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汉学。亲政后,大力推行改革,特别是将都城由大同迁到洛阳,加强了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特别是迁都这一举措,遭到了老旧大臣,甚至是太子的强烈反对。但孝文帝决心已定,决意要迁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带着朝中大部分老官员,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南下伐齐,实为迁都洛阳做准备。不料路遇绵绵秋雨,道路泥泞打滑,行军困难,士兵们衣湿被潮,不思饮食,疾病四起,军心涣散。特别是随行的老官员,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吃不了这样的苦,不想再南下。但孝文帝仍旧披甲上马,冒着秋风冷雨准备继续率军南下。官员们挡住孝文帝的去路,苦苦哀求。孝文帝一看时机成熟,大声说道:“不再南下可以,但我们必须迁都,只有迁都洛阳,才不用远途出征,而且南伐时的粮草供应才会更充足。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同意的站在左边。”那些老官员听说只要同意迁都就可以停止南下,就都纷纷站到了右边。孝文帝一看,心里暗暗高兴。他骑在马上,高昂着头,严肃地说:“要治理天下,应该以四海为家,走南闯北是常事,迁都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在政治、律令、习俗等方面推行汉化改革,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南北民族大融合。
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注释】
肃肃:肃敬的样子。廊庙:朝堂。修敬:讲求恭敬。
【译文】
庄重严肃,如同进入朝堂之上,不刻意讲求恭敬,而让人肃然起敬。
【道理】
自己庄严稳重,就能令人肃然起敬。
李百药劝学
李百药,唐朝史学家、诗人。他为人耿直,才识广博,于贞观四年(630)当上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太子幼时聪颖,勤奋好学,对老师尊重有加。李百药尽心教授太子做人、做事。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患了腿疾,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这不仅影响了学业,而且在太子心里落下了阴影。眼看弟弟李泰英俊潇洒,深得父皇喜爱,太子常常呆坐在学馆里,望着窗外,半天不说一句话。李百药耐心地开导太子,用古人来激励他,但自卑的太子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流连于声色犬马之娱,荒废了学业。对此,李百药焦急万分,他想劝诫太子,但连太子的影儿也见不着。于是,他就在太子的寝宫外整夜整夜地守候。有一天,好不容易见着太子了,但话还没说上,太子就要匆匆出行。李百药跨前一步,厉声喝道:“身为太子,不思进取,耽于享乐,成何体统!”李百药声如洪钟,惊得太子手下的人都不敢再前行。玩兴正浓的太子哪听得这些话,当天晚上竟派人去刺杀老师,所幸刺杀未遂。
李百药并未放弃对太子的教诲。他花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写成《赞道赋》,以历来储君成败的事例告诫太子,给了太子一剂清醒剂。太子幡然悔悟,一度改掉不良习气,跟着老师继续认真学习。
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注释】
清真:纯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