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2779600000020

第20章 强兵

【原文】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威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日:“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至于……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反……大败赵……人于齧桑而擒氾皋也。”

……擒唐也。

……擒瞏……

【注释】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可参考。

齐败燕: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伐燕事。

齐败楚:疑指齐与韩、魏等国伐楚取重丘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初立时。

据《竹书纪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25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赵将韩举。

“人”上一字尚余残画,似是“宋”字。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宋为齐所灭。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齧桑,今江苏沛县。

“唐”疑即唐昧。《史记·楚世家》记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唐昧,他书或作唐蔑。如果“唐”确系唐昧,则此简与上文“大败楚人”一简所记当为一事。

【译文】

齐威王问孙膑:“……齐国的众多谋士给我讲强兵的道理,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提出施行仁政,有的人让我把粮食发放给百姓,有的人主张保持安定,”孙膑说:“……这些都不是强兵的最紧要的策略。”威王问:“……”孙膑说:“富国!”威王说:“富国……积蓄起比我以前更雄厚的国力,比宣王更雄厚的国力,借以战胜诸侯。”

【心得】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以与齐威王问答的方式,讨论强兵的战略和主张。孙膑借威王之口,提出了不同人对强兵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施仁政以得民心、散发粮食以得民心、保持安定等。由于原文不全,虽无从知道还有些什么观点,但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所有当时的各种主张都提出来了,孙膑都给予以否定,最后提出“富国”的主张,明确而肯定地指出,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富国”是“强兵”的基础和依靠。孙膑使用排他法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把其他主张逐一排除。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论证方法,让其观点和主张更加深刻。

南宋高宗建炎初年,皇帝在金人凌厉的攻势下,逃到了扬州城。此时,康伯可向宋高宗呈上他的“中兴十策”,内容是:“第一,请皇帝设立神坛,与朝臣、六军将领都穿着素服和军装,向上天发誓一定要迎接被金人俘去的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回国;第二,请大驾移驻关中,亲自督阵,整顿军队,发动黄河以北、以南的军民,为洗刷国耻备战备粮,而大驾现驻在东南,是不能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南北的大业的;第三,请改变和平时期的体制,宣布全国为战时状态,并采用汉高祖的做法,广纳天下的英杰,让他们每天效力在皇上的身边,为皇上讲解分析大下形势的利弊,了解金人的情况;第四,黄河以北尚未沦陷的州郡,请朝廷不要再委派官吏去上任,而是诏令当地知名人士推荐豪杰,组织自己的乡社团练,保家卫国,朝廷则只派两支部队进驻在要害地区,作为声援;朝廷可以在滑州设立留守府,以便于协调指挥、上情下达;第五,请裁减宦官、朝官和州县多余的官员,精简文书信件,以便于节省政府的开支;第六,请大赦天下,与老百姓一起除旧布新,过去的事情一律不予以追究,不论文武百官,在任用上不再论资排辈,凡是有才能的人一律破格使用,以收买人心;第七,请北方人暂时回避金人的抽丁拉夫,那些带着自己的百姓南来依附于皇帝的义军,领头的都是一些英雄豪杰,应当视他们为将帅,不可看成是同流合污的强盗;第八,请修改保甲长法,团结山东、京东、两淮一带的老百姓,以防止意外;第九,请重新研究继承汉、唐以来的漕运事业,设置江淮水道专使,以保证关中军民的粮食供应;第十,请允许天下人直言进谏,献计献策,州郡长官当天就要将奏折上报给朝廷,然后由皇帝分门别类亲自披览,以便扩大英雄豪杰得到提升重用的途径。”但由于当时的宰相汪伯彦、黄潜善的阻挠,皇上没有采纳他的献策,真是太可惜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曾令各国军队闻风丧胆。但蒙古贵族是把他们的强大的版图建立在对各国镇压和争夺之上,他们所到之处杀人无数,在征讨欧洲时,还曾以割下人耳作为报功的凭据,真是前所未闻。他们强占大批农田,似乎想要把世界变成他的牧场。他们的种种的作法,造成各族人民生活贫困、痛苦,所以引起人民的强烈仇恨和反抗。尽管他们在中国大地上连菜刀都作为非法“武器”而加以收缴,但仍不能阻止人民的反抗,强大的蒙古帝国终于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灭亡。历史证明,以暴力和掠夺强兵不会维持多久。成吉思汗的教训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反省。

