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2779400000002

第2章 文韬篇(1)

本韬综述

本韬共分12篇,前11篇是文王和太公的对话,第12篇是武王和太公的对话,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治国安民。

在姜太公看来,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与民共用则享有天下,独断专行则失去天下。对于“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太公认为这不是天时变化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于君主的贤明与昏庸。

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处理政务才算适度呢?太公认为,君主应宁静而安详,温和而有节度,不能浮躁急切,要多施恩惠,谦虚谨慎,不偏不袒。听别人说话,不能轻易地许诺,也不能立即加以否决。不然,或因不能兑现诺言,而失去信用,或因而造成进言途径堵塞。君主的气质风度,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仰望而不能窥其顶峰,要像深渊一样,使人俯视而无法度其深浅。作为君主,还必须明察秋毫,天下的情况,就像百川汇聚至海洋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君主那里,君王也就能明察秋毫,不至于被蒙蔽。

治理国家,一定要挑选适当的人才,而考察人才的方法是:给他财物,看他是否会逾越礼法;赐他显贵的爵位,观察他是否骄傲凌人;托付他重任,观察他是否一心为公;任用他处理事物,观察他是否不虚伪欺诈;把他送到危险的地方,观察他是否临危不惧;派他去处理复杂的事情,观察他是否有应变的能力。

姜太公认为,君主招揽了贤才,但却得不到贤才的辅佐,使得社会混乱不安,其错误在于: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作贤才,把世俗诋毁的人视为不肖,拉党结派的人被选用,缺少朋党的人就被淘汰;奸邪小人互相勾结,阻挡贤才受到重用;忠心耿耿的人,往往被诬毁下狱;奸臣用虚假的荣誉骗取爵位,以上种种便是造成时局混乱的根源。

一文师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唯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田:打猎。

史编:史,太史,官名,负责掌管祭祀和记事等;编,人名,商周时期史官兼掌天文、卜筮。

布卜:宣布占卜的结果。布,陈述。卜,占卜。

渭阳:渭水的北边。渭,渭水。阳,古称水之北、山之南为阳。

大得:很大的收获。得,收获。

螭:古代传说中似龙非龙的动物,色黄,无角。

罴:即熊。

兆:古代占卜时以龟甲烧裂形成的裂纹来断吉凶,裂纹称之为兆。

遗:赠,赐给。

佐昌:佐,辅佐;昌,昌盛。

三王:指周文王、周武王及周成王,在此泛指后代子孙。

史畴:史,宫名;畴,人名。

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姓偃,舜帝时曾任掌刑法之官。

卒:终于。

劳:慰劳、慰问。

殆:近乎。

三权:三种权术。权,权衡、估量。

情:情况、真实道理。

实:果实。

亲合而事生之:与君子默契相投,才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才能成功。

事之极:事物最后能达到至好的境界。极,终点。

缗:钓鱼用的丝线。

调:调和、适中。

隆:丰厚、丰重。

拔:攻取、取得。

毕: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这里作动词,意谓用长柄网捕取禽兽,引申为征服。

曼曼绵绵:指幅员广大,历传数代的商王朝。曼曼,同漫漫,形容距离远,时间长。这里形容幅员广大。绵绵,连绵不断的意思。

嘿嘿昧昧:不声不响,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指周国暗中准备的意思。嘿,通默。

敛:欲望,引申为信念之意。

擅:独揽,此为专擅之意。

【译文】

周文王将要出城去打猎,命令史编为其占卜,得吉兆。史编对文王说:“你这次到渭水的北岸打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所得既不是龙、螭,也不是虎、熊,而是拥有公侯才干的人,上天将派他来做你的老师,辅佐你事业成功,还要加惠于你的子孙后代。”

周文王问:“占卜的预兆真有这样吉祥吗?”

