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2779100000005

第5章

李想上任后,一次,唐兵在巡逻时与淮西兵遭遇,经过激烈战斗。唐军活捉了淮西军将领丁士良。

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猛将,曾经杀死过不少唐军将士。大家请求李想杀了丁士良,为阵亡将士报仇。李想却吩咐士兵给丁土良松绑,并好言劝降。丁士良见李想如此宽待自己,就甘心情愿地投降了。

之后,李想在丁士良的帮助下,利用敌兵骄傲轻敌的弱点,攻下了文城栅和兴桥栅,收服了李佑、李忠义两员降将。李想对李佑、李忠义非常信任,让他们担任军职,带着武器出入大营,还与他们秘密讨论进攻蔡州的计划。李佑很感动,于是向李想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驻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老弱残兵,我们可以乘虚而入,直取蔡州。这样,等到守卫外围的兵马赶来救援时,吴元济早已被我们活捉了。”

李想采用了李佑的意见。那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想率领九千精兵,分三路向蔡州出发,长途行军一百余里,出其不意地一举攻破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平定了叛乱。

注释

乘:趁。

释义

趁着敌对方空虚不备之时而进入。

乘人之危

【出处】

《后汉书》。

东汉时期,有一位长史官名叫盖勋,为人正直,讲信义。他所在的郡属于凉州,刺史梁鹄既是他的上司,又是他的好朋友。

那时凉州境内有个武威太守,他勾结权贵,横行霸道,常常置国法国纪于不顾,作威作福,危害一方。

老百姓对这个武威太守恨之入骨,当地的官员因慑于武威太守的势力强大,敢怒而不敢言。

凉州的辖区内还有一位官员,名叫苏正和。他性格刚直,为官清廉,但和盖勋关系不好,两人素来有些嫌怨。苏正和对武威太守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他不顾强权势力的威胁,决心将武威太守依法严惩,为老百姓讨个公道。

梁鹄担心武威太守势力太大,苏正和扳不倒他反而会累及自己。所以梁鹄左右为难,想找盖勋商量。

盖勋虽然和苏正和有矛盾,但他很欣赏苏正和敢于打击恶势力的勇气。有人悄悄向盖勋透露了梁鹄的想法,并建议他趁此机会劝梁鹄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

盖勋断然拒绝了他说:“为了个人的私怨而杀害一个好的官员,这是不忠的行为;趁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候加害于人,这是不义的行为。”

后来,梁鹄果然来与盖勋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对梁鹄说:“喂养鹰鸢,就是要让它凶猛,这样它才能为您捕获猎物。

如今它真的很凶猛了,您却要杀了它。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养了它又有什么用处呢?”

释义

乘人之危形容趁别人有危难时去要挟或打击。

此地无银三百两

【出处】

《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张三的人赚了三百两银子。他想把银子藏起来,可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好。

张三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决定把银子藏到箱子里,箱盖上贴上封条,箱外加上两把大锁。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这样做也不安全,如果小偷搬走箱子,银子也就保不住了。

后来,张三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他趁着天黑在院内东屋墙下掘了一个坑,把银子用油纸包好埋进坑里。可是,他心里仍然不踏实,觉得别人会怀疑这地方埋了银子,冥思苦想了好久,才又想出一条自以为万无一失的妙计,便将一张写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纸条贴到东屋墙上,这样才放心地回屋睡觉了。

张三的秘密被隔壁王二看在眼里。到了半夜,王二摸到东屋墙下,悄悄地把三百两银子挖出来,带回自己家去了。

王二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笨蛋。他害怕张三怀疑自己偷了银子,灵机一动,就学着张三的样子,在东屋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隔壁王二不曾偷。”

释义

比喻本想隐瞒、掩饰一件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踌躇满志

【出处】

《庄子》。

战国时,有一位很有名的厨师庖丁非常善于宰牛。

一次,这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不一会儿就把牛宰好了。梁惠王见了,感到十分惊奇,他问厨师说:“你怎么练到了这么高超的技术呢?”

