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赚钱要学温州人
2783400000007

第7章 学精明(6)

与此同时,长城集团为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公司开始改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实现产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集团下设资本运作中心、决策中心、销售中心,同时建立接触器公司、断路器公司、成套公司、电源公司、仪器仪表公司、高科技股份公司、配电器股份公司等9大公司。

由于改革十分成功,使长城后来与世界电器巨人西门子顺利结成合作伙伴,让公司爬上了一个高的基点。在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和许多重点工程的业务洽谈和投标中,他们不仅响亮地推出了长城品牌,更巧妙地推出了西门子合作企业这块硬牌子,给人更增添了一份信任感、安全感。

叶祥尧很欣赏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崇尚企业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善变的时代。成功对于企业、企业家而言,绝非是凝固的目标,在下一个港湾,我们谁都不会知道,我们将会颠倒或迷失在什么地方。”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企业进行自我改革就是战胜自己,没有改革的疼痛,就不会体会到发展的快乐;不挖出病灶,就不健康成长。温州人勇敢地改革和革新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八)适度发展才能不断壮大

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什么赚钱干什么,干一行,精一行。清清白白做人、辛辛苦苦赚钱,这就是温州人的经商风格。

好高骛远易失败

生意越作越大,但是不是一直作大就是成功。盲目扩张只会把企业推向困境,使企业一步步走向衰败。所以说自以为是、盲目扩张都是招致灾祸的根源。当年响当当的三株口服液突然销声匿迹,就是扩张惹得祸。

三株集团处于鼎盛时期时,年过六旬的三株总裁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对血气方刚的巨人总裁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满地,不可能全部吃掉。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人人都想赚得多多,但能见好就收的人却少得很。”

处于事业颠峰的史玉柱却听而不闻,业务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的举人集团,贪大求全,盲目扩张,战线太宽,陷入资金短缺的危机,最终不能度过危机而轰然倒下。

其实,吴炳新自己也是说得到做不到,1994年,吴炳新设定了三株发展目标为1994年销售额达1亿元,1995年保3亿争6亿,1996年保9亿争16亿。但1995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将这一发展目标翻了几倍:1995年将争6亿改为争20亿,而1996年要达到100亿,1999年则要达到令人瞠目的900亿。按照这一宏伟的构想,三株的年增长率最高可达1600%~2000%,甚至在达到600亿年销售额后,最低增长率也要达到50%。

如此疯狂的扩张速度,现在回头仔细想想,不仅是不可达到的荒谬目标更成了业界的一个笑话。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使某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果然,疯狂的三株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

这种笑话绝对不会出现在温州商人身上,至少不会大量地出现在温州人身上,因为温州人在经商中,经营手段平实,注重实际的效果,不高盲目扩张。他们不空谈,不靠幻想制定计划。国家投资少,就自己筹资建设;没有资源就从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玩意儿做起;科研教育水平低就从低级的从手工或半手工工厂做起。总之,他们干事业,就是面对现实,从一点一滴的小生意开始做起。

温州人做实在的生意,赚稳当的钱,一是一,二是二,自己有多大能耐就经营多大的生意,从不好高骛远,更不好大喜功,这种“一步一个脚印”赚钱的方式,最终让他们取得大发展,同时也赚到了大钱。

奥康集团的王振滔不仅做人如此低调,做事也十分务实。在一次集团的季度工作总结报告会上,奥康事业部某经理汇报他们超额完成了任务,这在大家看来大大的好事,却让王振滔眉头紧锁。

原来,事业部一季度原计划开店70家,而最终开店110家,超额完成了原计划任务。所以该经理在汇报过程中显得很高兴,他原以为一定会得到总裁的表扬。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王振滔的批评:“这叫做严重超标,好大喜功,是很不好的工作习惯。你想想,你超标那么多,你的管理、物流和人员跟得上吗?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不仅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效益,反而破坏了奥康品牌的信誉,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盲目开店的结果只会是开一家,死一家。”

善于大比方的王振滔循循善诱进一步分析了道理地说:“这就好比一对夫妇原本只计划生一个孩子,可却生了三胞胎。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件又高兴又着急的事,家里一下子变成5口人,人多是热闹了,但抚养不起啊今后孩子的教育也成问题。”最后,王振滔语重心长地说:“记住,适量发展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脚踏实地经营

温州人做生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他们了解大的市场规律,但是从小纽扣作起只要有一分钱赚,温州人都会全力去干,他们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丝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地怪这怪那。

温州人不怕赚钱少,就怕赚不来,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他们照单全收,且越作越大直到温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国走向世界。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是从小处着手,填补了全国小商品的许多空白。乐清县柳市镇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负盛名,也最为典型。

有一家网络公司宣布,他们今年公司的目标就是——赚一元钱,这个听似搞笑的目标让众人哗然。区区的一元钱,还值得公司为之奋斗365天吗?

