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2787100000003

第3章 北大,是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2)

科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人,其实智商和普通人差不多,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目标,在朝着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努力耕耘。因为他们明白,"成功"就像一朵鲜艳夺目、香气扑鼻的花朵,任谁都想要摘取,不过通向这朵花的路程是十分遥远的,免不了攀山涉水,少不了荆棘满途。在同样的起点上,采花者一起出发,但是不少人走到半路就被采花的艰辛吓怕了,半途而废。只有不怕受伤、不惧艰苦、朝着成功花朵坚毅进发的人才能采摘得到。

因此,我们要明白,其实我们和成功者都在同样的起点上,关键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你要坚毅,你要求进,想拉近和成功的距离,你就要每天向前走一步,每天勤劳一点,每天进步一点,这样才能慢慢走向成功。

毛泽东同志,1918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当时,他本可以安逸地度过平稳的一生,但是他锐意继续求学,于是和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组织了一批青年,准备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此时,赴法勤工俭学的联系机构设在北京大学,当他第一次踏进北京大学,就被这所大学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他感受到了自己和北大学子的差距,明白了北大是一个育人的摇篮,于是决定不去法国,就留在北大求学问。

但是,第一大难题很快就迎面而来了。留在北大半工读的想法很好,到不同的讲堂上蹭课的想法也不赖,可是生计怎么解决呢?幸好,毛泽东遇上了赏识他的***,***安排他到图书馆当助理员。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基地,可谓名人辈出。年少的毛泽东在这里遇到了众多著名学者和学术名人,他渴望和他们交流。不过在当时,毛泽东腹中墨水还不够,区区一个图书馆助理员根本插不上话,人们也不搭理他。

不过,毛泽东没有气馁,反而勤加用功。为了和偶像看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为了成为和别人一样的"北大学子",他无惧生活的艰苦,用北大图书馆助理员8个大洋的工钱,和7个人一起合住在小土屋中。只要能畅游在北大的书海中,哪怕挤得透不过气,还是觉得很幸福。

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毛泽东在图书馆上班的时候会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看各种哲学思想著作,了解中外政治思想,拿着一本小笔记本,将看到的、觉得特别好的知识点抄录下来。一下班,他就咬着一口馒头,赶着去参加各种哲学会和新闻学会的旁听,全身心地"蹭课"。

在北大的岁月中,毛泽东每天天没亮就出门上班,到了晚上把最后一门北大讲堂听完才回家。课堂知识的摄取,加上对自己抄录的知识的消化,毛泽东就这样,每天勤劳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最终成为了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导者,以及思想巨子、大文豪。

从毛泽东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只是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庸,每一步都有追求,每一步都是向前的。

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原地,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必须要勤奋上进,每天和昨天的自己竞赛,让今天的自己永远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北大行动指南:

1.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具体计划

其实,北大学子和我们一样,也会有偷懒的小心思,毕竟做到持久勤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除了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北大学子还讲求小小的勤奋技巧,那就是定期给自己一个具体的实践计划,以此敦促自己去不懈努力。例如,每天要背多少个外语单词,每天要读通多少章学术著作……有了具体的计划,他们就如斯日复一日地奋斗。

因为,北大学子明白,成功和目标总是遥远而漫长的,不可能靠一两天的奋斗就能达成。在这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缺乏耐性和韧劲的青年很可能掉头他顾,因此,为了增强自己持久作战的毅力,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目标,每一天都朝着这个目标全力冲刺。这样,每天所完成的小目标堆积起来,就能使你更加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

2.把惰性花在必要的地方,也是一种进步

北大是"学霸"频出的地方,很多人会以为北大学子除了读书、学习专业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了。其实不然,北大学子比任何人都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或许在北大的四年远没有二三流大学的四年过得轻松,但是北大学子并非没有娱乐,并非不会偷懒,只是他们把惰性花在了必要的地方而已。

就像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杰斐逊除了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还是著名的探险家一样。北大学子除了学习,还会在学习累了之后,把时间花在确立广泛爱好这个层面上。他们会进行音乐、舞蹈、运动以及不同领域的娱乐。这固然没有KTV里撕心裂肺的高唱叫人情绪高涨,可是,这样的娱乐,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能让他们成为一个专攻特长、兴趣广发的多面手。

北大思考题:

一天,一位女学生走在燕园,手持一把雨伞,而当时阳光十分明媚。经过的一位教授意外地问了她一句:"你每天都带着雨伞吗?"

女同学肯定地点点头,教授笑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下雨天才需要撑雨伞,但是这位同学不同,她每天带着雨伞出门,是因为她懂得未雨绸缪。天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呢?与其让自己在雨水中彷徨,倒不如时刻准备着雨伞来得实际一点。人生路上,总有各种突发的变故让你手足无措,除非你时刻有一颗"Iamready"的心。

握住心中的"火团",谨记自己的执着

北大箴言: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一个电视台节目曾经以调查形式采访了1000名应届毕业生,采访中发现,超过八成的年轻人会讲述"将来想要做什么"以及"计划做什么",但是只有低于一成半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正在干什么"。于是,记者巧妙地先访问被访者"目前从事的工作",再以分部计划为切入,引领年轻人讲出自己的梦想。

