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2779400000010

第10章 龙韬篇(1)

本韬综述

本韬专门论述军政与军令方面的谋略思想,共13篇,都是姜太公与武王的对话。

开头讲述的是有关最高统帅部的组成。武王请教太公说:“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姜太公认为:心腹只可一人,策士则是越多越好。心腹过多,意见分歧,决策难断,不易成大事,可是辅佐的谋士则应该越多越好,这样方能集思广益、开阔思路。

本韬《阴符》《阴书》二篇介绍了关于战区秘密通信的方法,据考证,要比西方采用同样的方法早上千余年。《军势》一篇把道家思想引入军事战争理论,重申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指出:“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奇兵》一篇除两次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外,还强调了将才的重要:“故将者,人之司令,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统帅军队的将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所以不得不慎重挑选。然而,要得到合适的将才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外貌与内心并不一致。

有人外表看去深具谋略,其实内心却轻薄浮躁;

有人外表诚实善良,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盗贼;

有人表面上态度谦虚,内心却高傲自大;

有人看起来凡事顾虑周到,实则相当马虎;

有人外表如清水般纯洁,实际上却深沉机诈:

有人看似深具谋略,其实却缺乏决断力;

有人看起来好像很果敢,实际上却经常遇事裹足不前;

有人看似忠诚,实际上却不值得信赖;

这类外表与实质背离的人,虽然很难辨别,但若以太公的谋略来看,就容易多了。

一是用语言试探,看他了解多少情况;

二是用言辞与他辩论,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

三是告诉他私下探听到的消息,看他是否诚实;

四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疑问,看他有没有隐瞒情况,并借此观察他的德行;

五是用财货进行诱惑,看他是否廉洁;

六是用女色进行挑逗,看他是否能保持德行;

七是将他置于危难境地,看他是否勇敢;

八是用美酒将他灌醉,观察他酒后的醉态。

这套系列测验法,周密实用,连“酒后吐真言”的生活常识都参照入内,足见太公谋略根底的深厚。

作为统率千军的将领,不要凭着一己主见,去违背众人的意愿,更不要听信片面之词。士众没有坐下,将军不能先坐,士众没有吃饭,将军不能先食,严寒酷暑,一定要和士众同甘共苦。这样,三军士众,才能一听见鼓声便喜不自禁,一听见锣声便怒不可遏。无论面前是高大的城墙,还是深广的护城河,士卒仍然会争先恐后地攀登,奋不顾身地为国效命。

一王翼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宁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注释】

帅:统帅、率领。

股肱羽翼:比喻得力的辅佐。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羽翼,翅膀。

命:司令。

因能受职:根据才能授予职务。受:通“授”,授予。

纲纪:治理国家的原则、制度。

审知命理:审知,审察把握。命理,指天命、事理。

主潜谋应卒:主要职责是参赞、谋划以应付突发事变。潜,隐秘。卒,通“猝”,指突发事件。

揆天消变:揣度天时,消除灾异。揆,观测、揣度之意。天,天象,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故观天象可以测知人事。

星历:记载某一天体于某时某刻在天空运行的位置之表册。此指天体的运行。

候风气:观测风气顺逆的意思。候,侦察、观望。风气,风与气。

符:祥符,瑞符。古代认为祥瑞现象是王者受命于天的征兆。

主三军行止形势:主要职责是负责侦察军队行进、驻扎的地理形势。三军:古代军队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一般指对军队的总称。

利害:利弊得失。

涸:干涸、干枯。

简练:检查和演习。

刺举:刺探举发,即检举揭发。

论兵革:指选用坚甲利兵。论,通抡,选择。兵革,兵器衣甲的总称。

风驰电击:形容行动迅速敏捷。

符节:古代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所用的凭证,授令者与执事者各执一半,相合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用金、玉、铜制成。这里指出入门关的凭证,为符节的一种,用竹或木制成。

暗忽往来:此指行动快速。暗,同暗。忽,不注意。暗忽,形容忽来忽往、神出鬼没。

沟堑:均为护城河。

爪牙:监军、督战人员。

伺:探察、侦察。

开阖人情:指煽动敌国的民心、军心。开阖,煽动。

金疮:由兵器所致的创伤,包括为此而感染化脓的伤疮。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带兵打仗,必须有得力的将帅辅佐,才能形成威武神奇的大军,你以为如何?”