史编说:“臣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帝占卜而得皋陶,那次的兆词和今天的非常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日,然后乘着打猎用的车,驾着骏马,来到渭河北岸狩猎,果然遇见姜太公,他正坐在茅草丛生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向前对太公表示慰劳之意,然后问他说:“先生很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没有不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一般人乐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现在钓鱼的道理与这些很相似,并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

文王问:“怎么说道理与这很相似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这件事,如同君主网罗人才一样,有三种权术:用厚禄引诱人才,使他发挥所长,好像用鱼饵钓鱼一样,是一种权术;用重金收买勇士,使其勇于赴难,好像用香饵钓鱼一样,又是一种权术;用不同的官位授予不同的人才,使其效忠,好像是用不同的诱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这又是一种权术。凡是垂钓者都希望钓到鱼,钓鱼的道理实在深奥,从这道理中可以观察和处理天下大事。”

文王说:“我想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说:“源泉深远则水流通畅不息,水流通畅不息,鱼类才得以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木根深长则枝叶茂盛,枝叶茂盛,才能结出果实,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和君子相处,如果志同情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就能建功立业,这同样是自然的道理。一般的言语应对,无非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能说出真情实意,肺腑之言,才能称得上是至交了。现在我说的话,都是至情之言,毫无隐讳,你听了不会感到厌恶吧!”

文王说:“凡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最正直的劝谏,不会厌恶人家讲真话;你怎么会这么说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明显,小鱼会来吃;钓丝适中,鱼饵味美,中等大小的鱼儿会来吃;钓丝粗长,鱼饵丰硕,大鱼会来吃。鱼儿食饵上钓,就会被钓丝牵制。人们要食君俸禄,就要服从君主。所以用香饵钓鱼,鱼可供烹用;以爵禄取人,人可竭尽其力;以家为基础而取得国家,国家就能为你所有;以国家为基础而取天下,天下就可以被你征服。”

太公感叹地说:“幅员广大,历史悠久的商王朝,它所聚积起来的一切,终归要烟消云散;不声不响,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终会普照四方,影响深远。圣人的德行,常常是用他的德惠去打动人心,使他们都受到感化。快乐啊,圣人所思虑之事,使人人各得其所,并以此为准则来收揽人心、树立威望。”

文王又问:“要怎样树立收揽人心的方法才能使天下归顺呢?”

太公答道:“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与天下人同享天下之利者,则可以得天下;反之独占天下之利,就会失去天下。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更替,地有丰富的财货堆积着,能与天下百姓共享天下的福利,才能称得上是仁爱。仁爱所及的地方,天下人就归顺他。免除人们的死难,解决人们的困苦,救济人们的灾患,扶助人们的急困,才能称得上是恩德。恩德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归附他。与天下之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才称得上是情义。情义所在之地,天下就归附他。凡是人,总是厌恶死亡而热爱生命的,总是感恩戴德而追求利益的。能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满足人民利益的,就叫做道。谁拥有道,天下就归顺谁。”

文王听了太公这一番话,再次称谢,说道:“先生讲得太有道理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呢!”于是,文王就把太公请上猎车,一同回到都城,并拜他为老师。

【心得】

周文王为了推翻商朝腐败的统治,求贤若渴,亲自去拜访当时著名的隐士姜子牙,于是就有了他俩在渭河边上的一席对话。据传,当时姜子牙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

从这一席对话看来,姜太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从钓鱼悟出君臣关系的奥妙和政治哲学,以此深入浅出地说动文王。从“君子乐得其志”讲到“仁”、“义”、“道”、“德”之所在则“天下归之”的道理,阐明网罗人才和收揽民心的方法,把“利”看作是最关键的东西,真是一针见血,充满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智慧和直率,所谓“言至情者,事之极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太公还说出了一种永恒的真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姜太公是反对“家天下”的,在他心目中,君主和臣民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出现了不平衡的倾向,天下的“得失”就要发生变化了。

但姜太公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者。他以远大的目光注视着历史的演变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一个腐败王朝的崩溃,和一个新政权的兴起,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军事武力的较量。商纣王朝尽管貌似强大,但它终归要冰消瓦解,“其聚必散”;周国虽然暂时弱小,但它必然如日初生,“其光必远”。姜太公指出:以仁德感化众生,这才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最崇高的乐境。