厨师回答说:“我刚开始学宰牛时,只看到一整条牛在那里,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才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摸索,我逐渐了解了牛的身体结构,知道了哪里有筋脉,哪里有肌肉,哪里有骨头,哪里有骨头接缝……这样,当我再宰牛时,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条整牛,而是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骨头。我能准确地找到骨节间的缝隙,然后把刀顺着骨缝插进去,慢慢地旋转刀刃,使骨头的连接断开。因为骨节之间的连接比较好断,所以我宰牛的时候并不太费力气,刀子的磨损也就轻多了。

当然,在筋脉和骨头交错的地方就没那么简单了,我必须集中精力,加倍地小心。

宰牛是有一些辛苦,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时,我就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我提着刀子,四下里看看,那种感觉真是痛快,心满意足啊!”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我听了很受启发。”

释义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得意的样子。

从善如流

【出处】

《左传》。

春秋时,一次楚军攻打郑国。郑国因抵挡不住,便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马上派栾书率领大军去救援郑国。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立即退兵撤回楚国。

栾书对楚国的侵犯非常恼火,就领兵去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蔡国连夜派人向楚国求救。于是楚国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领申县、息县的军队赶来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与赵括,向中军元帅栾书请求出战,迎击楚军。栾书正要答应,这时他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阻栾书说:“楚军去而复来,一定很难对付。

如果是我军胜了,也只是打败了楚国两县军队,不值得炫耀;如果我军败了,那就耻辱到极点了,因此不能与楚军相争。”

栾书听后,感觉很有道理,准备收兵。可是栾书的其他部将不同意知庄子三人的看法,他们对栾书说:“元帅卿佐共有十一个人,只有他们三位反对出战,可见还是主张迎击楚军的人占多数。元帅怎么不按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呢?”栾书回答道:“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的意见深谋远虑,是正确的建议,所以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因此,我应当接受他们的意见。”于是。他下令退兵。

《左传》的作者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感叹地说:“听从正确的意见像流水一样迅速啊(从善如流)!”

注释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样,比喻迅速。

释义

形容乐意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出奇制胜

【出处】

《史记》。

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燕的都城,杀死了燕王哙。燕昭王即位后,决心报齐国武装干涉之仇,公元前284年,燕王派大将乐毅攻齐。五年间,燕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下即墨还在齐人手中。

齐国人田单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开始的时候他在齐国的临淄当一名小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乐毅率燕军攻入齐国时,他逃往安平。不久,安平被燕军攻破,田单又跑到了即墨城。

这时,乐毅又将即墨团团围住,即墨大夫战死,守军就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的抗燕斗争。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惠王即位。惠王当太子时,与乐毅曾有过隔阂,彼此成见很深。田单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暗地里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迟迟不攻打即墨是想收买人心,以便将来在齐国称王。

齐国人最担心的,就是怕另换一个主帅,那样,即墨就该被攻破了。”燕惠王对这话竟信以为真,立即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调乐毅回国。

乐毅被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低落。田单又派人混进燕军内部,散布谣言说:“齐军最怕的是被燕军割下鼻子,如果燕军进攻时,把割去鼻子的齐兵俘虏摆在队前,即墨城一定不攻自破。”骑劫听了,不知是计,就照着做了。守城的齐兵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割去鼻子,生怕也被燕军俘虏,守城的意志更加坚决了。

接着,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们最怕燕国人掘我城外的祖坟,糟蹋我们的祖先。”燕国人信以为真,把城外所有的坟墓都挖开,把尸骨堆在一起焚烧。即墨军民目睹燕军的暴行,无不咬牙切齿,一致要求与燕军决一死战。

田单看到齐兵的士气高昂,就赶快进行反攻燕军的准备工作。他先派使者到燕营请求投降,并且与骑劫约定投降的日期。接着,又把老百姓手中的金子集中起来,让城里的商人携带出城,去秘密送给燕军将领,假意乞求说:“我们即墨就要投降了,请你们进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妾。”燕军将领收下礼物,满口答应,战备更加松懈。

那天深夜,齐军开始向燕军发动进攻。田单把城里的一千多头老牛集中起来,给它们穿上大红色的衣裳,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又在牛角上捆上锋利的尖刀,尾巴上绑上浇满了油的芦苇,然后点着火,将牛从暗中凿穿的几十个城墙洞口赶出去,并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群后面。很快,牛的尾巴烧着了,发起了牛脾气,吼叫着直往前面燕营冲去。朦胧中,燕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怪物吓得手足无措。到处乱逃被牛撞死、踩死的士兵不计其数。跟随牛群的五千齐兵,一声不响地冲入燕营,大刀阔斧地勇猛冲杀。齐军又在城上擂起战鼓,喊杀声惊天动地。燕军毫无思想准备,突然遭到这么猛烈的袭击,一下子溃不成军。齐兵趁乱杀死燕将骑劫,燕军没有了主帅,四处奔逃。