唐太宗即位以后,选贤任能,轻徭薄赋,爱戴百姓,休养生息,并实行睦邻政策,因此,在贞观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起来,军队的战力也加强了,偶有外族侵犯,都能很快平定,所以四夷归服,边境安宁。当时到长安入朝的各族使者就达数千之多,四邻诚心归服,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正确谋略。但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内部争斗,统治者纸醉金迷,挥霍民财,因而国力逐渐衰落,这时四邻入侵连续不断,却总以武力去解决,连年战争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使得国力疲惫,形成恶性循环,到武则天统治的后期,突厥骑兵在中国华北大地四处侵扰,唐军竟无力抵挡。唐高宗、武则天这段历史证明,民贫必然国穷,国穷必然兵弱,后来李隆基继位,重用人才,多方治理,与民休息,吏治清明,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良机,全国出现了繁荣景象,这就是唐朝第二个盛世。张说升任兵部尚书后,更奏请裁减边防部队士兵三分之一,改革兵役制度,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实行兵农分开,大大降低了百姓负担,同时又增强了兵力。由十镇节度使镇守边疆,执掌兵权,虽有四邻入侵,都能很快击退,唐朝的兵威,再次远震塞外,重现四境安宁。但到唐玄宗晚年开始不思朝政,迷恋酒色,奸人当道,使得国家重新陷入深渊,出现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一蹶不振,由于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唐朝的统治终于走向灭亡。唐朝两盛两衰的历史经验值得人们反省。正如本文所述,唯有“富国”,才能“强兵”,只是“强兵”的办法不同而已。

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对员工和人才的重视。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指出:要留住能干的人才,就必须委派得力的人做他的上司。人才的离职很大程度上与其上司有关系。国外一个大型人力资源研究机构曾经对2万名刚离职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人离职并非是薪资原因,而与直接上司有关。比如波音公司的200名离职人员中,只有40人与公司在离职前进行了薪酬谈判,其中27人因公司给予加薪而留了下来,这27人中有25人又在一年后离开了波音。许多人离开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令人讨厌的上司。落后的监督管理方式才是导致人才离开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员工流失率,回避跳槽风险,就必须向落后的管理方式开刀。

把舞台让给员工,“强兵”头上无“弱将”。在这个群策群力的时代,优秀干部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优秀的领导人,因此,俗语说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应该改成“强兵头上无弱将”。在“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逻辑下,“将”是主体,兵则是用来衬托将的优秀,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拉引”他“手下”的部属,使他的部属成为干练之士。但在“强兵头上无弱将”的逻辑下,“兵”是主体,“将”是用来衬托兵的优秀,部属的主要工作是“推挤”他的领导者,使领导者能够卓越。

国外的长青企业的经验证明,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并不在于有强有力的领袖,而在于有源源不绝的优秀员工。现代企业不能消极地满足于“无弱兵”,更要积极地培养“强兵”。前者是指具有良好执行能力的员工;后者则应该具有“单兵作战”的能力,能够主动地面对挑战、承担责任;当领导者有所偏失时,能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面对多变诡谲的环境,强兵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果中小企业要成功转型成为中大型企业,企业领导者必须一改自己强势的霸气,扩大部属出头的空间。

企业要培养强兵的第一步是改变领导者的心态。领导者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要比部属强的想法与姿势。其次,企业要营造一个部属能够建立信心、发挥潜能的环境。第三,企业领袖应该尽量把各种机会让给员工,惟有员工受宠,才能自立自强。部属得到的认可太少,自信与发展就会受限,当然也就难以成为强兵了。

自信,作为一种人格素质,是一名取于变革的员工所应具有的品质。自信的人积极性高、自尊心强,并且勇于冒险。

不仅如此,自信的员工会把激情和价值观融入到工作中,自信促使他们出更多超越自我的贡献。自信之人创造的不仅仅是产品与服务,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业务流程、关系网络以及企业文化。让员工在每一个工作日的每一刻都充满自信,对个人对组织都有重要意义。

然而,即使是最为自信的员工,在面对与日俱增的变革时也会遭遇自我怀疑的危机;此时,你的领导意识和援助之手便成为了关键。树立员工自信并非轻而易举、毫无风险,你必须要实实在在地观察员工们的好恶与风格,评估他们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成果,并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