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
2784200000007

第7章 铸就人生,解读成功密码(2)

这只是小事,但却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别人伤害了你,明知报复己无济于事,何苦还要多树仇敌呢?此时友善会使你显得大度、姿态高,会使你生活天地无比辽阔。而且别人对不住你,你还以友善待他,他自会对你有负疚感,说不定以后还会加倍补偿给你,这正是聪明人的做法呀。人性本就自私,我们要学会理解人、谅解人,愤怒和暴力只是外在的力度,只有友善才能感发人性中光辉的部分,真正深入人的心灵。

100多年前,林肯曾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他说:“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赢得人好感,就以友善待他,用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有人说:“你在喊口号,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斗兽场,好心多半不得好报,好人往往吃亏。”

我不否认,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禀赋本就是自私,那种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爱,自会使你处处碰壁。但友善绝不是叫你傻气,在深刻认识人性基础上的友善正是使你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有人会说:“说,谁不会,但做起来却难。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讨厌,还怎么对他友善得起来?”

这里我想介绍心理学中一条原理,“照镜子”效应:

与人交往,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人一眼看去就不错,与自己很投缘,果然大家谈得很好:这人一接触,感觉上讨厌,结果,彼此真的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常在心里庆幸自己感觉灵验。是否你真的感觉灵验呢?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我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作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待人态度会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中反射回来。恰似你站在一面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当你叫喊,镜子里的人对你叫喊。几乎很少人认识到这条心理学规律是多么重要和多么具有预测性,反而得意地归之于自己感觉灵敏。

实际上,如果你事先就确认某人是难以对付的,则你很可能会用多少带有敌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紧你的拳头准备战斗。其实当你这样做时,你简直就是设置了个舞台让他上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为他设计好的角色。而如果你事先认为某人是友好的,你就会用友好的方式去待他,在你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以友好的方式待你。

我办的每一期训练班都有一些学员,听我讲课时,始终板着脸,看上去尖酸刻薄,仿佛被我骗了学费。以前,我见了这类人就讨厌,很少去搭理他们。结果毕业时,我与他们的关系真的也就很差。知道了这条心理学规律后,我想是否我的心理作用造成的呢?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接近这类人,在心里始终当他们为好朋友。结果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很友善,心中都有一团热情之火,只是性格使然,在外表上表现得严峻点罢了。

请记住,你的大多数敌人正是你自己造成,友善才会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质升华,生命充满欢乐。

友善还能带来两种心理效应。

一、晕轮效应

我国古代有个叫智子疑邻的故事:

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就暗自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从此,他觉得邻居的儿子无论是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还是言谈的语调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在山谷刨土时无意中找到了那把斧子。回家后又看到了邻居的儿子,这回他看人家的一举一动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人都有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倾向。对某人有好感,就觉得他的举止言行一切都好,即所谓“爱屋及乌”,然而对他反感时,就会觉得他处处不顺眼。

二、报应心理

汉朝名将韩信曾对一位老妇人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人都有报恩心理。

你对某人有好感,是因为他给了你友谊,满足了你的需要。既然他对你很好,当然你就不能对他不好。“来而不往,非礼也”,出于感激之情,你就可能接受他的观点或建议。满足他的要求。

(二)博爱使你心态健康

我的一位朋友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给我看了他写的日记。“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时时萦绕心怀。我从没有发自内心地真正笑过,任何欢情中都渗有苦涩。我的心是苦的,我的脉搏中跳动着的血液是苦的,我的生活是苦的。我不知什么能使我幸福,我不停地追求,但永远不知幸福的彼岸在何方?……

“我在折磨自己的灵魂,摧残自己的生命,一种心理变态在深沉地扭曲自己。精神分裂症者,我突然找到了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令我怵目惊心的是,诸如此类的感情渲泻竟然每篇都是。他的生活真的很差、很不如人意吗?我了解他,实际上他在很多方面都过得比一般人优越,但他的心却已完全被这种痛苦情绪所笼罩,当然他的生活也就真的过得很痛苦。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种要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潜意识的动机,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这就是“虐待自己”和“虐待他人’的倾向。

