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2783500000002

第2章 备考必须弄清的10件事(1)

“追求学习量”是最烂的学习法

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

恐怕大部分人都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学习。

这样一来,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采用了“追求学习量”这一最烂的学习法。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一般考虑的都是“多学习总会有一定的效果”的学习法。更进一步地说,越是觉得自己擅长学习的人越是容易使用这种方法。

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行不通。

如果我们在准备某些考试的时候,把全日本已有的问题都做上一遍后确实通过了考试,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实际上,我也是使用这种方法通过了高中、大学的考试的。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部分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我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用它挑战过司法考试,却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这种学习方法不适合于司法考试呢?

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司法考试是苦读十几年才能通过的难关,而我却想在一两年的短期内通过,就学习量上来讲所用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

胜败不在于“量”的问题,而在于“质”的问题。

然而“质”是什么呢?

和别人付出同样的努力我却失败了。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样一种学习法,不仅与众不同,而且总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但显然,这种高质量的真正的学习方法,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后来我再次参加了司法考试,这次不得不改变我原来那种追求“完成量”的学习方法了。我改变了自己的思路,总的来说就是开始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果。

我在备战司法考试的第二年就开始彻底追求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方法,一直坚持了一年的时间。

结果,我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种学习方法是合理的。作为一种合理的学习法,首先,要注重的是“把握整体”。

我们学校的成绩比较好,所以经常有教育人士问我:“伊藤老师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其实都很简单。首先是我会教大家从整体内容来思考。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一直注意整体内容。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势必会迷路。要想到达目的地,就必须既看到树又看到整片森林。

这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学习之中,在开展工作、管理时间、读书以及实现人生的梦想等方面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始终“把握整体”,就不会再迷路了。

复印目录帮你把握整体内容

假如你从现在开始准备一年后的司法考试。

以预考为例,仅法律科目中的选择题考试就要考7科(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的知识,论文式考试还要加上民事实务科和刑事实务科的知识。另外,在司法考试中,除了要通过前面讲的七个科目的选择题考试外,还要通过8科的论文考试。

这么庞大的知识量,如果一点点去学习的话,可能永远也无法全部掌握。就算是终于全部记住了,到时法律本身也有可能修改,每天也会有新的案例出现。

所以,在学习中考虑到“体系”是很重要的。

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它的整体内容。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个森林着手。

只要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就能学会从外部来看待事物,也就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宪法和民法的“形”了。

宪法是这个样子的,民法是这个样子的,刑法又是那个样子的……以此类推,像这样用自己的方式使正在学的东西的“整体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印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你对学习的内容已经理解了。

不仅仅是司法考试,无论什么考试或是工作,只要觉得“这么多内容完全记不住”、“太难了”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不过,作为掌握整体内容学习法,我想向大家推荐的是复印目录法。

我在第二年开始司法考试的学习时,首先复印了书的目录。

你肯定在想:“这是为什么啊?”

答案很明显,目录的作用就相当于地图。读书的时候,时不时看一下复印的目录,这样可以确认自己现在读的是哪一部分,在整本书中占什么位置。

你肯定在想:“即使这样也不用特意把目录复印出来吧,只要翻到书本前面看一下目录就好了。”但是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反复把书翻到前面去看目录,你不觉得这样效率会很低吗?而且思考也会中断。若是复印的目录就放在眼前,则相当于是意识到整体内容的同时再读书。

“现在读的内容是这一部分,现在读的位置在这儿……”像这样就可以在确认自己现在所读位置的同时继续读下去。

如此一来,就可以知道现在正在读的地方和整体内容的位置关系。复制出来的目录就像地图一样,可以帮你确认现在所处的位置。

“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具体”和“抽象”的反复。也就是看着一棵一棵的树,就可以看见整片森林。

一边看着目录,一边一页一页地读书。可以随时确认正在读的内容在整本书中的位置。因此对于书中所讲的内容,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也可以进行详细地理解。

