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全集)
2785100000005

第5章 做人篇(4)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训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设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兆汉国人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大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以死相报。原因在于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所以一旦人的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吗?

东汉时有个叫苏木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木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于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一点私人恩怨,则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店已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只因为一点小事,就把别人的过错牢牢记在心上,这是不能忍仇的行为,这样做只能让人看到其心胸的狭隘,不足以共事罢了。

西汉人李广,曾经担任汉朝将军。有一次,他因兵败关进狱中,罪当处死,后交纳赎金免死,成为老百姓,隐居蓝田县南山中,以狩猎为生。一天晚上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的守官喝醉了酒,喝斥李广停下来。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原来的李将军。”守官说:“现在的将军都不准晚上行路,何况以前的将军呢。”守官阻止李广,让他住在亭子里,到天明才放他走。过了不久,匈奴人打过辽西,杀了太守。后来李广又被任命为右北平郡的太守。李广把霸陵尉召到军营并杀了他,然后上书皇上谢罪,但是上并没有怪罪他。皇帝没有怪罪李广的原因,并不是他没有错误,只因为别人执行公务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他就记恨于心,实在是气量太小了。而一旦得势就报复他人,皇帝不罪于他,只不过是暂时要用他罢了。这样不能忍怨,枉为一个大将军。

天下还有一种更可恶的仇,那就是罗织罪名而置人于死地,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挖空心思诬陷无罪之人所结下的仇恨。

三国时,吴国有个中书郎叫吕壹,吴王孙权让他掌管各级政府文书,吕壹因此作威作福,玩弄文字以罗列罪名,低毁朝中大臣,排斥无辜的人。太常潘浚担心吕壹会搞乱国家,每次说这事就痛哭流涕。当时吕竟向孙权告丞相顾雍的状,孙权大怒,训斥顾雍。谢同对吕壹说:“顾雍如果被撤职,潘太常可能会取代他吧?”吕壹说:“差不多。”谢闳说:“潘太常曾对你恨得咬牙切齿,现在他取代顾雍,恐怕明天就会攻击你了。”吕壹很害怕,马上又转过来为顾雍解脱。后来潘浚大宴百官,想在宴会上杀了吕壹,为国除害。吕壹知道民称病不去。吕壹后来因为故意治罪左将军朱据,典军吏刘助替朱据告知皇上,孙权才醒悟,彻底查清吕壹的罪行。吕壹最终被杀。

诬陷无辜,自己没有获得益处,别人也受到了损害。所以人应该是以宽怀待人,否则总是害人,最终也会害己。

唐朝李林甫,是玄宗的丞相。他妒贤嫉能,排斥压抑那些胜过自己的人;他性格阴险,人称“口蜜腹剑”。若他当晚独自坐在偃月堂沉思,肯定第二天会有人被杀。他做丞相十几年,暗中残害许多忠良之臣,因此结下许多仇怨,所以总担心会遇刺客,出门有100多人的卫队保护,执金吾清道净街,前驱可达几百步之外。住所里加固房屋,设多重墙,就像防大敌一样。睡一晚上,要迁徙几个睡处,连家里人都不知他到底住在哪儿。

李林甫实在是不知忍受妒嫉,而由妒生恨,由恨害人,害人则结仇,以至于吓得日夜不宁,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确实,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以德报怨,不记前仇,宽怀待人。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忍受住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对自己的背信弃义,没有大志,没有高尚修养的人是做不到的。

西汉人韩安国,曾在梁惠王手下做大夫,后来犯罪入狱,狱中的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田甲说:“真是这样,我就用尿熄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一职空缺,汉朝派使者韩安国为梁孝王内史。田甲知道这个消息后很害怕,就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职,我就诛灭他一族。”田甲负荆请罪,韩安国笑着说:“你这种人还值得我去报复吗?”

唐代李吉甫,凭着祖上的功德,补了一个太常博土的缺,他很精通典章制度,所以李泌、窦参都很器重他,待他很优厚。当时陆贽怀疑他们是一党,就奏明皇帝,让李吉甫出任明州长史。后来陆贽遭贬到忠州,宰相想加害陆贽,起任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以图让他惩办陆贽。李吉甫到任之后,把以前的怨化置之脑后,反而与陆贽结为好友,当时人们因此都很看重李吉甫的气度。

仇恨越积越深,仇争不忍,则会以仇报仇,无休无止,这样对个人,对事业都没有益处。要忍仇不争,做到以德报怨,确实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能认识到仇争的害处,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尽量地化解矛盾,团结共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见到利益,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则会被他人利用,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国君如果太过贪婪,那么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官员,如果贪无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将要丧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食心不忍,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结果是利益也没有得到,祸害反而先来临了。