太公说:“凡是统率军队,都以将领为部队的司令。作为司令,要通晓军法,掌握全面的情况,不墨守成规,专精一术。在任用人时,要根据才能授予职务,并应各取所长、灵活运用,这是治军的法则。所以将帅要有72个得力之臣辅佐,以应付各种情况的变化。按照这个原则组织军队,就能详细而全面地掌握情况,应付各种事变,使具有特殊技能的各种人才,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各项任务也就可以圆满地完成了。”

武王又问:“请你讲讲这些职务当如何详细而区分?”

太公说:“心腹一人。主管参机谋划,应付突然情况,观察天象的消长变化,统筹计划谋略,保全百姓生命安全。”

“谋士五人。主管谋划全军的安危,消除各种隐患,评定诸将的品德才能,严明赏罚制度,授予官职军阶,决断疑难问题,裁定军务。”

“天文三人。主管天象、历法,观察风向、气候的变化,推测时日的吉凶,考核天象的征兆与人世灾异的应验,并推测人心向背的时机。”

“地利三人。主管三军行进与驻扎的地形状况,分析地形的利弊条件,乃至远近距离、地形险易及水源枯竭与山峦阻隔等等,使我军不失战略上有利的地势。”

“兵法九人。主管研究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配备各种兵器并训练其使用方法,揭发不守军纪法令的行为。”

“通粮四人。主管输送粮草,计划军队伙食,储备作战物资,疏通运粮道路,运送五谷军需,使三军的供给不致匮乏艰难。”

“奋威四人。主管选择有才干的勇士,配给他们装备精良的武器,组成突击队,以风驰电击的速度,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伏旗鼓三人。主管旗鼓,传达号令,明确三军视听;变换军中符节,随时改变口令(用以迷惑敌人),暗中忽来忽往,出入神鬼莫测,以欺骗敌人、隐蔽自己。”

“股肱四人。主管重地保卫,守护险要工程,深挖沟堑,高筑堡垒,以备防御。”

“通材三人,主管将帅疏漏的事项,弥补他的过失,应对宾客,讨论问题,消除隐患,解决疑难。”

“权士三人。主管密谋诡诈的奇计,巧设非凡的战术,进行无穷的变化,使一般人不能识破。”

“耳目七人。主管侦察,往来于敌国之间,探听消息、勘察动静,收集各国的政治、军事情报。”

“爪牙五人。主管宣扬军威、激励士气,使三军将士敢于冒险犯难,攻坚击锐、无所畏惧。”

“羽翼四人。主管宣扬我军的声名荣誉,使其威震远方,气骇邻国,以削弱敌军的斗志。”

“游士八人。主管特务,潜入敌人内部,窥伺奸细、等候变化,煽动敌国的民情,观察敌人的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术士二人。主管以诡诈的手段,假托鬼神来迷惑众人之心。”

“方士二人。主管制造和管理各种药材,用以治疗刀枪的创伤,治愈一切病症。”

“法算二人。主管会计,负责三军营房的分配,粮草的配备和财用的支出与收入。”

【心得】

本篇论述军队统帅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职能。因此,理想的统帅组织,人员应有72人,分管18个方面的军务。太公将其比喻为统帅的“肱肱羽翼”。他们与统帅构成一个整体,以利于统一指挥,协同动作,全方位地发挥部队的战斗功能,使战略战术得到灵活有效的施展,从而保证和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

其实,打仗并不仅仅是争勇斗狠的武力较量,还需要组织管理方面的学问和知识。没有这种学问和知识,就不可能具备将帅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干。

太公说:“凡是率师出征,总要把大将作为关乎全军命运的关键,而大将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关键又在于能够通权达变、左右逢源,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因能援职,各取所长;要随时变化,作为常法。因此,大将应该拥有由72人组成的幕僚集团,用以照应天道之数。只有按照这一原则举用人材,才能够通晓自然命定的法则;一旦大家的特殊技能都充分表现出来,对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就可以完全应付自如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打仗也可谓是三百六十行之一,涉及一个时代的文化和人才的运用,正如太公所言,从“腹心”到“通材”,从天文历算到游方术士,无不应有尽有。打仗不仅需要有这些方面的人才、机构及管理者,还需要有善于组织和指挥这些事项的人才、机构及其管理统帅,如此才能使军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为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

这就说明,整个军队的指挥部,就是一个以统帅为中心,且人才群集的管理机构,没有这样的管理机构,整个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任何战斗力。

任何组织机构,是否具有多方面的能量和整体的活力,都有类似军队管理的学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积极探讨。

二论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人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五材:五种美德。

十过:十种过失、缺点。

仁而不忍人者:意思是过于仁厚而不忍严格要求下属,会流于姑息。

廉洁而不爱人者:意思廉洁的人,往往要求部属过于严格,近于刻薄寡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评选将帅的原则是什么呢?”

