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2785000000013

第13章 厚黑学智慧全面观(10)

于是谢安与王坦之命百官随行出迎,并叫大家尽量保持镇定,在精神上压倒对方。来到新亭,虽有些官吏战栗失色,但大体上还算过得去,令桓温的部将们不敢小瞧。

等到见桓温时,谢安从容稳重,不慌不忙,异常镇定。他目光一扫,发现屏风后人影晃动,便对桓温说:“不知将军壁后所藏何人,可否一见?”

桓温见谢安已有察觉,便下令撤去了埋伏好的甲士,二人遂又谈笑风声,一场事变被化解了。

后来桓温在一次出游之时偶感风寒,再加上年事已高,遂重病不起。但即使这样却仍派人请求谢、王二人筹备即位一事,虽然谢、王表面上没有拒绝。但暗中却故意拖延,单是一篇祭文就写了数月之久,可惜桓温却等不了那么久便一命呜呼了。

由于谢安等人的努力,从而有效地扼制了桓氏势力的野心,保全了晋朝的江山。

后来,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见南方富饶,意欲侵略江南,统一中国。

为了保卫家园,公元377年,孝武帝颁诏征选文臣武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的兄弟之子谢玄文武双全,精通谋略,但许多人却不甚了解他。于是谢安不顾众人的议论,违众举亲,推荐谢玄。后来谢玄出任建武将军、广陵相等职,组织北府兵英勇抗敌,屡建功勋。于是有人称赞这叔侄二人说: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东晋王朝对于来势汹涌的秦军,甚是惧怕,任命谢玄为征讨大都督,指挥全局。谢玄向谢安请教破敌之策,谢安却笑而不答,带着众人去游山玩水,不仅如此,他还和谢玄等人下棋玩耍,可谢玄哪有玩的心思啊,一连数局皆负给谢安。第二天谢安终于成竹在胸,向将官们分别指派了任务,出去迎战,其实刚开始谢安破敌之术还不成熟,却显得胸有成竹的样子稳定军心。

众人根据谢玄的作战意图,首先偷袭洛涧,打掉秦军的先头部队。虽然苻坚求胜心切,却也只能退过淝水,东晋军队抓住有利战机,在谢玄的带领下迅速抢渡淝水,大破秦军,取得了淝水大捷。

谢玄派人将捷报送于谢安,而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他看了捷报后了无喜色,将捷报放于一旁。等到棋毕客去,他才返回内室。由于内心无比喜悦,进入内室时连屐齿都弄断了。

【点评】

谢安当年智勇双全与桓温周旋于官场之中,有力地制约了桓氏势力的扩展;后又“违众举亲”,重用侄儿谢玄,最终取得淝水之捷。可见谢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深得“厚黑”之精要。在获得捷报后,仍“了无喜色,棋如故”,可见其在厚黑上的修为已到达何种境地!

厚黑故事

以身作则,公正廉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史上的无数厚黑名家无不懂得这样的道理。

身为统帅,便要以身作则,清廉为官,以“厚”树立榜样,以“黑”严格治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时常教育部将和自己的儿子要“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须认真学习增长阅历。为官为将都要廉洁奉公,体察下属的疾苦。他在病危之际曾写信给刘禅,请他不要赏赐自己的后代,以免他们乱了心神。诸葛亮一生清廉,生前只有成都的家中有微薄的田产及百余株果树。

北宋的范仲淹统兵之时,不仅为部属的具体困难而寝食不安,还将朝廷给自己的封赏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兵。曾有官吏为贿赂他送来美姬一名金钱无数,范仲淹没想到他能如此大胆,严辞拒绝了他,后来向皇上禀明了此事,那名官吏遭到了严惩。从此范仲淹的部下更加敬重于他,他也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名。