田单率兵奋力追击,一路收复失地,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全部收回。接着,田单又拥立襄王为齐君,恢复了齐国政权。田单被襄王封为安平君。

司马迁在记述了田单用火牛破燕军的事迹以后,高度评价了他“出奇制胜”的战术,称赞说:“先出兵可以阻挠敌人,出奇兵可以攻其不备。兵不厌诈,善战的人出其不意、机智多变,使敌人不可预知。开始时显得软弱,敌人不加戒备,可是到了该进攻的时候,却像逃脱的兔子一样急速,使敌人来不及阻挡。”这说的正是田单啊!

注释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

释义

用奇兵、奇计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比喻用出人意料的办法取胜。

初出茅庐

【出处】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时期,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

刘备在三个人中间势力最弱,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招纳有才能的人。刘备的手下徐庶和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善用谋略,是个十分难得的人才。刘备听了十分高兴,连忙亲自前往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卧龙岗,请他出山共商大计。诸葛亮不了解刘备的为人,想考验一下他的诚意,便躲着不肯相见。刘备不死心,一连三次前来求见,最后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答应辅佐他打天下。

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悖率十万大军攻打刘备驻扎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的大本营。刘备把宝剑和帅印交给诸葛亮,要他全权调动兵力,迎战曹军。

诸葛亮料到夏侯悖将于第二天傍晚到达一个叫博望坡的地方。于是,命令赵云率兵在博望坡诱敌深入;刘封和关平率兵候在城后,一见曹军进入阵地就立刻放火作信号;刘备率兵在博望山下安营,曹军一来立刻后撤,见到信号后马上回头反击;关羽率一千人马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上,见到信号后才许出击,只许攻击曹军的运粮部队;张飞则另率一千人马埋伏在博望城右边的山谷中,见到信号后立刻冲入城中,烧毁曹军储存在城中的粮草。

次日傍晚,曹军果真到达博望坡,夏侯悖见到赵云,不禁哈哈大笑,以为诸葛亮不过如此。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悖率军紧追不舍。刘备出来接应赵云,也假装败走,夏侯悖见状更是毫不在意,只管猛追。

不久后,曹军进入一个一面是山、一面是林的狭长地带。这时,乌云遮住了月光,狂风吹过,沙尘飞扬。夏侯悖猛然意识到可能有诈,可是已经晚了,他刚下令停止前进,只见身后已经火光冲天,火势迅速蔓延,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曹军顿时大乱,士兵们争相逃命,惨叫声响彻山谷。

这时,刘备和赵云的军队掉头回来攻击。夏侯悖不敢恋战,只好率残部慌忙逃窜,途中又和关羽、张飞相遇。一场厮杀后,曹军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只好撤回许昌。

刘备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士气大振,众人对诸葛亮的才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诗,称赞诸葛亮第一次出山就立了一大功,诗是这样写的:“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

初出茅庐原意是指诸葛亮刚刚离开他隐居的茅草屋,后用来比喻刚踏入社会,缺乏经验;也有时单指刚进入社会或刚参加某种工作,而不包含缺乏经验的意思。

唇亡齿寒

【出处】

《左传》。

公元前655年,晋国想攻打虢国。但是它们两国中间隔着一个虞国,于是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去向虞国借路。

昏庸无能的虞公被荀息的言辞迷惑,看不透敌人的野心,加之贪图晋国的厚礼,就答应了晋国借路伐虢的要求。

这时,有一位叫宫之奇的虞国大夫,站出来极力反对,他规劝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将随之灭亡。俗话说:‘唇亡齿寒’,说的正是我们两国之间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势必会助长晋国的野心,虢国早晨被消灭掉,那么虞国在当天晚上也就会跟着被灭掉。我们怎能做自取灭亡的事呢?”

可是,固执己见的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告,还是把道路借给了晋国。

当荀息率领晋国的大军经过虞国时,宫之奇立即率领全家逃离了虞国。他预言说:“虞国来不及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晋国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一举灭亡虞国!”

果然,那年冬天,晋国先消灭了虢国,随后又在得胜回国的途中,背信弃义地灭掉了虞国,并且捉住了虞公。

释义

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利害关系密切,休戚与共。

车水马龙

出处:《后汉今·明德马皇后纪》

前过灌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士口游龙,仑头衣绿,领袖正气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释义:这则成语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客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故事: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着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