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782600000001

第1章 读懂经济学十大原理,就本科毕业了——哈佛教授曼昆的入门课(1)

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生于1958年,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曼昆教授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非营利性智囊团——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货币经济计划部主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顾问;他还供职于ETS考试研发委员会下设的经济学高阶水平考试委员会和NBER商业周期委员会;2003~2005年,他担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曼昆是一位高产学者。他的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还发表在更普及的报刊上,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使他名气大振,连素以尖刻闻名的克鲁格曼也对此书高度评价。他为哈佛学生编著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经济学初级教材。

曼昆在哈佛的课堂上,总是以他总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作为授课的核心部分。在他看来,理解了这十大原理,就已经是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的水平了。大家一致公认,初学者如果知道了这十大原理,就大致了解了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框架。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亚当·斯密

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梁启超

选择:鱼和熊掌之间的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忙于做自己的学问。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他的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经济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于是,经济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老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经济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经济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权衡取舍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一。他认为,人们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俗话说,“舍得舍得,有所舍,才有所得”,说的就是人生总是处在选择之中。从早上起来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开始,你在选择;中午要去哪里吃饭,你又在选择;女孩子有众多的追求者,在考虑结婚对象的时候,到底哪一位男士比较适合自己,要选择;男生找工作时,面对多家企业,要做出选择。虽然以上的选择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选择累积起来,就影响了你人生的结果。

有的人挣很多的钱,过高品质的生活,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的人却忙忙碌碌,只能维持生计。是否善于选择是导致差别的主要原因。什么是选择?选择可以看作是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标准是效用(机会收益减掉机会成本)最大。

明智的选择,需要清楚正确地计算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做出正确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呢?以下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选择的形成共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极其简单:

(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不采用的行动也要列出来,而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来。

(2)尽可能列出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

(3)尽量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常被忽略,因此得仔细加以讨论。

(4)试着表达你对每种结果的渴望或恐惧程度。

(5)最后把列出来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做出合理的决策。

如果还没有列出选择方案或可能的结果,那么你一定得先解决这两个问题,毕竟决策的本质就是从众多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佳结果;如果你连选择方案都说不出来,更别想做出任何决策了。

机会成本:两堆稻草间饿死的驴子

机会成本是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二。

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由此看来,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吃鱼,那么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选择吃鱼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有机会成本。

有一头驴子,它非常饿,到处找吃的,终于看到了在它前面的两堆草。它迅速跑过去,却为难了,因为两堆草同样鲜嫩,它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堆。它犹豫不决,在两堆草之间徘徊,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堆。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这头驴子饿死了。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这就是我们说的“有得必有失”。

比如一个农民有一块土地,他可以用来种小麦、种蔬菜、养猪。假设这块地种小麦的成本是100元,种蔬菜的成本是150元,如果养猪的话,将会收益200元。如果农民拿这块地用来种蔬菜了,相应的他就没法去种小麦或养猪,那么他种蔬菜的成本是多少呢?是150元吗?不是,150元只是会计成本,真正的成本是200元,即他舍弃的另外两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

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你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你的机会。例如,农民只会种小麦、种蔬菜和养猪,搞房地产就不是农民的机会;你只想吃豆沙糕或者巧克力薄饼,那么油条就永远成不了你的机会。

另外,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而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农民只能在种小麦、种蔬菜和养猪中选择一个,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猪>种蔬菜>种小麦,则种小麦和种蔬菜的机会成本都是养猪,而养猪的机会成本仅为种蔬菜。

可见,如果农民把地用来种蔬菜或种小麦,他的经济利润是为负数,只有他把地用来养猪,他才能获得利润。

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可以看出,产生机会成本是因为资源稀缺。由于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资源又可以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会在同时放弃其他选择。

机会成本可以用来分析很多领域,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机会成本,善于利用机会成本分析利弊,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是理性人的首选。

边际: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词汇,它是用来描述一个微小增量的术语。曼昆经济学原理之三提出这样的概念——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

杰米扬准备了一大锅汤,请朋友福卡前来品尝。

杰米扬热情地说:“请啊,老朋友,感谢你的光临!这个菜是特别为你预备的。”

福卡回答:“不,亲爱的朋友,吃不下了!我已经吃得塞到喉咙眼了。”

“没关系,才一小盆,总会吃得下去的。这汤味道多鲜啊!”