拿破仑在指挥艾劳战役时遇上了强敌俄国军队,俄军人数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战斗十分激烈。为了激励士气,拿破仑一直呆在艾劳战役战场的中心位置指挥战斗。俄军的炮弹不时在法军的阵地前后炸开,许多人都劝拿破仑退到安全的地方,可他却坚决在那里指挥战斗,直至法军取得艾劳战役的胜利。

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时为了重新振兴国家,扫除腐败的恶风,他率先净化自身,为众人树立廉洁的形象。他首先拿国家公职人员开刀,撤除了包括法务部长等三名部长的职务。这一举动大快人心,很快韩国政界的风气便好转了起来。

岳飞严于治军,身先士卒,与大家同甘共苦。他曾提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生活十分勤俭,每顿饭都只有一道菜,而且大多是豆腐这样简单的食物。

岳飞只有一位夫人,众人出于对他的尊敬,于是便出钱买了位美貌女子想给他作妾,可岳飞得知此事后便严辞拒绝了。

有的时候,军粮供应不上,士卒挨饿,岳飞也不进食,与兵士们同甘苦。当发现士卒生病后,他还亲自看望慰问,给药治疗。将士们因此对岳飞十分崇敬和感激,十分乐于听从他的指挥,以一敌十,奋勇争先。

巴顿将军是二战时期盟军的著名将领。他经常身先士卒,亲临前线,鼓舞士气。他经常冒着敌方呼啸的炮火,去阵地视察。一次司机带着他去视察,巴顿见两个士兵正在路旁修理出了故障的坦克,于是他和司机两个人下了车去帮助士兵修理坦克。一个小时之后,坦克修好了,他从坦克底下爬了出来,此时已是一身的油垢和尘土。

一次盟军攻占了一个城镇,可是城中还剩有大量的敌军狙击手和炸弹。手下将领很犹豫,迟迟没有进城。巴顿却不犹豫,同士兵乘坐装甲车第一批进了城。后面的部队见将军如此英勇无畏,也就纷纷随后进了城,消灭了剩余的敌人。

古今中外无数为人称颂的英雄人物都懂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样才容易赢得手下人的爱戴与支持,领军打仗之时也就容易得多了!

培养厚黑:人们需要培养厚黑精神

【原文】宗吾曰:“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其濯濯也。虽存乎人者,岂无厚与黑哉!其所以摧残其厚黑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则其厚黑不足以存。厚黑不足以存,则欲为英雄也难矣!人见其不能为英雄也,而以为未尝有厚黑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厚黑日长;苟失其养,厚黑日消。”

【译文】

宗吾说:“牛山上的树木,本来是很茂盛美好的,(后来人们)用斧子砍伐它们,(但那些树)并非没有萌发新枝的能力;接着牛羊又跟来在上面放牧。因此牛山就像那样光秃秃的了。(同样的道理),既然存在着人类,难道会没有厚与黑吗?那些用来摧残厚黑的东西,也好像用来砍伐树木的斧子,天天砍伐摧残它,那么,厚黑就不能生存了。厚黑不能生存,那么人们想成为英雄就难了!人们没有见到能成为英雄的人,便认为不曾有过厚黑。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所以如果能够得到营养它的东西,厚黑便能一天天生长;如果失去营养它的东西,厚黑便会一天天消失殆尽。”

【解析】

当年李宗吾先生发表“厚黑学”,惊世骇俗,李先生嬉笑怒骂,毫不顾忌,结果得罪了那些以术道自命的人。“厚黑学”被认为是“鬼话”,还有人做出什么“薄白学”一类的研究与之针锋相对;李宗吾先生作为“厚黑学”的始作俑者,被“誉”为当时“思想界的彗星”,彗星者,扫把星也,是不祥的东西。人们深怕他的学说流毒社会。“厚黑学”与李先生的处境,是很不好的。“其所以摧残厚黑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在那时,厚黑学可说是不得其养。

但是李先生以为:“古今真理只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的仁义,老子的道德,释加牟尼和耶稣的慈悲博爱,以及宗吾的厚黑,都是一个真理,不过说法不同罢了。”这种气概实在令人佩服。