所谓理解指的也就是这种情况。

而且,最好能把目录当成书签夹在书里。可以随时取出来看,下次开始读书之前,可以先确认自己读到了什么位置。

先读“开始”和“结尾”也是“把握整体”的好方法,也是我要重点向大家推荐的。

书的“开始”和“结尾”总结了整本书的写作基调,讲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方式、写作目的、性质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有的还会写出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写作前提。

不是从法律人士的观点出发,而是对“阅读字里行间”的提示。

书中写出来的转换成文字的内容只不过是作者思想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冰山一角。

作者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一背景是什么?都隐藏在“大海”深处没有表现出来。所谓“阅读字里行间”,就是要读懂冰山隐没在大海里的部分。

如果能读懂“开始”和“结尾”,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使用这样的话语。阅读字里行间,是读懂书中真正内涵的线索。明白了字里行间的涵义,也就能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书的灵魂。

“开始”和“结尾”里隐藏着把握整体的线索,所以一定要最先读懂这两个内容。

00学会从最终目标回溯到现在的思考方法

随着对合理的学习法的不断追求,最终我又得出了另一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从目标出发”。

从目标出发来决定现在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合理的学习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

学习不应该是漫无目的地胡乱学。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才是合理的学习方法。即使竭尽所能奋力拼搏,如果最终结果和目标背道而驰,那也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明确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决定自己现在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从目标出发”。

如果当前的目标是通过考试,那么,就应该考虑只能在考试当天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再考虑考试前一周应该做的事情、前一个月应该做的事情,由此向前,一直推断出一年前的现在应该做什么。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以下这种偏题的情况了:比如,在日本史的考试学习中,只详细地了解了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不同,可等学习到近代和现代时,却没有时间了。

本书的序中也曾写到,为了让大家认识自己的目标,我们学校在开学之初,就要求大家写出合格体验谈。

不写体验谈,写通过考试之日的假想日记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在日记中可以写上那一天的身体状况、衣服、空气状况等等,总之写得越真实越好。

或者,还可以假设通过考试者要接受电视采访,写出采访的稿子然后自己用录音笔把回答的内容录下来。

为了达成目标,调整面对目标的态度、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假想中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通过考试者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且效果非常好。

根据最终结果来调整自己

明确目标之后,就要对准目标调整聚焦点——我称之为“调整”。

就像马拉松选手为了在比赛当天有最好的发挥,会从几个月前开始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样,在学习上,对准目标调整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经常听到“对频率”的说法,如果不能对准目标调整学习的频率,就会偏离目标的焦点。

学习进展不顺利时,调整也可能出现偏差。不调准收音机的频率,就会出现杂乱的声音,如果学习很痛苦,学习的环境不顺心,调整也会走向失败。

如果频率不对,即使勉强维持这种状态也只会产生不快,所以,如果能找到对不上频率的原因,岂不是更好?

之所以会进展不顺利,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清醒地认识目标就勉强前行。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大都是那些不考虑考试的要求而单纯因为别人说“快点做”就去做,或是茫然地从书架上拿出问题集只管练习的人。

不同人的目标也会不同。以英语为例,大家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各不相同。也许是为了提高托业托业即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设计的、专门针对在国际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的英语能力测评。中文译为国际交流英语考试。——译者注的分数?是为了去国外旅行?或是为了看外国电影?又或是工作需要?

如果只说“为了能说英语”,那就是不能清晰认识目标的表现。“托业想取得800分”,“下个月准备去国外旅行想学点会话的实用英语”,“想不看字典就能读懂《哈利·波特》”,“想不用翻译就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如果不能认识到这样的具体目标,是绝不可能实现目标的。

所以,“自己这么努力,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成绩依然不见起色”,“考试总得不到好成绩”,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和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偏差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没有看清目标的最好证据。

调整,需要瞄准自己目标的靶心。

调整失败的第二大原因是,面对目标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不了解自己的状况和弱点。学习,就是要缩短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所以,从目标出发,却看不到目前的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就很难明白自己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成功。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决定了自己的弱点在哪里,而那也是自己应该加强的部分,所以,不明白这一点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从目标出发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弱点,一边弥补自己的缺点一边不断缩短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调整非常重要。

