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782600000008

第8章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社会——供给 需求与经济周期(2)

当地瓜涨价的时候,肯定是市场上缺少,这时候必然导致供应增加,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以供应经常会超过需求,供应增多,需求就会减少,那么地瓜就会降价,接着供应就会减少,需求又会增加,地瓜又会涨价。地瓜农夫正是懂得了利用“蛛网理论”的规律,当价格下跌时,必定是供给增加,那么下年就会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所以他在今年开始种植,下年丰收,这样地瓜农夫和地瓜婆每次都能赚不少。“蛛网理论”因此有“解释市场供需双方轨迹之美丽的蛛网”的美誉。

“蛛网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和由于对下一周期的产量的影响产生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引入时间这一重要因素,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考察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其变动情况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描述,得出的图像就类似蛛网,荷兰的丁伯根把这一理论形象地定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认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时候,经济中便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比如某一产品在第一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第二期必然会增加生产,价格下降;因为第二期价格下跌,生产减少,又导致价格上涨;再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跌。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

这种蛛网型波动在农业中表现最明显。

以大白菜为例,新华网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大白菜陷恶性循环怪圈,哪里爬起来哪里摔下去——2004年11月,河北固安的白菜丰收,但是价格却经受了“寒流”,收购价低至1分钱1斤,很多白菜烂在了地里无人管,甚至出现了拿白菜喂鹅、喂羊的现象。2004年后,很多农民退出了白菜种植,结果,2005年白菜价格一路高涨。2005年的白菜“大热”又让菜农们在2006年开始大量种植白菜,于是又发生了白菜价格走低的情景,价格不及2005年的1/3。难怪有人评论说:“白菜市场简直就是在哪里爬起来再在哪里摔下去!”

这种蛛网型波动告诉我们,不能让农民单独面向市场。农民没有足够的力量像大企业那样做出比较正确的市场预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市场,或者承担得起市场风险。“蛛网理论”曾经建立的现实的背景是西方国家农民的一些经历。那么,西方的农民是如何走出这种“网”的呢?

在过去数百年中,美国的柑橘农民也曾有过类似于蛛网的周期性波动的痛苦经历。柑橘生产跟别的粮食一样,具有周期性。每当柑橘歉收时,农民很高兴,可是当柑橘丰收时,农民却烦恼了。柑橘农民掌握不了这种生产的变化,被类似山峰一样波动的价格折磨得晕头转向。于是他们苦苦冥想摆脱困境的出路,最终有人想出了高招,组建了一个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新奇士协会。

新奇士协会是农民自己组建的销售组织。农民将柑橘卖给协会,由协会去面对市场。协会控制了供给,在市场上就有了发言权,供大于求时,协会可以控制供给和价格,以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协会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以及切实可用的技术等各方面的帮助。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协会还做了许多农民单独做不到的事,如注册了柑橘的“新奇士”商标,组织产品的出口,进行柑橘储藏、保鲜、加工、调节供给以及大量的宣传等。这些做法使农民在供给上稳定了量,从而在与需求发生较量时平衡了市场力量,这样柑橘的价格也就有了保障。农民由于看到了不会赔钱,当然就增加了种植柑橘的积极性,而良好的销售业绩也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保住了农民的利益。

由此可见,要让农民走出这种“蛛网理论”的局限,并不能光靠农民单薄的自身力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

边际效用:第一块三明治和第三块不同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效用,效用是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是对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说到效用令我们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就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

我们再来看看边际,经济学上认为边际就是最后一个。边际效用是消费某种物品时增加最后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所有的满足程度。

假设一个人吃馒头,吃第1个馒头获得3个单位(满足程度),吃第2个馒头获得2单位(满足程度),吃第3个馒头获得1个单位(满足程度)。假设馒头是免费的,你说他应该吃多少个馒头?他会一直吃下去么?显然不会,如果他是理性的,他一定会选择边际量,即在吃第×个馒头时,已经不能获得任何满足,馒头已经吃腻了,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停止吃馒头了。假设,他在吃第4个馒头时,获得0单位(满足程度),继续吃下去,可能就是负的满足程度,比如吃到第5个时,觉得恶心,想吐,因此,他还是吃4个或者3个为好。因此,即使是免费的东西,比如这里是馒头,虽然边际成本为零,但是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减的,随着吃馒头的个数增加,满足程度不断下降,等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时,理性的人在这个边际量的地方实现了均衡。

中国人大多都知道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年轻时落魄的朱元璋曾受乞丐的“百家饭”接济而得以活命,他觉得那顿饭是他吃过的世间最好的美味。在其富贵天下吃尽世间美味后仍对那碗所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念念不忘,甚至找来当年做饭之人为其烹制,但已找不出来当年的滋味了。一样的东西为何对朱元璋有不同的效果呢?最后,朱元璋感叹道:“肚饥了糠也甜,肚饱了肉也咸。”不同阶段的朱元璋由于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期待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了解边际效用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

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000元月薪的人增加1000元带来的效用一般来说是比6000元月薪增加1000元大的,可能和6000元月薪的人增加2000元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对公司更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000元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000元,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1000元,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000元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000元,第三次需要3000元……或者使用其他激励措施,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相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给经营者另一些启示,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的产品多样化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产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是笔记本电脑,根据消费者买电脑的需求,可以做成不同型号,有的消费者买电脑是为了玩游戏且追求时尚,就可以对这类消费者侧重内存、显卡和外观;有的消费者是为了可移动性强,那么就要为这类用户节约重量;这样,同是笔记本电脑就成为了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欲就会下降较快。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提醒我们,企业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周期:“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经济周期,它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经济周期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它具体表现为经济扩张因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或消费约束,而出现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因资源供给充裕或者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经济扩张,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即繁荣阶段,最高点称为顶峰。然后物极必反,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一般有长短之分,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经济周期的学说:

(1)库兹涅茨周期,是一种长经济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中周期。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CJuglar)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被后人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3)基钦周期,是一种短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这种周期为基钦周期。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长周期或长波。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是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是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是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分子,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而作为政府部门,认识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扩张性或收缩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增强预见性,避免滞后性。

经济周期的概念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即既然是周期,应该像元素周期表一样准确无误,是可以预测的,其实不然。我们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只不过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事实上不管是哪种理论,都只是对经济波动的一种解释,它是一种马后炮,而不是当头炮。因为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预测出一年四季24节气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却无法预测一年四季各个节气可能发生的风云突变。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就好比这天空中突变的风云,每次都是不同的,因而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几乎不能准确地预测;否则,我们就会消灭衰退,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了。

在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具有破坏作用,而忽略了它的积极影响。其实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往往会推动公司改革,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效率。“祸兮,福之所倚”,老子的话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