既然都是“一个真理”,各有千秋,那么为什么别的如孔孟之道、佛家之言可被接受,厚黑学却不得其养呢?原因很简单,“厚黑学”把一切都给戳穿了!什么圣贤,什么帝王,充其量不过“厚”“黑”二字罢了,这么说太过“离经叛道”了。人们一见“厚黑”二字,下意识中便断定是“歪门邪道”。

其实那些痛骂李先生及其“厚黑学”的人,暗地里未必不对“厚黑学”加以称许,或者他本来就是个“厚黑”之人,如今李先生一言点破,他便觉得被剥去了伪装,心中恼怒,当然要骂了。

不过李宗吾先生的真言,不是几句口诛笔伐可以消灭的,人们终归会发现它的价值。宗吾虽去,厚黑得传。如今,人们早除去胸中偏见,把“厚黑学”与新时代相结合并加以发展,给人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一种高明的理论。

冯道见风使舵存乱世

唐朝灭亡后,紧接着是五代更替,十国林立,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十分频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纷乱之世。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论百姓,还是官宦,都深受战祸,朝不保夕,如履薄冰。“乱离人不如太平犬”,不过乱世中也有少数人,可以像“太平犬”一样活下去,甚至还活得很舒泰,活得很显赫。

比如天下大乱的五代,就有个大名鼎鼎的冯道。

冯道堪称五代离乱之世的“不倒翁”。他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还当过契丹国的太傅,共侍奉过九位皇帝。光丞相就当了20多年。

那九位皇帝,有昏庸的,有明正的,有本族的,也有外族的,但一律都很信任这位冯道。加以重用。

冯道自幼刻苦好学,颇有文才。他开始是幽州刺史刘守岁的参军。后来刘守岁败亡了,他辗转经人推荐,成了河东节度使李存勖的掌书记。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存勖灭梁称帝后,冯道升为户部侍郎,任翰林学士。

后来一场内乱,唐庄宗被杀,大将李嗣源即位为明宗,任冯道为宰相。

唐明宗是个不错的皇帝,而冯道也是个称职的宰相。他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并且常常通过诵诗向君主进谏,他劝导唐明宗要居安思危,以仁义治国,重视农桑之本。

到了唐闵帝时,后唐又乱了。潞王李从珂率兵直攻京师,赶跑了闵帝。

冯道率领百官出城迎接潞王。潞王很高兴,夺得帝位后,继续用他为相。

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以后,冯道更获重用,于宰相之外,还加以司徒、太尉之职,并先后被封为鲁国公、燕国公,真是无比显赫,宠遇无双。

后晋被契丹灭亡,契丹是外族,冯道依然事之如故,在京师朝见契丹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面责备他不能一心一意侍奉后晋。冯道大概也自知理亏,没说什么话为自己辩护。德光皇帝也不为难他,问了几个问题,见冯道的回答甚合己意,欢喜之余,就让冯道做了太傅。

这之后的八年间,冯道又相继为后汉、后周两朝三帝的大臣,官至太师兼中书令。

虽然在政治上摇摆不定、“见风使舵”,不过冯道为人还是比较不错的。他生活很俭朴,也乐于为善。他回乡居丧,赶上家乡闹灾荒,便当即倾尽家财,赈救乡民。有将领硬送给他美女,他也只让她们在另外的屋子居住,日后找个机会,又送还回去。

冯道对于自己能安然存于乱世。还混出个“九朝元老”是颇为自得的。他自号“长乐老”,还写下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首诗正反映了他处世为官的诀窍,是值得后世学习的经验之谈。

【点评】

冯道可以立身于“狼虎丛中”,当然是了不起的,他的功夫就在于“见风使舵”。“见风使舵”可能是个不太好听的词,却包含着一种厚黑的处世智慧,要把它运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欧阳修认为冯道“不知廉耻”。当然主要是指他在政治上的不坚定。王朝易主,他也便随之易主,这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是为人所不齿的。不过我们现代人却不必这么认为。那本来就是个乱世,替代来替代去,本来就是出了狼坑入虎穴,不分孰是孰非的,身处乱世,安身保命才是第一位的。命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廉耻”。况且,冯道并不是爱好名利、道德败坏之徒,他自己也说“方寸无诸恶”。

“见风使舵”在冯道手中是一种更高的灵活机动的处世之道,是后来那些骂他的人所难以领会的。你想,连那九个皇帝都不介意他的做法。我们又何必碍于偏见呢?