《郁离子》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追赶一只麋鹿,麋鹿为了生存狂奔不止,仓皇之际从悬崖上跳了下去,老虎赶到了也随着它跳了下去,结果都摔死了。麋鹿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面是悬崖,后边是老虎,向前是死,后退也是死,向前冲去虽然必定坠落,但万一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呢?也胜过坐以待毙,被老虎吃掉的好。而老虎进退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只是由于贪欲,随麋鹿一起摔死了。

冯梦龙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松江有一个监生,傅学有口才,本来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酷信炼丹术,被一个号称能炼丹的骗子骗去了一大笔很干。这个监生自然又气又恨,想到各地去漫游,能抓住那个炼丹的人。事有凑巧,忽然有一天,他在苏州的闾门碰上了那个炼丹的人。不等地开口,炼丹的骗子就盛情邀请他去饮酒,并且诚恳地向他道歉,说是上次很对不起监生,请他原谅。过了几天,那个炼丹的人又跟监生商量,说:“我们这种人,银子一到手,马上就都花了,当然也没有钱还给你。现在我有个办法,东山有一个大富户,和我已经说好了,等我的老师一来,就主持炼丹之事,可我老师一时半会儿又来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权且当一回我的老师,从那富户身上取来银子,作为我对您的抵偿,那就又快又容易,怎么样呢?”这个监生因为急着找回自己损失的银子,也顾不得许多,就答应了那个炼丹的人的要求。于是炼丹人就让监生剪掉头发,装成道土,自己装作学生,用对待教师的礼节对待监生。那个大户与扮成道土的监生交谈之后,深为信服,两人每天只管交谈,而把炼丹的事交给了监生的“徒弟”,觉得既然有师傅在,徒弟还能跑了?不想,那个炼丹的骗子看时机成熟,又携了大户的银子跑了,那个大户家人抓住“老师”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监生大哭,说明了情况才得以脱身。像监生这样的人因为想要尽快地把自己的利益收回来,不计是否会损害别人,投有忍一时之贪,反而落得被人取笑的地步。

吴兢在《贞观政要.贪鄙》中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说得很有道理。

贪欲者,众恶之本。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方寸乱,计算谋虑一乱,欲望就更加多,欲贪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导致把事做坏、做绝,大祸也就临头了。所以贪欲不忍,什么事物都会办不好,受贪欲的影响,总是奢望自己能够多占多得,不劳而获,稍不如人,便气很不已,只见眼前的利益,有损人格不说,长远的利益也同样会失掉。

邓攸是晋元帝时的吴郡太守,他自己带着干粮去上任,不要公家的钱,只喝吴郡的水。在吴郡时政治清明,老百姓都很高兴,认为他是过江之后最好的地方官。后来日病离职,吴郡的人去送他,他一点钱都不要。老百姓1000多人拉着他的船不让他走,他只好在晚上逃走。吴地的人唱道:“槌击打,大五鼓,鸡叫天要完,邓攸留不住,谢令推不走。”

蜀人安重霸,担任简州刺史。他贪图贿赂永不满足。简州有个姓邓的油客,家里很富有,还会下棋。安重霸希望得到他的财产,就叫他到衙门来下棋,但只让姓邓的站着。他每放一个棋子,就必须退到窗子下去等着,等安重霸想好了再上来,结果一整天也没下几十个子。姓邓的又饥又饿,几乎忍受不了。第二天姓邓的又被召去。有人私下告诉他:“刺史本来就不是为了下棋,你为什么不贿赂?”他送给刺史三锭金子,安重霸就不再叫他来了。

人有贪心,则心有私欲,这样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会以私废公。为官的贪婪,则百姓遭殃。如果是一个为商的人过于贪心,那么他恨不能一天就收获十倍、百倍的利钱,可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内心的贪欲不知道忍,则必然要想办法去满足,这样一来只能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法,或是缺斤少两,或是以次充好,或是以假当真,欺骗他人,以获暴利,这实际上是眼光短浅的一种表现。这样暂时可能会获得一些利益和收获,但时间一长,大家识破了你的贪心,也就不会再有人和你合作了。为商不贪,要让利于众、这才是会经商者的行为。

贪的对立面就是廉洁。廉洁是一个人像秀品质的一个方面,廉可以养德,也可以奉公,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定侵犯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忍贪就是要培养自己廉洁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反对奢靡,这样为官能为民作主,为土自有其高贵的品行。世界上的一切恶人恶事全都是起于贪。贪欲不能不忍。贪权则附贵,贪利则忘义,贪财弄不好就要去抢夺,去害命。贪不能不戒,戒贪才能清正廉洁,戒贪才能志存高远。

从大处着眼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老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节末,以偏盖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是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题,就置人才于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