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2783500000004

第4章 掌握学习的技巧(1)

为什么铃木一郎日本现代的著名棒球投手,在日本国内及美国有很高的名气。——译者注一直做手法练习

在学习中,不断地重复进行基础练习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通过基础的积累就会习惯问题的类型。

“学习”这一词汇来自“模仿”因为日语中的学习是“学ぶ”(读音mnabu),模仿是“真似る”(maneru),读音接近。——译者注。彻彻底底地模仿基础问题并反复练习,就能明白问题的“型”。

掌握了出题类型、问法还有回答问题的“型”,任何应用方面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但有时我们也会对不断钻研重复简单的问题感到难以忍受,因为人总是在追求新的知识。而如果不能忍受单纯的反复模仿的学习,就会落后。

一定要通过单纯的重复把“型”记到骨子里,可事实上有人对“型”只是看似记住了一样的略过,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住它。

我认为,把单纯的重复化为自己的血肉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制作“道具”的过程。

深入骨髓的基础是不会忘记的。有了基础这一道具,从一开始就能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一道具,就如同不打地基就建房子。

泰格·伍兹就是善于练习的人。对于普通选手已经厌烦了的基础练习,他能不厌其烦地练上几百次。曾有人说过,这就是他的才能。

铃木一郎也是如此。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球场,一直做手法练习,这种练习量,如果是普通人恐怕早就厌倦了,但他却一直默默地坚持着。

我想,其他被称为一流运动选手的人一定也是这样反复练习基础动作的人。

但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到呢?这是因为他们了解基础的重要性。只有把基础化作自己的血肉,才能登上下一个台阶;一定是因为在种种经验中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才会一直坚持反复地练习基础。

为什么说将基础彻底地记到骨子里就能登上下一个台阶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大脑中已经出现了像高速列车一样的瞬间即可通过的线路。

一般情况下,大脑在考虑事情的时候,都是从A到B,从B到C,再从C到D,像列车按顺序停靠在各个站点一样,将线路一直连下去。

但是如果每次都做同样练习,从A到D就会实现瞬间链接。虽然这期间也经过了ABCD,但并没有一个个地停靠在B、C上,而是像高速列车一样瞬间到达D,这就是记到骨子里的状态。

和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同的是,在这里,并没有直接从A到达D,而是快速通过了ABCD。

铃木一郎最初练习手法的时候,也是一边关注自己手腕的角度、两脚的距离、肌肉先怎么动然后再怎么动这样一步步练习的。

但当每一个动作都化作身体的一部分后,不用刻意去想,神经和肌肉就会瞬间进入状态做出最合适的姿势。不管哪根神经和哪块肌肉如何动作都能在一瞬间达到最佳状态。

记到骨子里的基础即“高速列车的线路”越多,就能越快地到达目的地,人们常说的脑子好、脑子转得快也是这个意思。

我经常对学生说:“把这个知识当成常识”。将知识化作自己的血肉也就是常识,才能快乐地奔向下一站。

比如,习惯用右手的人用右手拿筷子的时候,不用刻意注意就能运用自如。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努力练习过的,但只要这个动作融到骨子里,变成身体的习惯动作之后,不用刻意注意,瞬间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所以,学习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基础性知识,要将这种知识融化到骨子里。融化到骨子里的瞬间就能达到目的地的高速列车般的线路越多,就越能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自己给自己讲课的妙用

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如果能永远记住学过的所有知识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但正因为我们会忘记,所以才能苦战到底。

我的记忆力也不是那么好,也属于健忘的人,所以为了不忘掉重要的计划和约定,我会将它们写到随身携带的记事簿里。

人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所以我会用超出别人一倍的努力和时间来让自己记住。

是什么样的努力呢?

我的记忆法就是“运用五感”,动员“看”、“听”、“触”等所有身体感觉来记忆知识的方法。

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上课前都要接受“上课的方法”这一学前教育。我们会告诉大家上课时的注意事项,首先要讲的就是,上课时光用耳朵听是不够的。

我们会跟大家强调,一定要看教材,用手记笔记,还要自己说出来,充分刺激自己的视觉和触觉。

光听,也就是只用自己的听觉,效果非常不好: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但很快就会忘掉;特别是法律相关的事项是很复杂、很琐碎的,再怎么记也会一点点地忘掉。

所以,就需要使用眼、手、口,动员所有感觉来记忆。

运用“五感”的记忆法,我自己也亲身实践过。另外,我还会向学生们推荐的是自己给自己讲课,即“自我授课”法。

为什么要自我授课?