厚黑故事

犯而不较

我们与别人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过节、冲突。厚黑学主张,如果别人触犯了自己,有时候不必过于计较。

古时许多大人物都以此来感化异己,使之为己所用,并可博得宽厚能容的美名,正可谓一举多得。

北宋的郭进担任山西巡检时,有一回,他手下的一个军校对他不满,就跑到京城去控告他。宋太祖赵匡胤见有人到京城“上访”,以为郭进出了什么大事,便亲自审问那个军校。

那个军校根本没料到“中央”会这么重视,还劳皇上亲自审问,一问二问便露馅了。既然是诬告,太祖便下令将此人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任他处置。

当时,宋朝虽已建立,但统一战争尚未完成。北汉政权割据山西,时时进犯。

郭进便对那个军校说:“你能到京城告我的罪,足以证明你胆大包天!郭某一向欣赏有胆的勇士。所以我不杀你,免除你诬告我之罪过。但是,你必须将功补过。如今北汉余孽来犯我大宋,我命令你上前线!如果你能得胜,我一定向朝廷为你请功。如果你畏敌不前,那么我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那个军校听罢,知道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喜出望外,连连允诺不辱将令。他带兵直奔前线,奋勇当先,杀得后汉军队大败。待他得胜而还,郭进当即兑现诺言,向朝廷推荐提拔了这个军校。

西汉张释之,官居廷尉,执法如山,公正无私,很有名声。老百姓称赞他:“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当时有个叫王生的隐士,精通道学。一次他应召入宫,演讲黄老之道。讲了一半。忽然对着张释之说:“我的袜子松动脱落了,你替我把袜带结好。”这可是在朝堂上,一朝文武俱列于侧,公然叫堂堂廷尉为一个年迈的老头儿系袜子,实在太过分了。

但张释之闻言马上跪下替王生系好袜子,让他继续讲学。

后来有人责备王生不该那样侮辱张释之。王生说:“张廷尉公正爱民,我怎么敢去侮辱他呢?我故意让他替我结袜带,是想借此提高他的声誉罢了。”众人听罢,都很佩服王生,当然更敬重张释之了。

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蔺相如廉颇“将相和”,张良下邳圮拾鞋得兵书,唐太宗虚怀谏纳魏征等等都是“犯而不较”的千古名例。当然,所谓“不较”,也要因人因事而异,一味宽容自然是行不通的。那些罪大恶极、伤民祸国之人之事,不但要计较,还要予以严惩。

陈轸辟谣

厚黑学主张当别人攻击和诬陷自己,一时得逞时,不要惊慌失措。本着自保的精神,冷静地面对,该解释的解释,该反驳的反驳。

战国时期,张仪和陈轸都来到秦国,得到秦惠王的重用。两人一起为秦国出谋划策。秦国国力得到提升,对外战争也不断胜利。两人都深受秦王信任。

可是日子稍久之后,张仪对陈轸就慢慢不能容忍了。

原来他发现,陈轸的才学谋略远在自己之上,在秦王面前,陈轸的意见似乎更加受到重视。长此以往,秦王必然会越来越喜欢、信任陈轸,自己则会受到冷落。

这么一想,张仪心中很不是滋味,十分嫉恨陈轸。

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挑拨秦王和陈轸的关系。

那时,楚国比较强大,秦国为稳住这个大国,便与之交好,双方互有使臣来往。陈轸常作为秦国使者出使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