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2787200000003

第3章 你不需要成为最出色的人,但要做最好的自己(2)

老头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头没有主见,一味听信他人之言。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指不定过一会儿又有人笑他们傻,放着驴不用,人却背着粮食,再过一会儿还会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总之,人没有主见,永远也不得安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便会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他们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家长的态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脾气性格。有的人活跃,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爱交际,有的人喜欢独处。不论什么样的人生,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碍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就让别人去议论好了。正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喊出自己的声音,走自己的路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人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罗丹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当别人瞧不起自己时,不是以怯懦示人,而是勇敢地面对,并且挑战自己。

有人问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为什么你讲话那么有吸引力?”萧伯纳答道:“试出来的,就像学滑冰一样,开始时,笨头笨脑,像个大傻瓜,后来试的次数多了,就熟练了。”萧伯纳年轻时,胆子很小,不敢大声讲话,更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每当要敲别人的门时,至少要在门外徘徊2分钟,才硬着头皮去冒那个险。他说:“很少有人像我那样深受害羞和胆怯之苦。”后来,他下决心要变弱为强,从试一试开始,于是参加了辩论协会,出席伦敦各种公开讨论会,逮住机会就发言,终于跨越了自己的无形障碍,成为2世纪最有自信和最杰出的讲演者之一。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爬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力量的单薄,而是威慑于自己的无形障碍,被铁索周围的外在现象吓破了胆。如果我们敢于做自己害怕做的事,那么这种害怕就必然消失。

我国著名科学家陈章良先生出生在农村,父亲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母亲是地道的家庭妇女。由于穷,陈章良有点胆小怕事,但他还是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摆脱贫困。

1978年,陈章良背着行李,坐着拖拉机到县城参加考试。全乡众多考生中,陈章良是唯一的中榜者。

刚进校门,别人都会英语,可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由于穷,家里不可能给他一分钱,他就靠学校每月发的19元助学金和假期打工赚钱度日,学校饭菜不够吃,他就靠地瓜充饥。

又穷又土的陈章良毕业后第二年,通过艰苦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华盛顿大学。

1987年,陈章良回国,年仅26岁就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教授。34岁那年,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校长。

陈章良成了2世纪8年代美国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第一个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也是唯一的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人。

他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两个中国最大的生物实验室,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他自己的。如今,他已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校之长。

一个人遇上害怕的事,只要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就会觉得并没有什么,也没有你原先想象的那么可怕。每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回避你害怕做的事时,你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真的去试一试这些怕做的事,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最坏的结果,决不会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真我可贵,不要随波逐流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真我是可贵的,我们应当永远维护自己的判断力,盲从等于没作选择。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被孤立,因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还是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欢与同年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们证明自身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要进行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更不反对——他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要自立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流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这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思考习惯,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独立思考。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益,而良好的判断力主要来自人的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立志自主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他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你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是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容易的事。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爱德加?莫尔曾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成长路上不要为一点点小成功而自满,应该把做事的标准定得更高一些,你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而一些现代的写作者,还在那里惊讶巴尔扎克的声誉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生必会感到无穷的满足。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最佳境界,丝毫不会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青少年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似乎从来不会把学习或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大部分人好像不知道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踏实履行日常学习、工作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只有做好手头的事,才能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毛病可以使一个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

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司机着装得体,车内的布置也十分典雅。

车子一发动,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车上还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不一会儿,司机对他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

在他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如果您想聊天,我可以陪您聊各种奇闻异事。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地开车,不打扰您了。”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不禁问这位司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服务的?”这位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

司机继续说他那段觉醒的过程。那段时间,他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有关人生态度的话题,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如果今天你觉得是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你所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就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您服务。”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定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找到了自尊。他真的从平庸走向了卓越。

这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全心全意,追求完美,正是敬业精神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的工作。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生活的原则。

其实,才能、环境、幸运、遗传及个性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打算凭借自己所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以及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

成长路上我们不只追求成功,更追求卓越,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们要有突破传统、尝试新事物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还要有胆有识并能承受压力。而实际上,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淘汰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凡是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即使面临的困难再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凡是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们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继续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凡是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我们不仅应该想到,而且一定要敢为人先,迅速行动。

努力开发自己内心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