事实的确如太公所说的一样。

春秋时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政治改革家。他在郑国执政数十年,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太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的郑国,国力大为增强,国威也因此而提高。在政治统治谋略中,子产所实行的实际上就是姜太公所主张的“与民同享天下之利”,“以仁德治理天下、收揽民心”的谋略。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病危时对子大叔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夫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认为,统御人民,过严过宽都不好。过于严苛,人民惧怕,过于宽容,人民易轻慢。但首先应该是宽,其次才是猛。宽比严更难掌握。子产死后,子大叔执政,弃“猛”而行“宽”,社会很快就陷入混乱,盗贼蜂起,他才下定决心治理。

当时鲁国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感叹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的意思是:政策宽大,人民就要轻慢,纠正轻慢就要改用严厉政策;施行严厉政策免不了要杀人,杀了许多人以后,可以再施行宽政,这样宽猛相济的政策才是最适当的。《孔子家语·正论解》也云:“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显然,子产与孔子的这套统治理论,和姜子牙的主张相同,都是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备受君王将相推崇,作为一种统御的谋略。至今,以仁德治理天下,宽严结合仍然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统治和管理的方式。

的确,孔子早就说过:“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君主宽宏则人心归附,为民众谋利益则会使其顺从。

这是一条使人顺应的心理规律,深刻地体现出统御策略的治世原则。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方能得众。为民众谋福利则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顺从。这也就是姜子牙所说的:“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商汤是商王朝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孔子曾推崇他和夏禹、周文王、周武王为“三代之英”。

商人原来是活动在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一直为夏朝征服控制,向夏王朝称臣纳贡。但在商汤即位以后,夏王朝以桀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暴虐无道,人民不满其残暴统治,起而反抗夏王朝,于是便逐渐走向衰落;而商部落则由于商汤采取了一系列治国富民措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商汤所采取的主要治国之策就是宽则得众,惠能使人,以仁德服众。

商汤不拘一格,选用贤才,突破了部落的界限,宽宏大度的起用有政治才能的外部人士,如仲虺。另外有一名叫伊尹的陪嫁奴隶,借喻于烹调滋味与汤谈论王道,生动深刻,商汤发现他是一个人才,便聘用他为相。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开始了一系列与夏王朝争夺附属国的活动。

商汤首先宣传自己的“仁德”,并努力影响周围部落。《史记·殷东记》记载,商汤捕鸟时网开三面,只留一面,不滥捕杀鸟类。此事虽小,但传开后,周围的部落认为“汤的仁德,能及于禽兽”,莫不诚心归服于商。商汤还采取与其他部落通婚和大量选用外部族人到商任职的方法,与许多部落建立了联盟。

商汤还大力恩惠于一些部落。有的部落祭祀无牛羊,商汤立即派人送去牛羊。有的部落缺粮,商汤就派青壮年去帮忙种田,又派老人小孩到田里送饭。所以商汤很快就掌握了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国力大大增强。

当然,商汤也使用武力征伐。据史书记载:“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逐步铲除了夏的羽翼。最后,当灭夏的时机成熟时,商汤便发出讨伐宣言,以激励各路诸侯和士兵。商汤率大军直逼夏都阳翟,百姓见汤军到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若市者不止,耕者不变”,可见商汤为百姓所拥护的热烈景象。商军与夏军决战于鸣条山,大败夏军,夏桀败亡死于南巢,夏朝灭亡。

在建立了商王朝后,商汤展开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并积极地开疆拓土。在商朝初期,商的疆土范围已是东抵海滨,西达陕西西南部,南及湖南北部,北到河北北部。据《诗·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说明商汤以仁德服众,惠能使人,连远方的氐族和羌族也臣服。

在王朝创立之初,周文王的当务之急应是招兵买马,用武力与商纣决一雌雄,取而代之。然而,事实却不然,他从偏僻的渭水边,接回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并拜他为师。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以仁德待人,才能使人心归顺。

本篇还论述了选贤举能的问题,提出了“钓有三权”的求才谋略。其主要内容是谈论钓贤和钓鱼都是为了求有所得。既然鱼有大小,饵就应该有所不同;而人才有差异,求贤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作为君王,有三权在手,可以用来钓贤,即:掌握俸禄厚薄之权,可使贤才毕尽所能;掌握官爵高低之权,可使臣僚恪尽职守;掌握旌赏忠勇之权,可使勇士趋难赴死。

此一谋略对当代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也极具启发意义。

二盈虚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