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2779700000008

第8章 中朝文化交流(4)

公元16世纪后半叶,李朝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而性理学的空论又无济于匡正(ku~dng zhbng,纠正,改正)时弊,于是李朝出现了实学家。实学就是切实的学问,即所谓对国计民生切实有益的学问,它与中国学术也有渊源。

实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馨远(公元1622~1673年)、李瀷(yi,公元1681~1763年)、朴趾源(公元1737~1805年)。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等。柳馨远批判李朝的腐败,反对嫡(di,此处指王亲国戚、高官显贵)庶(shu,此处指平民百姓)差别及歧视工商,主张实行以均分土地为内容的科田制。李溟曾将蓄婢、两班(朝鲜官僚地主阶级的称谓。他们拥有土地,一般免纳赋税,享有各种特权,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科举、僧侣、浪费、怠惰(daiduo)斥之为“六蠹”(蠹:du蠹虫,比喻危害社会的坏人),认为他们是导致农业凋敝(diaobi,衰败)、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朴趾源不光是哲学家,也是文学家。1780年,他曾随使臣到过中国。他痛恨李朝政治腐败,反对“空理空谈”和“浮文虚礼”,主张解放奴婢,废除宗教,改革社会,振兴封建国家。丁若镛也是文学家,是实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同情农民疾苦,反对门阀(旧时在社会上有权有势的家庭、家族)和世袭制度,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劳动日数进行分配的“闾田制”。

清代乾隆(清高宗,名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35。1796年在位)、嘉庆(清仁宗,名爱新觉罗·甬琰yongyan,公元1796~1820年在位)年间,有不少朝鲜文人随使团来到中国。中国社会的繁荣昌盛给了他们启示和鼓舞,他们一致主张吸收中国的生产技术,扩大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并藉此加人到世界贸易行列。前后三次到过北京的朴齐家(公元1750~1805年)曾撰有《北学议》一书,力主向中国学习。由于北京位子李朝王都汉城之北,因此主张从北京引进生产技术、效法中国以促进朝鲜工商业发展的意见,被称为“北学”。朴趾源、洪大容(公元173l一1783年)、李德懋(公元1741.1793年)等思想家也持有大体类似的主张,因此被称为“北学派”。“北学派”是李朝实学家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可惜他们的主张也同其他实学家的主张一样,没有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和采纳,李朝封建社会因此进一步走向全面崩溃。

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了很好作用的,有一位名叫柳得恭(公元1749~?年)的文人官吏。李朝后期,朝廷设置了一种名为奎章阁的机构,负责保管历代国王的诗文书画并编纂刊印图书,柳得恭便是奎章阁的检书官。设检书官一职,给平民出身却富有才华的人开辟了一条做官的途径。其官阶为五品,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阁臣校订图书。检书官有时也作为朝鲜使团的随行人员,利用出使中国之便,在北京采购图书,并与中国文人往来交游。由于他们多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因此往往受到中国文人的尊重和敬仰。柳得恭、朴齐家、李德懋等都是当时闻名中国的朝鲜检书官。朝鲜检书官在北京采购图书,琉璃厂是他们的必去之处。在那里,他们有机会结识、结交了不少中国文人,彼此间,既有朋友式的交往,又有学术上的交流。

语言文字和版本学家陈鳢(zhan)就是柳得恭1801年出使北京时在琉璃厂的书店里结识的中国学者之一。二人曾用笔谈的形式讨论学术问题,柳的独到见解,曾受到陈的称赞。二人还曾连日约会于琉璃厂的“五柳居”书店,柳对陈说:“公喜从远人游,恐惹人怪。”陈大笑说:“其实无妨,尔我皆东夷也。”(陈系浙江海宁人)陈还穿戴上柳的朝鲜笠帽、氅衣,关上门,来回踱步说:“乐哉,乐哉!”

清朝画家罗聘,号两峰,所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自成风格。曾作《鬼趣图》,借以讽刺时世。为“扬州八怪”(清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卖画的八个代表画家的总称。其笔墨技法对近代中国写意花卉产生过很大影响)之一。1790年,柳得恭出使北京时,在琉璃厂得与罗聘结识。当时,罗聘带着儿子允缵(zuan)住在琉璃厂的观音阁,柳得恭曾多次去拜访他。其间,柳因故数日未去,罗就画了一幅柳的肖像,并在旁边画了折枝梅,且题诗其上,诗日:

驿路梅花影倒垂,离情别绪系相思。

故人近日全疏我,折一枝儿赠与谁?