要想给别人上课,自己就必须理解这一事项。如果自己都弄不明白,就不能条理清晰地讲给别人听。

如果有上课对象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上课对象的时候,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讲,即自我授课。我在备战司法考试时,经常使用自我授课的方法,也因此记忆并理解了很多法律和案例。

我经常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自己给自己讲课。

“今天上课的重点有三个:第一是这个,第二是这个,第三是那个……”这样跟自己讲。

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出声音”。读出的声音会激活大脑,自己说的话传到自己的耳朵里,再一次的询问、理解就化成了对记忆的强调。

回头想想,其实我平时一直在无意识中通过声音进行训练,当我读到书中重要部分时,常常会读出声音。

用眼睛看,发出声音,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对记忆的再次确认。经过几次重复,记忆会变得越来越稳固,也只有这种不断的强调才能巩固记忆。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在短期内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她每天上完课回家时都会提前一站下车,然后在这一站的距离上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自我授课。她每天坚持这样做,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过了考试。

充分利用“五感”的自我授课法就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而且这也非常简单,你可以现在马上就可以开始使用它。建议大家一定要尝试一下这个方法。

能明确表达喜怒哀乐的人往往记忆力很好

或许是因为和“五感”有一定关系,所以有种说法是能明确表达喜怒哀乐的人记忆力往往很好。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为什么能明确表达喜怒哀乐的人记忆力就好呢?这是因为感情和记忆力是相关联的。

记忆分为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

死记硬背、记忆单词和数字都属于知识记忆。而经验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和感情相结合的记忆。记着年轻时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记着自己曾做过的某件事,这些属于经验记忆。知识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弱,而经验记忆则与之完全相反。

所以,如果学习能和经验联系到一起,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忘记了。特别是随着感情的深入记忆也会更深刻。与开心、快乐、悲伤的感情经验固定在一起的记忆,无论何时都不会消失。

有一个词叫“怀恨在心”,说的就是自己的愤怒、憎恨等情感和记忆连接在了一起。对于别人对自己做的事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憎恨,这就是和记忆相结合,无论何时都会牢牢记住,所以就变成了怀恨在心。

喜悦也是如此。在上一章我曾写到,我在准备司法考试时读到了宪法学者的论文深受感动,而且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着论文的内容,这就是感动和记忆相结合的例子。

也就是说,将记忆和喜怒哀乐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到铭记于心,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

也有人说,这和大脑的扁桃体有关。脑内负责记忆的海马和负责感情的扁桃体关系密切,因此可以通过扁桃体将感情和记忆结合起来,所以,喜怒哀乐感情丰富的人往往记忆力都很好。

一般人年龄大了之后记忆力都会下降,这是因为感到自己对世事已经了解透彻,没有什么再值得自己激动的事情了。

如果年龄大了还和年轻人一样吵吵闹闹,遇事就惊讶不已表现夸张,可能自尊心上也受不了。所以,假如遇事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情,那么记忆力也会随之衰退。

真是可惜。

即使上了年纪,也不该失去自己灵敏的感性,如果一个人心态年轻,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也会更高。

“嗯,是吗?”“啊,太好了!”“太厉害了!”能表现出感动或惊讶的人更容易通过考试。

这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记忆力,就要放开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不要事事冷静,也不要装出什么都懂的样子,多少要表现的夸张点,要毫不害羞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只要做到这点,记忆力应该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反复练习直到大脑产生错觉

除了充分活用自己的“五感”并与喜怒哀乐的感情相结合之外,还能强化记忆的就只有反复了。要反复到令自己讨厌的程度。

在反复的过程中,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大脑就会产生错觉:“这就是生存必需的记忆”。这样就绝对不会再忘记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吃米饭却不吃沙子和石头呢?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一直吃米饭,这一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大脑之中,所以就算不一个个地去想,也能马上判断出我们吃米饭不吃石头。

生存必需的记忆因反复地刺激大脑而被输入大脑之中。因为这些记忆是以接近本能和潜在意识的程度刻在大脑之中的,所以绝对不会再被忘掉。

学习也可以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反复练习的内在含义。

但是,反复练习是痛苦的,很容易让人感到厌倦的;学习中最痛苦的就是这种反复练习。

人的大脑明明应该记10个,可第二天却只记住了2个,其实,即便如此也没什么问题。这是因为你已经记住了2个,那么只要把剩下的再重复4次就能全部记住了,仅此而已。

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在意的不是记住了2个,而是忘掉了8个,而事实上这种痛苦是完全没必要的,很多人也正是因此才越来越退步。