这种调整是学习时重要的关键词。同样进行学习却有成绩好坏之分,就是因为面对目标所作出的调整不同。

认清目标,牢记调整,才能不断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学习

想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大家或许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

我曾经一边在住处做警备员,一边每天学习二十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啊!就连吃饭也不是光吃饭,而是要一边吃一边看参考书。

那时我一天只睡三个半小时,为防止不小心睡熟了不能按时起床,房间的灯就一直开着,再放几本书在身上,侧躺下来。

这样一来,自己一会儿翻身的时候,书就会哗啦啦地掉在地上,一听到声音自己就会醒过来继续学习。考试之前,我就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

连我自己都觉得能坚持下来简直太厉害了。但是如果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所以我每三个月就会躺下连睡三天。

先维持三个月一天三个半小时的睡眠,然后彻彻底底地睡上三天,之后再按之前的睡眠时间持续三个月,按照这种规律我坚持了一年。或许大家会认为“根本不用这么拼命”,也有人说,“不用这么拼命也能考上的”。

但是,不这么做就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这是因为,如果拼尽全力地学习,万一考试落榜,也能证明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但是,如果不踏踏实实地学习,那么,失败到底是懒惰造成的,还是因为学习方法本身有问题造成的,就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了。

如果拼尽全力学习却依然失败了,那就是学习法有问题,所以,下次只要改进学习法就可以了,这次的结果总是和下一次的努力紧密相连的。

大家绝对不想看到的就是学习没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明明努力学习了,结果却失败了,没有任何收获,光是想想就已经让人头疼不已了。

所以,为了获得和下一次努力紧密相连的结果,就有必要尽全力、彻彻底底地学习。

很多人在这方面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拼尽全力学习结果却失败了是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保留力量以求分散风险。但这就大错特错了。

保留力量以求分散风险,结果只会什么都得不到,这和什么都没做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拼尽全力去做的话,即使失败了得到的结果对下次的努力也会有所帮助,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就要拼尽全力、踏踏实实地。这样一来,这次的经验才有助于下一次的努力。

我绝不是建议大家也每天学习二十个小时,而是说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能为以后提供相应的帮助。

第二年,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而考试合格也证明了我的学习方法没有错。

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即使现在的学习很痛苦,也一定要拼尽全力坚持,这才是不浪费每一次经验的最好捷径。

只有两类问题会出现在考试里

考试中只会出现两类问题,那就是“自己知道的问题”和“自己不知道的问题”。

或许大家觉得这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之中隐藏了能否实现梦想的重要因素。

直到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时,我一直采用“追求学习量的学习法”,这是一种不断增加自己所知道的问题量的方法。

我觉得,只要能在考试之前把日本现存的试题集全部做一遍,就一定能通过考试。所以第一年,为了备战司法考试,我把书店里所有的试题集都买了回来。

但最后我却落榜了。做了那么多题却还是失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我冥思苦想试图找到根本原因。

为什么就不行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真正的考试中出现了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而如果是自己知道的问题,我当然能回答正确,因为我知道已有的试题集中的所有问题。

但是,面对这种考试中出现的未知的问题,即使做了完全的准备,第二年还会出现新的未知的问题;再做准备,下一年又出现了其他的未知问题。这样下去不是没完没了了吗?那就永远都不可能通过考试了。

当意识到要做完所有的试题集,不断增加自己知道的问题数量需要耗费无穷无尽的时间时,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这时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辩白》(岩波文库),这本书阐述了对“死是不是幸福”的思考。

苏格拉底说,死也是一种幸福。这是因为,人死了之后自己的存在和意识都会消失不见,就和熟睡的夜晚一样令人心情舒畅。

所以死是幸福的。另外,如果真的存在死后的世界,就可以和已经离世的先人们交流了,所以死不是坏事,没有必要害怕未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