其实公司老总是极其务实,没有搞任何噱头他们知道,如果公司真能盈利一元的话,那么表明公司终于结束了“烧钱”的历史,迈出了实现盈利的第一步。

只赚一元钱目标是务实的;能赚一元钱结果是成功的。因为在一元钱的背后是大量的资金流给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人与你分享利益。供应商、运输商要赚钱,员工要挣工资。你还纳税为社会尽义务。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因为你而得到了利益,今后也才会有这么多的人与你共同承担风险,也才会使今后赚成千上万的“一元钱”。

温州人林凯文能在15年之间,完成了一个有白手起家到拥有数亿资金的发迹神话,他并没有作一夜暴富的网络神话,而且认认真真行事、脚踏实地地做生意,在任何行业里淘金发展。

做水泵生意的温州人林凯文就说:“水泵行业是一个必须脚踏实地的行业。如果此生浮华,你就再也不能专注于你的产品。而对于水泵行业来说,这一点尤其是致命的。”林凯文一直铭记一句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93年,林凯文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销售额,在永嘉成为头号水泵企业。但到了1994年的公司却出现了明显衰退的迹象。而此时的林凯文棉队的已经不仅仅是“水泵之乡”永嘉的企业的竞争,而是全国各地的水泵企业。务实的林凯文对当时所处困境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找到了企业衰退的结症所在,就是技术能力的底下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规格型号太单一。根源就是缺少技术人才。

因此1994年,林凯文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招纳了贤才,结果居然没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前来应聘,为了招聘到人才,林凯文干脆将公司搬到了上海。结果他开出的165名的人才清单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而且找到的全部是没有一点虚假的高级人才。

为了经营的成功留住人才,林凯文果断的移师上海,这种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的发展的务实作风让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今天,林凯文已经拥有了7家企业,200亩的集团用地和1500的员工。产品遍布全国各种行业,从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军事博物馆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工程,所有的水泵都出自林凯文企业。而早在2000年,集团销售额就达到3。5亿元,成为水泵业真正的无敌王者。

什么赚钱做什么

犹太人虽然有几百条戒律约束,但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却很少受这些规律的约束。只要能赚钱,犹太人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什么都敢去做,所以成了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在这一点上,温州人也于犹太人相似。

温州人做生意决不在一棵树上掉死,什么市场前景好就做什么。他们可以在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甚至汽车、房地产等毫不相关的行业中换来换去。开公司、上项目、仅仅是赚钱的手段而已。这个手段用旧了,不灵了,他们就立即赶紧交换手段。总之,什么生意能赚钱就做什么生意。

1988年,虞华弟带着借来的2000元钱,从温州老家一个贫困的小镇来桂林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在朋友的指点下,他在桂林的黄金地段中山中路租了一间铺面,做起了眼睛生意,一年下来,除了能维持基本生活,他没有赚到什么钱。

1990年,有心的虞华弟发现,当时桂林服装市场都是从上海、广东、福建进货,而且普遍很高。虞华弟于是在当年秋天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万多元钱一次全部砸了进去,从老家温州进了几套西装,小眼睛店摇身一变成了服装店。让虞华弟没有想到的是,眼看着季节都过了,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批服装卖了出去,而且亏了。

1991年秋,不服输的虞华弟又从家乡进了一大批中低价的毛衣来卖,这一次生意格外火爆,一个冬天他的小店卖出了2万多件毛衣。1992年低,虞华弟盘下了邻居铺面的一家广东皮具店改成服装店,生意越做越大。

1995年,赶上中山中路要进行改造,要在此地盖一座综合楼。这时虞华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还摸索出了一套生意经,认为繁华的中山路一定能赚大钱,于是他大胆垫于百万余元,预购了该地段新综合楼一楼400平方米的商铺3年的经营权。1997年8月新楼竣工,虞华弟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华嘉华商贸有限公司,主营皮鞋皮具,生意一开始出人意料。