太公回答说:“评选将帅要在五项美德和十项缺点之间进行考察。”

武王说:“请你谈谈它们的具体内容。”

太公说:“所谓五项美德,就是勇、智、仁、信、忠。勇者不惧,故不可侵犯;智者多谋,故不易被人迷惑;仁者爱人,故能得心;信者不欺,故能上下信服;忠者没有二心,故可委以重任。”

“所谓十项缺点,就是勇猛而轻于拼命;浮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私利;仁慈而流于姑息;机智却胆小;诚实却轻信他人;廉洁却不爱民;聪明却不果断;还有刚愎而自用,懦弱而喜欢依赖他人等等。”

“勇猛而轻于拼命的人容易被激怒;浮躁而急于求成的人,容易被长期围困而失去理智;贪婪而好私利的人容易被贿赂、收买;仁慈而姑息的人容易被搅扰;机智而胆小的人容易被胁迫;诚实却容易轻信别人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却不懂爱护下属的人容易被诬告而招致侮辱;聪明却不果断的人容易被袭击;刚愎自用的人容易被奉承而骄纵;懦弱而喜欢依赖他人的人容易被利用。”

“所以说,国家的大事,存亡的关键,都掌握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主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不可不慎重审察。所以说:战争不可能使两方都获胜,也不可能使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境打仗,十日之内,胜负即见分晓,不是灭亡敌国,就是己方兵败将亡。”

武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心得】

此篇论述的是将帅正反两方面的品德素质。

姜太公指出,作为一位杰出的将帅,必须具备五种美德:勇、智、仁、信、忠;必须克服十种缺点:勇而轻死、急而心速、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诚实而轻信、廉而不爱民、智而心缓、刚愎自用、儒而任人。最后强调了正确选拔任用将领的重要性,指出:“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黄石公《三略·上略》说:“主聘贤儒,主任旧齿,万事乃理。”意思是君主聘用学问品行兼优、阅历丰富的治世之才辅佐自己,事业就会顺利发展、政通人和。只要自己的学问品行兼优,具有出众的才华与见识,往往就能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和重用。显然,这种谋略思想与姜太公所言“置将不可不察”是一致的。

的确,“存亡之道,命在于将”,“故置将不可不察”。苏秦之所以能挂六国相印,就是因为他深知此一谋略,而在学问、才华、见识与能力上下功夫的结果。

苏秦早年就有志步入官场,但因欠于学问,曾问任于秦,未被秦惠王聘用,反而费尽盘缠,受讥于兄弟妻嫂。他想,要跻身于官场,须学得一身真本事。于是他激励发愤,伴读于青灯黄卷之下,数年寒窗,刻苦钻研《鬼谷子》谋略,精通了《六韬》、《三略》,然后告别兄嫂妻子再度出门,以真才实学和过人见识去游说六国,仅半年多时间,就使六国会盟于洹水之上,六国公推苏秦为“纵约长”,佩挂六国相印,尽领风骚。其车马到洛阳,东周的周显王还派人打扫街道以示欢迎。兄弟妻嫂以及宗亲朋友,都一改从前鄙视他的态度,前来夹道欢迎。

子产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公元前54年为卿执政,实行改革,使郑由弱国跻身于十二诸侯大国之列。他之所以彪炳千秋,主要在于其品行才华兼优而被委以重任,遂其一展宏图之意。

有这样一件事,足以说明子产品行之正。郑国上卿子皮素敬子产之才能,愿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他。移职前的关键时刻,子皮有私事相托,想让自己的儿子尹何去当宰邑。子产闻言,婉言相拒说:“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子皮仗着深厚资历,又对子产不薄,便说:“吾儿为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