“虐待自己”常常是因为解决不了的矛盾、破坏性的欲望、不愉快的感觉等压抑在心里,而造成的自我惩罚。“虐待他人”则多半是为了自卫、报复,甚至是单纯的泄愤。

比如当你痛苦不堪时,你会用牙齿去咬下嘴唇,用头拼命去撞墙,这种用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发泄不满或者借烟酒来消除烦恼的方法,均属于自虐倾向。这种自虐还只是伤害身体,我认为更为严重的自虐,却是精神上的痛苦情结。这会毁掉人的生活。很多大诗人都陷于这种痛苦情结而不能自拔。拜伦,19世纪诗坛的拿破仑,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阴郁却成了他生活的主弦律。雪莱,浪漫诗歌的王子,痛苦情结甚至令他走向了死亡。有人说痛苦使人类创造了灿烂的艺术。但我觉得这种代价也未免太大,牺牲了创造这种艺术的人的人生快乐。不仅诗人如此,很多伟大人物都有这种痛苦情节。传奇人物拿破仑不是说自己从没有真正快乐地过过一天吗?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痛苦情结。回忆我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这种痛苦情结所笼罩,那时见到诸如“生命苦难”、“灵魂痛苦”之类字眼,就激动得心灵颤抖,生活也因此而压抑、苦闷。精神上的自虐倾向正是人生快乐的一大劲敌。试想一个不懂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快乐的人,又怎能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又怎能懂得善待别人?苦闷、痛苦自然会伴随一生。

如果说自虐还只是伤害自己,那么虐待他人却是一种心理变态。

很多人喜欢围观交通事故,他们从交通事故中得到一种快感:见到别人被车压死了,内心会有一丝喜悦,庆幸自己还活在世上。有这样一则笑话:

某次出了交通事故,观者如堵。有位仁兄怎样挤也进不去,随之灵机一动,马上挤出两滴眼泪说:“请大家让一下,我父亲被压死了!”大家一听这么悲惨,就让他进去了。岂料进去一看,原来是压死了一只狗。

在台北也曾有这样一件事:

某人想自杀,站在一幢高楼的天台上,下面围观者人山人海。但这人偏偏又不跳下来。此事惊动了消防队,但消防队员要上去援救时,他却说:“你们上来我就跳下去!”消防队员不上去吧,他又不跳下来。这样磨了好长时间,下面有位老太太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在下面叫嚷:“你要跳就快点跳嘛!跳完了,我还要去买菜呢!”

这不正是“虐他”心理吗?

我常以为,人有了权后,并不是件好事,权力会使人心理变态。来深圳上户口时,我去派出所排队,辛辛苦苦排了近一个小时,到窗口时,办事员却将窗一关,“下班了,明天再来!”我在外面气得要命,他还在里面偷偷笑哩:“这傻家伙,又白排了一个小时。”如果他提前告诉我不用排了,到点就要下班,我也就不用浪费这一个小时,或者他多费一二分钟帮我办了,我心里该多感激!但下班了,这就是他的权力,你明天再来重新排,这就是他的本事。

这是权力的另一种转移,成为满足“虐他心理”的工具。谁与这类人组成家庭一定不会幸福。

人呵,居然从别人的痛苦中感受快乐!有些人总是幸灾乐祸,打小报告,踩着别人的脊梁往上爬,或者“推倒了酱油瓶子不扶”,或者“当面笑蛤哈,背后使绊子”都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这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还见得少吗?他们已经丧失了做人的真正乐趣,永远体味不到人生的真正幸福。我们在心里都鄙视这种人,但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有这种心态呢?

“自虐”和“虐他”心理轻则招至生活麻烦,重则摧残人的心灵。为什么有的人刻薄、挑剔?为什么有的人心胸狭窄?为什么有的人生活痛苦?这正是“自虐”和“虐他”心理倾向造成,它是人生失败之因,生活痛苦之源。如果我把“刻薄”、“挑剔”、“心胸狭窄”一类形容词加在你头上,你一定不高兴。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不树立更广阔的胸怀呢?