到了2000年上半年,虞华弟发现桂林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追逐品牌。善于把握机会的虞华弟于是主动出击,于国际品牌——“花花公子”设在广州的中国总部联系,成功的拿下了“花花公子”在桂林皮具皮鞋的代理权,开始涉足品牌商品零售业,接下来他又成了金利来,鳄鱼等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代理商。

由于他的业绩很好,很快成了这些品牌在柳州工贸、南宁梦之岛、云南昆明各大商场的代理商。

2003年上半年,法国名牌特迪·华伦天奴登陆中国虞华弟得知后,大胆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加盟特迪·华伦天奴,涉及了特迪·华伦天奴全系列产品。虞华弟的这一注又赌赢了,在他的特迪·华伦天奴公司试营业那天,3~4个小时就有了近万元的收入。

不低头,不认输,干一行,精一行,什么赚钱干什么。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多做少说,做也不说。面对指责,不争论,不辩解;面对成绩,不自大,不张扬。清清白白做人、辛辛苦苦赚钱,这就是温州人务实的为人处世、经商赚钱风格。然而仗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佳绩,头不昏,眼不花,冷静思考,不盲目扩大发展,占领地盘才是企业发展进入正规中最重要的,温州人就是能够把持自己,特别给自己敲警钟才不至把自己推向盲目扩大的困境,保证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九)懂得放弃的温州人

世间上生意千千万万,任何一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某种生意不赚钱了,就及时改行做能赚钱的生意,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随机应变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不是所有产品都能一劳永逸的卖下去,赚大钱,舍得放弃,才能有所得到,放弃不挣钱的生意,才能不断赚大钱。

温州人就是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手上的生意只要不能赚钱了,或者发现了其他更赚钱的生意,他们就会立即放弃手头的生意,去做多赚钱的生意。

温州的螺丝大王刘大源原先是卖煤油灯的,后来他发现煤油灯当中的铆钉利润更高,就不卖煤油灯专门卖起了铆钉,金乡一开始是印刷学校饭菜票,后来发现校徽利润更高,就建立校徽厂并进而成为“校章之乡”;一个叫邓光华的温州人,最早卖针线,后来卖机械手表、电子表,再后来他卖计算器、手机、电脑,20多年下来,他不断关闭好景不再的商店和公司,再去做其他的生意,先后卖过的产品居然多达100多种。

温州人开了一个不过10人的小厂,资金不过几千元,没人把他当回事。但他却能随机应变,下大力气苦心经营,结果效益一直很好。他的第一个产品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的塑皮铁芯衣架,成本低廉,价格又低,加上干净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不少厂商见这个产品有利可图,便接踵而至。这时,他果断地放弃衣架生产,迅速转生产塑料“飞碟”,产品一上市,就在“飞碟热”,这又惹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当别人又一哄而上时,他却来了个急刹车,丢了“飞碟”去抢“魔方”,又抢在别人前面得了市场。如此快速的调转船头,让很多对手都措手不及。

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无论在哪个领域赚钱,都是多个竞争对手在与你争抢市场份额,假如经营顺利当然最好,如果与对手相比,自己在资金、技术、知名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硬拼,可能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而已!聪明的温州人在这个时候就会选择放弃,去从事其他的生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识时务的俊杰”。

南京温州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南京名商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永是永嘉人,18岁就只身到南京创业。1991年,他刚到南京创办了一家小皮鞋厂。他为了推销皮鞋,人生地不熟的他几乎翻遍了南京市的黄页,挨家挨户推销皮鞋。几年后,皮鞋厂小有成就。1996年,他把皮鞋厂搬回了温州,回到温州后,在温州市场看了温州生产的皮鞋,才知道自己是“小巫见大巫”。

做皮鞋不赚钱了,怎么办呢?20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业方兴未艾。郑建永就把目光瞄准了门窗市场,投资创办了一个门窗厂,结果生意火爆,订单源源不断赚了不少钱。后来,当门窗生意慢慢疲软的时候,他又在2003年与几个温州朋友合作,投资2000万兴建南京名商俱乐部,主要从事餐饮和KTV。名商俱乐部开业后,生意连续几个月异常兴隆,一度创下了每天营业额十几万元的经营佳绩。

后来,郑建永与合作伙伴们再投资1500万兴建了一个名商浴场。这是一家集演艺、餐饮、洗浴商务洽谈等功能于一体、营业面积达6000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浴场。因为眼光独到,浴场每天门庭若市。

放弃不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