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2779700000016

第16章 中越文化交流(3)

音乐戏剧中国音乐很早就已随移民南传。士燮时“出入鸣钟磐”(磬:qing,古代打击乐器);陈朝时,越南盛行一种集体舞蹈,所用歌词有《庄周梦蝶》、自居易《母别子》诗等,所用乐曲有《降黄龙》、《宴瑶池》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元朝初年,中国优人(旧时称演戏的人为优或优伶)李元吉曾到越南“传戏”,丰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李元吉长期居留越南,凭着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吸收越南民间故事作素材,编成生动的戏剧,再传授给越南人演唱。演员穿着绸缎戏装在台上,伴着音乐或唱或舞,使观众受到感染。

越南的旧戏,从音乐、服装、脸谱、道具乃至演出方式,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旧戏(如京剧)十分相似。过去的越南伶(旧时称戏曲演员)人即奉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西汉文学家。为人正直,滑稽善辩,后世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为始祖。中国的剧目,往往被越南戏剧家所采用。《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西游记》等书在越南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伍子胥、蔺相如、关羽、曹操、诸葛亮、宋江、李逵、张生、红娘、孙悟空、猪八戒等则是越南人民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戏剧舞台人物。

历法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与王恂(xun)、许衡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公元1281年开始实施),是中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历时达364年之久。明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授时历》的精确度很高,以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将一年的1/24作为一气(节气),推算出24节气,用以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它打破了古来制历的习惯,被认为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元朝派遣使臣出使越南,把《授时历》赠送给当时的陈朝。《授时历》的传人,对于越南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廷又赠越南《大统历》。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钦天监奉旨重修《西洋新法历书》,编成《历象考成》一书。越南阮朝嘉隆八年(1809年),越使臣阮有顺到北京,购得《历象考成》一部,回国后,阮有顺参照该书,奏请朝廷颁行《协纪历》。越南历法也便从此正式确定了下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天文学家的杰出创造,直到今天仍在民间延用,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南阮朝所颁行的《协纪历》,对此也加以采用,其名称与中国历法完全相同。中国古代历法的另一创造“干支纪日”,也同样为《协纪历》所采用。“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它拿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已、未、酉、亥”相配,共配成60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来纪年,现在中国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医药三国时代,有一位名叫董奉的神医,字君异,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人,曾南游交趾。《三国志·吴书·士燮传》注引葛洪《神仙传》,记录了他为土燮治病的故事:“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中医的发展与中越间药材的互换是分不开的。宋元之际,中药成为对越贸易的一种主要商品。史载:宋成淳十年(陈圣宗宝符二年,即公元1274年),宋以“缎子、药材等物,买卖为市”;宋德拓二年(陈圣宗宝符四年,即1276年)春二月,圣宗陈晃“遣陶光往龙州,以买药探元人情状”。越南陈朝除了有专为王公大人治病的太医外,还建立了与平民大众疾苦相关的医司——“广济署”。政府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因而培养出了不少有名的医生。

中国的针灸法,14世纪时已被越南医生广泛采用。明清两代,越南所需药物也主要靠中国供应。黎仁宗时,曾派使臣来中国,请求用土产香料交换药材和书籍。明天顺元年(1457年),越南使臣黎文老曾上表奏,请求仍循惯例,以越南土产香料等物品换取中国的书籍和药材。明英宗批准了这一请求。19世纪末,越南从中国输入川芎(xiang)、白术(zhu)和当归等多种中药,年约10万担(dan,重量单位,100斤等于一担),数量可观。

中国医药文献浩如烟海,现存中药将近8000种,是人们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隋唐时,《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脉经》(魏晋间王叔和撰)等中医学书籍就已传人越南;明代医学家李梃(chan)的《医学入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也先后传人越南,对越南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越南医书流传到中国的却很少。1962年,北京图书馆与中医研究院合编了一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入了中国国内59家大图书馆所藏的全部医书凡7000多种,其中录有数百种朝鲜和日本的汉文医书,却没有一本出自越南。实际上,越南医生在对中医中药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但有所发挥,而且颇有成就。《本草拾遗》、《中越药性合编》、《南药神效》等便是学术价值或文献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

现存越南古代医药书籍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最有名的当推黎朝末年黎有卓所著《懒翁心领》(或称《海上心领遗书》、《海上懒翁》、《海上医宗心领全帙》(zhi)。该书共28集,66卷,内容丰富而完备。理论方面,《懒翁心领》采用《内经》经义;用药方面,则一半采用中国药,一半采用越南药,因地制宜地为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货币越南东山出土文物中有汉代五铢(zhu,古代重量单位)钱。五铢钱很可能是在汉平南越时传人交趾的。在其他地方的发掘中,也发现了古钱币,如“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元和通宝”等,皆是唐代币制。据《旧唐书》记载:唐初,仍然沿用的是隋代的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币,并在洛、并、燕、益、桂等州设置钱监。唐代桂州与越南近在咫尺,桂州设监制币,制作方法和技术传人越南,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越南古代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铜钱,或称制钱。如今传世最古的钱币是前黎朝黎桓天福五年(公元984年)所铸的“天福镇宝钱”,背文有一“黎”字。越南史书称此为“南钱之始”。黎氏天福钱,宋代曾在广州流通,称为“交趾国黎字钱”。越南自主后的历代天朝均以汉、唐币制为依据。以汉、唐铸币技术为基础先后铸制而成的越南货币,陈朝有“绍丰通宝”、“隆庆通宝”、“重光通宝”;后黎朝有“顺天元宝”、“洪德通宝”、“光顺通宝”、“昭统通宝”;阮朝有“泰德通宝”、“光中通宝”等。阮世宗阮福映所铸“嘉隆通宝”,不但在国内使用,而且大量流入中国,冲击了中国市场,引起中国统治者的密切关注。

(第五节)独立时期: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胡朝皇帝胡季犛曾写过这样四句诗:“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群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广泛影响。除了前述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之外,更能反映这种影响的或许还是汉字和文学。

在古代越南吸收儒学为主的古代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汉字起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越南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汉字的广泛、长期的使用而得到继承和发展的。正如越南著名史学家陶维英在其所著《越南古代史》中所说,汉字是“越南的文化宝库”。

越南独立之前,汉字虽已使用了1000多年,但这1000年间越南当地人所撰写并流传于后世的汉文著作,几乎一部都没有。而在独立之后,特别是李朝以后,汉字在越南社会和文化上的作用,却显得更为重要。汉字,不仅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而且成了创造性地发展越南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重要工具。这显然与李朝之后,儒家学说成为越南封建国家主要的和正统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随着儒家思想的作用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与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儒学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广,更使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汉字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