“可我已经吃过三盆哩!”

“嗨,何必计数呢?尽量喝吧,只要你喜欢。凭良心说,这汤真香,真稠,看那层浮油在盆子里凝结起来,简直跟琥珀一样。老朋友,替我吃完它!吃了有好处的!喏喏,这是鲈鱼,这是肚片,这是鲟鱼。只吃半盆,吃吧!”杰米扬喊自己的妻子,“亲爱的,你来敬客,客人会领你的情的。”

杰米扬就这样热情地款待福卡,一个劲儿劝他吃,不让他休息,不让他喘气。福卡的脸上大汗如注,勉强又吃了一盆,并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把盆子里的汤吃了个精光。

杰米扬嚷道:“这样的朋友我才喜欢,我最讨厌那些吃东西挑三拣四的人了。看你吃得这么香,我真高兴!好,再来一盆吧!”

可怜的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喝却跟受罪一样。他马上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了,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

当福卡喝第一碗汤时,感到无比鲜美,在经济学家看来,就是这碗汤发挥了效用。所谓效用,就是指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例如,吃一个面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或看一场电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效用完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尽管效用是主观的,但所有人的消费都遵循一个共同规律,这就是随着所消费同一种物品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例如,福卡喝杰米扬的第一碗汤时,一定感到味道鲜美(满足程度高),喝第二碗汤的感觉不如第一碗汤那么好(满足程度减少了)。当喝了一碗又一碗时,满足程度越来越低,最后成为痛苦(负效用),以至于不得不逃之夭夭。经济学家把这种普遍现象概括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引起了经济学上一种革命性变革。所以,边际效用理论的出现被称为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它成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石之一。

现在许多企业都为产品卖不出去发愁。其实产品卖不出去,并不是消费者没有购买能力,而是你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给消费者带来了边际效用递减,成了“杰米扬的汤”。

中国号称瓷器大国,但市场上却几乎都是图案与造型极为相似的青花瓷。这种同样的瓷器,你顶多需要一套就可以了。相同的瓷器越多其边际效用就递减,多到没地方放,边际效用就为负的了。但是不是瓷器市场就这样有限呢?当然不是。相同的瓷器带来边际效用递减,不同的瓷器就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记住,边际效用递减是对同样东西数量增加而言的,不同的东西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就没有边际效用递减。瓷器可以有不同造型与图案,每种瓷器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带来不同的效用。例如,实用性的瓷器可以在生活中用;艺术瓷器可以作为欣赏,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享受;为儿童喜爱的动画瓷器,可以满足父母爱孩子的需求,则是另一种满足。这样的三套瓷器当然就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因而也就不会没有需求了。

消费者对物品有多大需求取决于它消费这种物品得到了多少边际效用。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大,就愿意出高价买;反之,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小,就只愿出低价。如果边际效用为零,甚至负数,像杰米扬的第三、第四碗汤,消费者绝不会买。经济学家常说,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只要不是“杰米扬的汤”,一定可以卖出去。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激励: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以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边际量所处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发生变动,或是两方都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成本和收益的变动改变了人们的激励,而同时人们会对激励做出选择——这就是曼昆经济学原理之四。

一条猎狗追逐一只兔子,追了好久也没有追到。

牧羊看到了,讥笑猎狗。猎狗回答说:“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得对啊,那我若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去追兔子,因为谁都想捕到更多猎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难捉,小兔子好捉,而得到的骨头都差不多,猎狗们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兔子呢?”

猎人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来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这样,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猎人很开心。但这以后,新问题又出现了,猎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就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们。

猎狗们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我们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做,以完成猎人规定的数量。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做到了。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猎人意识到猎狗正在流失,于是猎人又进行了改革,使得每条猎狗除基本骨头外,可获得其所猎兔肉总量的n%,而且随着服务时间加长,贡献变大,该比例还可递增,并有权分享猎人总兔肉的m%。这样,出走的猎狗们纷纷强烈要求重归猎狗队伍。

从上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满足个人利益需求,激发团队组织成员的无限工作动力。猎人对猎狗的有效管理就在于猎人对激励效应的有效运用上。

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激励机制是否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励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物质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二是精神激励。通过满足个人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