸双足,待水温约45℃左右,将双脚浸泡于药汁中。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方二
用药:吴茱萸、黄柏、知母、生地黄、牛藤各15克,生牡蛎50克。
制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去渣取液。
用法:同方一。每次10分钟,每日1次,7~14日为一疗程。
方三
用药:磁石、石决明各18克,桑枝、枳壳、当归、党参、黄芪、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独活各6克。
制法:前两味药先加水煎汤,再加其余12味药共煎,去渣取液。
用法:同方一。每日1次,每次1个小时,10天为一疗程。
5.芳香
取马郁兰精油3滴+伊兰伊兰精油3滴+熏衣草精油2滴,配合按摩、刮痧、泡脚使用,按摩时每种精油量可酌减。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这里仅指前者。原发性低血压表现为成年人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多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所致,或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四肢酸软、心慌气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突然站立时眼前发黑、眩晕、易疲倦、畏寒等,如不加以重视,还可能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取位】涌泉、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大脑、甲状腺、肺及支气管、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
【疗法】
1.按摩
步骤一:以屈食指点法点按肾上腺、肾、膀胱各50~100次,再沿足趾向足跟推按输尿管50~100次。
步骤二:用双手拇指从足部两侧向内上方推按肺及支气管50~100次。沿足跟至足趾推按甲状腺50~100次,按压大脑50~100次。
步骤三:以大鱼际擦涌泉,以脚心发热为度。按揉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各30~50次。
步骤四:按摩结束后,一只手握住踝部,另一只手握住其足趾部,用力向下牵引,同时做踝部旋转数次。
2.艾灸+按摩
步骤一:取足三里、涌泉及足内、外踝正后方,使用艾炷非化脓灸或艾条温和灸,前者每穴(每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后者每穴(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