不过,也有可以超越痛苦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可视化。

记住一个,就贴上一个标签,或者在教材上画圆圈,随着记住内容的增加不断添加圆圈的数量即可。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却是一种很棒的鼓励,据此你就能越过因不断重复而带来的痛苦。

伊藤学校开创了网上答题系统,答题结果分数化。有人从这种方法中体验到了意料之外的快乐,以游戏的感觉记忆知识,既心情愉快又有成就感。

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既可以记忆新知识又可以探知未知世界能刺激大家的好奇心,令人涌现出无限热情。

反复记忆的学习也应该是有趣的,但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痛苦,不过这种痛苦并不是学习的全部。

所以,如何才能把反复学习变得更快乐呢?游戏的手法,就是方法之一。

每一张过去的试卷都有意义

备战资格考试时,参考书的选择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因为选择了一本比较难的教材而学不会,最后只会增加挫折感。

选择方法的重点就是,先要选择一本能大体知道难易程度的教材。一开始,尽量选择薄的、简单的,而且只买一本,先把握考试科目的整体情况抓住大概。

然后买第二本,这次要选择自己觉得有趣的教材,这样就能和上一本对比着读。

因为已经通过第一本了解了前提性的知识,所以就能知道第二本是否详细,是否有漏掉的内容。一边对比,一边整理。

我在接触新的学习领域时,一定会买一本该领域的名著或古典著作。

无论出版日期有多久远,最好能买一本可以称为“王道”的书。

然后结合旧的权威性著作,再买最近的新书、受关注的书和畅销书。准备好古典著作和新书,就能从新旧两方面来考虑问题。

参考书的种类非常多,有时也会犹豫买哪一种更好。这时,希望大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现在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现在想买的参考书对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多大的作用?不是这样吗?

假定的目标,真正的目标,由此逆推下去,认真考虑现在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这样一来,就能明白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了。

“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了解自己”。从自己的目的、想法、弱点、需求等多个角度分析自己,考虑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要了解自己。

所谓学习,就是了解自己。参考书的选择就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契机,希望大家能深思熟虑之后再做选择。

那么,要如何选择问题集呢?我认为,问题集要始于过去、终于过去。

有人说,“出过一次的问题就不会再出了吧?所以过去的问题不就没什么意义了吗?”这就大错特错了。

通过分析过去的问题,能了解出题的领域和倾向以及要求。通过做过去的问题,能看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弱点。

此外,还能预测下次出题的内容。如果能轻而易举地解答过去的问题,并且自己也能出题,通过考试将不再存在任何困难。

过去的问题是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目标的手段。

所以,最好尽最大可能去做过去的问题。不看过去的问题,怎么能了解自己现在的需求呢?

控制了过去的问题也就控制了考试。

这样读书能帮你更有效率地学习

无论所读的书是否跟学习有关,读书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做能扩大间接的经验。在学习期间,接触真实社会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非常少,所以,就需要多读书以增加间接的社会经验。

但是,选书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两点: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忘记了这两点,就会被书牵制,读书很可能会变成浪费时间。

自己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是体系、思考方式还是答题的技巧?

另外,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布作者研究学问的结果呢,还是为了整理事项以达到更简洁易懂的目的呢?

如果不考虑目的,单纯只是读,只会以“已经读了300页了”的自我满足告终。

要一边认清作者写书的目的和自己读书的目的,一边选择自己要买的书。

在此基础上,我向大家介绍我推荐给学生们的读书方法。

经常有人问我,“伊藤老师都在读什么书?”“每周读几本书呢?”

中学、大学的时候,我读过的书数量惊人。特别是在德国的时候,我对日本文化的渴求达到了高峰,日本人俱乐部里的书我全都读完了;包括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等人所写在内的所有文学书和名著,我都读过。

表面上看,这些书的内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但事实上,它们已经沉淀在我的内心之中,支撑着基础教养的养成。建议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先读名家名著,这些一定会成为你内心的食粮。

但是,现在的我因为忙于上课和演讲,读书的时间变得很少,可即便如此,我每周也会读两本书;一本是专业书,另一本大多是小说、商业或历史书。

读专业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选择高于自己专业水平的书;第二,选择容易把握具体事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