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278600000021

第21章 历史需要细看 (3)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3)

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

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兵役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每位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超期服现役满5年的义务兵,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改为志愿兵,继续服现役。

二 骄傲面孔下的唐患

唐相:从领袖制到委员制

政府与皇室的职责划分,从汉以来就形成了,皇位世袭也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刘家换了李家。但就政府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相权”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政府格局的变化。钱穆说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在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汉代的宰相前面已经说过,由他一人来掌握皇宫内外的行政大权,遇有大的政事,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也开个大会。而唐代则把汉代的相权分给了几个部门,由多人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商定。汉代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副宰相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的职权加起来,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监察权另外。

从字面上讲,中书有“中”字,依官名是在内廷管理文件的意思,主管叫做中书令;门下省主管叫做侍中,在宫中侍奉皇帝;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主管叫做尚书令。这三个官,原先本都是在内廷的,到唐代,由内廷官一变而为外朝的执政官,和以前的性质完全不同了。唐官阶分为九品,一、二品官都是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元老,三品以下才是实际管事儿的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这三省的主管都是三品。

唐朝的一切政令,都有一个流水程序。首先是中书省发出政府的所有最高命令。所谓最高命令,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诏书,实际上这并不是皇帝写的,而由中书省拟定。在中书省,中书令为正长官外,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中书侍郎之下,还有七八名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官位不高,但中书发布的命令,多由他们拟撰。他们通常独立撰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批阅,书上“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传达门下省。门下省的主管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诏书后,首先要进行复核。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还有几个“给事中”。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参与讨论诏书。如果门下省不同意诏书上的意见,可以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按照今天的话来说,门下省所掌的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都需要门下省副署,才能生效。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最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无权过问诏书的内容。

如果门下省将中书省拟的诏书涂归封还,那么皇帝画的“敕”就等于白画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唐朝便规定,遇到要下诏敕的稿子,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联席会议,会议的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政事堂常在门下省,后来又改在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会议时,中书门下两个部门的正副级干部都要出席,尚书省长官不出席。也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才称得上真宰相。

除三省的长官外,也有其他官员官位虽低而早负时望,有参知机务或同三品平章事等职衔的,也可以参与政事堂会议。这样的一个政事堂是国家的最高机构。但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没有“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故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十几人,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由他综合记录,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由他综合记录,最后决定文字。这是唐代宰相一职,钱穆说是“在采用委员制中的首席来代替领袖制的一种运用与安排。

历史注脚;

真假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等他即位之后,朝臣没有人敢再当尚书令,因此尚书省尚书令常虚置,仅有尚书左仆射(音叶)及右仆射。尚书左右仆射如果有兼职,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机务”等,就要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的身份。一般尚书仆射都身兼数职,所以三省全是真宰相。开元以后,尚书仆射不再出席政事堂了,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也不是真宰相。

凤阁鸾台

“不经凤阁鸾台何为敕”,是刘祎之批评武则天的话,刘祎之因此遭了杀身之祸。武则天以下的唐中宗,也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到底心怯,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按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也不敢用朱笔书“敕”,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当时唐中宗私下封的官,被当时的人称为“斜封官”,为一般人所看不起。

“六部”,政治史上的一大进步

我们都知道唐代采用“三省六部制”,说完了“三省”,我们要接着看“六部”。

国家的一切最高政令,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行政机构,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项六部制度,从唐代传到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期间只有六部的次序略有改动,再无更大的变化。

唐开始设六部时,顺序是吏、礼、兵、民(户部)、刑、工,唐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兵、刑、工,宋初的次序是吏、兵、刑、民(户)、工、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其次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这个次序遂为以后所沿袭。

钱穆拿六部制度同汉代的九卿相比,认为六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唐代中央政府组织中最庞大的机构要数尚书省,总办公厅称作“都堂”,两旁为左右两厢,吏、户、礼三部在左,兵、刑、工三部在右。由左右仆射分领。每个部又分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每部的第一司为本司,如吏部第一司为吏部司;其余各司另有名称。尚书省六部的主管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下午各归各的本部办公。如有兼职“参知机务”或“同平章事”的,可以去政事堂出席最高政事会议。

吏部主管文职官员,官员的品级和选择、政绩的考核迁贬、以及封授策赏的典礼,都由吏部负责。唐朝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宰相任命,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的官员就全由吏部来调度。吏部的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如果要复名复姓,就需要稽勋司来办理。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禄及一切财政事宜,属于肥差。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管理考核本省的钱粮外,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清还设有专管八旗事务的户部机构。管理铸钱的钱法堂和宝泉局、管理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这些都属于户部。

礼部负责典礼事务和教育方面。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藩属和外国之往来都是礼部的事情。明清的礼部下属四司相同,科举考试属于其中的仪制清吏司来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负责铸造皇帝宝印和内外官员印信。接待藩属和外宾、翻译等事由礼部下的会同四译馆负责。

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其中,武官的品级考核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与文官不在一个系统。文官由吏部管,武官由兵部管。清代全国的邮政事业也属于兵部。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审核刑名,与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的刑名案件,凡是死刑都要经过刑部。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也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清代更加具体:督捕旗人逃亡有督捕司,考核秋审、朝审各案有秋审处,遇到赦减有减等处,管理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的有提牢厅,审理中的案件所涉及的赃款、本部现银和堂印的是赃罚库,修订法律有律例馆。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但凡全国的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都是工部分内的事情。

宋承唐制,设三省六部。但北宋前期,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转移到了其他机构,三省六部的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力图恢复唐初的三省六部规模。变法失败后,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南宋时干脆三省合一,六部的二十四司也被省并。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明洪武十三年,中书省的权力归于六部,从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这是六部之外增设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设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设学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渐变化。

钱穆大力肯定六部制度,主要就是因为其中体现了古代人的政治才干。如此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在西方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唐朝就已经开始了,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历史注脚:

六部与九卿

六部相对于九卿进步,比如说汉代九卿中的“光禄勋”,从官名本义上来说,等于是皇帝的门房,有宫廷私职的味道。唐代正名为吏部,掌管人事;汉代管理军事的“卫尉”,也还是宫廷的守卫之意,唐代称为兵部;“太常卿”本指皇家的祭祀,唐代改为礼部。

我国现在的六部委

刑事诉讼法中涉及到的六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而常见的六部委是对具体工作具体事务而言的,而不是单单的固定概念。如“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启动阳光工程”,这里的六部委指的是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又如“六部委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图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这里六部委则指国家测绘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海关总署、外交部。“六部委联手整治涉毒娱乐场所”六部委指中宣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所以这个概念和三省六部是不一样的。

藩镇:大国的肿瘤

唐代的政治,逐渐内重而外轻,虽然中央大臣比汉朝要更像样些,但地方长官没有汉朝做得好。

唐最低一级与汉代一样为“县”,玄宗时,全国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比汉代多两百多。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为上县,六千户以下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汉县仅分两级,万户以上为大县,其主管称令;万户以下为二级县,其主管称长。唐代的县比汉县小。县以上为“州”,与汉“郡”基本上同级,刺史是地方高级行政首长。唐代的州也分上、中、下三级,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汉郡户口在百万以上的不少,可见唐代地方长官的职权比重,比汉代差逊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