记者发现,很多年轻人正在埋头所做的事情,可能和他计划想要成就的目标完全不相干。而且,很多受访年轻人在讲述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时,都表现出了埋怨和不满情绪,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工作中所遭遇的问题上,有的则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观察和批评他们的同事上。

这次采访调查发现,每一个年轻人身上都背负着目标与梦想,而各种事先无法预计的因素正在不断地影响年轻人的信念,蚕食他们的心智。通俗点讲,那就是年轻人在社会的混沌中,慢慢被磨蚀了。但是,从这个负面影响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那就是年轻人的不满和埋怨,这些不满和埋怨预示着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因为每一个年轻人实际工作技能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套截然不同的才能,当他们的工作技能无法得到满足、无法得到认同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毫不犹豫地使出潜藏在背后的武器,成就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而指挥这一切的则是年轻人的执着与信念。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绍兴一个世代经商的小康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从6岁起就入读私塾,十年寒窗苦读一心考取功名。科举考试的攻坚战自然是枯燥的,但是好学的蔡元培用了巧妙的法子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不将读书看成是科举的必需品,反而将饱读诗书看成是自己成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在其他同龄人咬紧牙关,觉得金榜题名真的很艰苦的时候,蔡元培凭借着自己心中的执着,一心求学,别无他想而开拓出自己的新天地。人们专攻八股文,死记硬背地学知识,他则喜欢独自钻研和思考,遇到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长期挑灯夜读。最终,他成功中举,踏上仕途,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升官之路。

不过,这是不是蔡元培想要的呢?他不想,他心里的执着始终告诉他:他不是要官职,他只是想要求学问,并且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求学问。于是他开办了一所新式学堂--绍郡中西学堂,引进西学东渐的思想,增设新科目,在自己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将这些新思维灌输给莘莘学子。这让他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先锋。

到1918年,已经薄有名气的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他继续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思维,他在北大推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整顿教师队伍,调整学科设置,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加入体育、音乐等德育学科,创办《新潮》《国民》等教育杂志,并且大力整顿当年北大学子"上北大、当大官"等腐朽思维,倡导"学生以求学为根本,教师以育人为己任"的思想,对学生考查,以学问成绩为依据,对教师挑选,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虽然过程中,蔡元培遇到诸多阻力,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对"学问"的信念,最终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划时代的教育大师。

蔡元培的执着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握住心中的火团,让这把火烧得旺盛,让信念不灭,让执着不变,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当很多年轻人二十出头,从学校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谈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或者谈论自己设想中的将来。"想做"和"准备做"都是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可是待三五年过去了,你再回头问问这些年轻人,"想做"和"准备做"的事情都进行了多少,答案可能寥寥无几。

其实,年轻人是最具魄力的,也不乏梦想,唯一不同的就是对梦想的执着,以及执着驱动下的执行力,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握紧心中的火团,谨记自己的执着,并为此不懈努力。

北大行动指南:

1.找到让自己内心触动的执着

蔡元培成长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他的执着源自对学问的热爱,对思想进步的追求,就像众多北大学子一样,在一个和平的大背景下。但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弱肉强食的规则还是不变的。因此,北大学子明白,如果没有对进步的追求,很多人或许只能唯唯诺诺地度过一生,拥抱执着是越早越好、越牢越好的事情。

因此,无论在困难挫折面前,还是失败跌倒之时,北大学子懂得利用自己内心的执着,鞭策自己再接再厉,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他们会在下一次尝试中付出更大的努力,只为心中的火团越烧越旺!

2.拥抱执着,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实践它

诚然,在执着的驱使下,付诸实践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倘若要梦想成真,让执着变成现实,过程中的艰辛或者不为外人道。北大学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总是"执着"与"坚毅"同行。在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有一颗不屈的心,大步向前。

艰难和困境并没有击垮北大学子,他们被激发出来的意志力喷薄而出,而为追求成功所产生的热情也如火山一样迸发着。或者,所有卓越的人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百折不挠,哪怕脚下满是荆棘,眼前尽是迷雾。这不是一件坏事情,反而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正好能训练自己的意志力。

只有练就出石头一般顽强的意志力,才能用这种意志力引导自己朝目标前进,永不放弃自己的执着,将困难迎刃而解,走向梦想的旅途。

北大思考题:

一天夜里,一位教授敲了男生宿舍的门。同学们睡眼惺忪地起来,老教授面无表情,问了一句:"你觉得我来找你们,是有坏事情发生,还是有好消息宣布?"

宿舍里头的男同学面面相觑,大家开始担忧,觉得教授深夜敲门,一定是有不好的事情了,于是大家都猜疑着说:"大概是有什么麻烦吧?"

其实,这是教授的测试题--半夜敲门其实并不直接等于有坏事发生,如果过于片面地将"突如其来"等同于"噩耗降临",这无疑是悲观的。北大希望学生们多往好处想,也许是教授想请大家吃夜宵呢!

因此,面对不期而遇的变故,我们始终应该乐观对待,坚持自己的执着,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靠近成功。

"刻苦、再刻苦",不指望天上掉馅饼

北大箴言:

古语有云:"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季羡林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考入北大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就读于北大的莘莘学子们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知道,大部分最终成功的人,都是懂得坚持的人,考入北大不过是起点,不过是刻苦换来的成就,今后,所需要付出的刻苦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