送别柳得恭时,罗聘曾有小诗相赠,柳亦曾有小诗作答。赠诗中有“才逢欲别意迟迟,后会他生或有期”句,答诗中有“榆关黄叶若为情?秋雨秋风信马行”句,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柳得恭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因此,当他1790年、1801年出使北京时,词林(指文人之群)宗匠(在学术或艺术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晓岚(公元1724~1805年)曾以上宾之礼相待。1790年,柳得恭曾到纪府拜访纪晓岚,受到热情接待。纪晓岚告诉柳得恭:“贵国徐敬德《花潭集》已录入《四库全书》别集类中。外国诗集人《四库》者,千载一人而已。”《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基本上包容了从先秦至清初中国重要的文献典籍,内容极为广泛。徐敬德《花潭集》能收人《四库全书》别集,自然有其独特之处,更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

李朝时期的绘画,仍然承袭宋代画风。前期继承的,基本上是中国北宗画的画法;后期则宗承明末清初形式化了的南宗画,画题也开始脱离中国传统,朝鲜画坛倾向因此为之一变。后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朝鲜事物为主题的“朝鲜绘画”开始显现于世。

朝鲜的文人画家,一直受到中国画论“诗画一律”的影响。虽然他们没有做到像中国文人画家那样,在风格上与一般画家有着鲜明的区别,但中国新画风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文人画家与一般画家相比,有着更为执著的追求,因而在当时的朝鲜画坛上,起了先导的作用。

与高丽王朝时期一样,李朝时期,从王宫到士大夫阶层,都热衷于收藏中国的书画作品。高丽朝时期所收藏的大量中国画,对李朝时期绘画的发展,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李朝时期最重要的中国画收藏家,当推安平大君。据申叔舟1445年所撰《画记》记载,至1445年,安平大君共收藏书画222轴,其中除朝鲜画家安坚的30幅、日本画僧铁关的4幅外,其余的全是中国书画。李朝画家安坚所以能有大成就,除了他本身的素质之外,反复鉴赏安平大君所收藏的中国名画,对其才华的发挥,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朝士大夫画家的代表人物姜希颜(公元1417~1464年),是到过北京的著名文士。从他的绘画作品《高士观水图》和《高士渡桥图》中,可以看到他与中国明代院体画及浙派(明代中国画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浙江杭州人,山水、人物取法南宋院体)画的渊源。《高士观水图》的技法与收于《芥子园画传》(通称《芥子国画谱》,中国画技法图谱。清王概等编绘。因刻于文学家李渔南京之别墅芥子园,故名)中的《高云共片心》有相通之处,作品笔致活泼,文气浓郁,远非一般画家可与比拟。

中国南宗画的文人画风,曾广泛影响到十八世纪的朝鲜画坛,不管是文人画家还是一般画家,纷纷追逐这一潮流。文人画家中的代表人物有李麟祥(公元1710~1760年)、姜世晃(公元1713~1791年)、申纬(公元1769~1847年)等。朝鲜国王正祖(公元1777~1800年)对中国南宗画亦有领悟,曾作为一幅《芭蕉图》,画面上没有任何背景,仅一株芭蕉,一块怪石,构图极为简洁,但却散发出无尽的文人气。

李朝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在农医方面也有交流。中国农书《四时纂要》和《农桑辑要》受到李朝朝廷重视。《四时纂要》为唐末或五代初韩鄂所撰,书中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具体的技术措施,很像是一本农家历。其中农业技术部分主要引自后魏时代贾思勰所著农书《齐民要术》,只是文字上有所改动。书中记有种木棉法,是中国古书中有关植棉的最早记载。《农桑辑要》为元代司农司编撰,成书于1273年。其内容大多辑自古代至元初的农书,不少今天已散失的农书中的宝贵资料因而得以保存。书中分别论述了各种作物的栽培及家畜、家禽、鱼、蚕、蜂的饲养,相当完整。李朝朝廷向各道监司所传旨意表明,历史上,朝鲜曾参照中国农书进行农业生产,对朝鲜农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东医宝鉴》是李朝王室御医许浚(jun)奉王命写成的一部汉方医书。在参考中国和朝鲜医书的基础上,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许浚终于在1610年完成了这部巨著。这本书十八世纪时曾广泛流传于中国和日本,受到中日医学界的重视,为中朝日三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医宝鉴》的编撰与流传,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硕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