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人,正是指那些富有“博爱”心的人。

“博爱”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只有“博爱’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也才充满欢乐。

二、维护人格尊严

自然界万千植物都有幸被文人所赞美,甚至渺小如草也得到垂青,但惟有浮萍却只用来作贬意的形容。这正反应了人的好恶:讨厌那些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的人。

一个人有灵活性是聪明,但灵活要有一定的限度,做人如果没有人生准则,那么给人的感觉势必就是没有个性,缺乏魄力,甚至是软骨头。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要成功地与人交往,要取得生活成功,做人就必须有准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人生准则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维护人格尊严。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人,虽然有钱、有地位,但一眼看去就觉得不必重视,而有些人,虽然没钱、没地位,但短暂的接触,却让你感到不能轻侮。这后一类人正在于他们自尊自爱,看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实际上维护人格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做人的权利,就是尊重自己,连人格尊严都可以放弃的人,就是不把自己当人,也就是自己贬低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呢?我们可以寄人篱下,可以求人,也可以迎合人,甚至聪明人有时还会想办法让别人觉得他比自己聪明。但在做这一切时,必须注意不能让人因此而瞧不起我们。我们要让他感觉到我们心中拥有我们自己的尊严,让他觉得我们有分量,这样他才会尊重我们。如果有两个人用同样的方式去赞扬一个人,那么,两人中地位较高的人的赞扬对方一定更为看重。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交往中的分量。而这种心目中的地位,一方面固然是由我们的实际地位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我们给他的感觉如何。注重维护人格尊严的人,表现出的是自尊自重,也就往往容易让人尊敬,给人良好的感觉。

(一)唱自己的歌

那天去看花卉展览,一朵怒放的玫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在欣赏之余,无意间发现了它边上有一株小草。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人们纷纷跑去避雨。雨过天晴后,我再出来看时,那朵艳丽的玫瑰已被雨水打得凋残,可那株小草却更加青翠,盎溢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由此想到了人生。我们可能并不显赫一时,可能永远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渺小的一员。但我们仍然要用顽强的生命力奋力地唱自己的歌。拜伦爵士说:我生来绝不是为世俗这沉闷的戏文扮演繁忙的配角。我们也许并不能在世间唱主角,但我们起码要做我们自己人生的主角。这是我们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是维护我们人格的最基本要素。

记得少年时代受了许多教育,比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等,那时觉得为自己生活是一种肮脏的想法。但当走上社会,搏击于人生战场时,却发现这里人人都是惟利是图的,能在这里取得成功的,往往就是那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被正统的宣传所尊崇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的社会里却并不值钱。你道德高尚,大家不会因此而来巴结、讨好你,但如果你有钱、有势力,那么,众人就会对你趋之若鹜。人生价值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后者。我突然有受骗了的感觉,被所受的教育所愚弄。人怎么可能大公无私?人怎么可能不为自己?不为自己而生活的人,一定没有享受过生活;只有为自己而生活的人,才懂得享受生活。

我记得曾在电视中见到一些“痴人”。有的耗其毕生精力收藏书籍,为了省钱买书,一天可以只吃两个馒头,有的收集毛主席像章,终身乐此不倦,甚至有的为收集古钱币,踏遍万水千山,终身不坠其志。当然我并不是赞赏他们的爱好,但我却不得不佩服他们人生中的这一种“痴意”。一个人不论他是否成功,是否伟大,只要能毕其一生去“痴意”于某件事,这本身就是值得歌颂的。人就是要有一种“痴意”,“痴意”也正是人的一种不朽精神啁。

最令我感动的是菲亚特集团老板的独生子,放着亿万家产不继承,却痴心于自己的艺术梦想。人活着就要干自己所喜欢的事呵!当然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也是难。我们大多数人所耗最主要的精力干的事,往往是由于经济的压力,为环境、社会和家庭,被迫去做的,我们只是在为生存而生活,这样的生活怎能忍受?生活就要轰轰烈烈,生活就要能随自己的心愿。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束缚,努力、认真地去干自己所喜欢的事,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那这一生又有什么意思?至多也只能算是随潮流来到世上,又随潮流消逝于世间,没有闪耀个性的火花。我们不谈崇高的理想,但我想做人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不也就是要努力挣脱束缚,去干自己所喜欢的事,并让此成为主宰生活的主旋律吗?当然这需要能力,但不论我们的能力能否达到,这总应该作为我们内心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命运是怎样更为重要。

我们都是地球上的过客,人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死后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如果我们不努力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不唱自己的歌,又怎对得住自己?唱自己的歌正表明了现代人的务实精神以及重视自身价值,是平等、自由思想在人生观上的体现,是一种进步的道德意识。

活着就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你可以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也可以固守“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甚至还可以遵循老子的“无为”思想。存在决定本质。你首先是存在着的,也是自由的。也就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属意的生活方式,但重要的是要在人生中用你的意志力将它贯彻到底。不要因外界的动荡而摇摆,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这就是人生中的“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