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新礼如是说
2788900000002

第2章 从不可能开始——朱新礼论创业精神(1)

风险肯定有,但怕风险,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太把困难当一回事。你睡一觉起来,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天没有塌下来,还有很多的办法。

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就有可能变为可能。

创业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市场的问题、销售的问题等,每一个都是挑战。不怕困难多,就怕你没有勇气,没有办法去解决。必须要坚持,如果遇到困难就停下来的话,汇源的事业早就停下来了。

从官场到市场

一位著名企业领袖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事业要做大,必须有“三量”:胆量、力量、度量。要有大成功,就必须拥有超凡的胆量,甚至“胆大包天”。朱新礼对此颇为认同。

什么是胆量?

在朱新礼的人生字典里,胆量就是“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就有可能变为可能。

不惑之年,从一家濒临倒闭的水果罐头厂重新起步,经过16年的努力,朱新礼和他的团队已经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巨头——汇源集团。

这既是个人创富传奇,作为这个传奇的缔造者,朱新礼完成了他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县外经委副主任到中国果汁领军人物的华丽转身,从官场到市场,两个舞台,同样精彩;

这也是一个企业成长的传奇,从一个负债1100万、停产三年、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到汇源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创造了堪称神话的业绩;

同时,这也是中国果汁业的传奇,从汇源的第一杯果汁问世后短短十余年时间,果汁饮料继碳酸饮料、纯净水、茶饮料之后,逐步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四分天下有其一,每年的产量也已经超过了500万吨。

这个传奇曾经轰动一时,并且在我们身边继续上演,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奇迹,那么不可思议。

其实,没有任何不可思议。当我们总结汇源的发展之道时,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里的多种“不可能”。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朱新礼的创业之路吧。

1992年之前,朱新礼的舞台只有一个村那么大。在他出生的那个沂蒙山区四县交界处的普通农村,全村800户人家、3000口人,人均土地只有半亩,几十年靠着政府救济。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农村,三十出头的朱新礼被村民们推选为致富带头人。他没有像别的村干部那样带领着大伙种玉米、种小麦,而是带领乡亲们把全部的土地种上了葡萄。几辈人都是种庄稼的村民们不理解他的做法,担心、害怕、埋怨。

顶着巨大压力,朱新礼借钱买回了葡萄苗,请了技术员,还曾经一个月内,八次亲自驾驶大客车带着乡亲们去平度大泽山参观学习种植葡萄的经验和技术。一亩地玉米收入一二百元,一亩地的葡萄却能赚回5000元,朱新礼看准的就是这一点。就这样,一个承包三四亩地的农民轻易成为了万元户——这可是当地第一个万元户,让其他村子羡慕不已。

初战告捷的朱村长还在村里先后办起了27个村办企业,将大部分剩余劳力转移过去。6年后,这个沂蒙山区贫穷的村庄,出现了400多个万元户。朱新礼也荣获了省级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等各项殊荣。

而朱村长也因为提倡种葡萄得到了全国劳模荣誉。这一在今天看来无可厚非的荣誉在当时的环境却给朱新礼带来了麻烦。有人一口气把他告到了山东省政府,理由是:农民以粮为天,朱新礼不务正业,让农民把地都种成葡萄了!

种葡萄带来的荣誉又是因为种葡萄被弄去了,朱新礼为此还付出了更大代价,他的名字被从人大代表的名单中划掉。

朱新礼对此却不以为然,“那是虚的,农民的收入才是实的。”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朱新礼15年后回家乡时看到了一份县里的红头文件,号召要大力发展葡萄。1998年的葡萄价格是1斤4毛多,比起1983年来已经不是“值钱”的水果。

“晚了!”朱新礼感叹。

1988年朱新礼去上了大学,回来后当上了县外经委副主任。在很多人眼里,从村干部到外经委副主任已是“鲤鱼跃龙门”。

当时外经贸委副主任朱新礼的办公室,比现在朱新礼的办公室小一半,1间屋子里坐6个人,其中1个主任4个副主任。每天办公室中5个主任看看报纸,惟一的下属扫扫地、打打水。朱主任好长时间也没习惯坐办公室的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总觉着哪儿不得劲”。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

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方“转了一圈”。

“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发展是硬道理”等话语让国人振聋发聩,让处于困惑中的国家重新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一个开放而令人激动的年代开始了。南巡讲话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机遇和责任激励了许多人,走进商品经济的大潮。

这股春风也吹进了地处山东沂蒙山区深处的偏僻县城沂源,让一颗不安分的心更加地躁动。

这个春天,朱新礼正好40岁,不惑之年,他觉得自己真地“不惑”了。

这是朱新礼对自己当年创业时的片断记忆,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一位自己主动放弃“金饭碗”下海的心路历程:

很久我就有一种感觉,有劲使不上。我觉得中国不应该这样,应该更富强起来。南巡讲话给了我力量,我想如果我再不做,可能就失去了这最宝贵的时间。这样沉默下去,对不起国家的培养,对不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沂源县外经委一间办公室有五个主任,有很多人干的工作没有多大价值,我认为我还有很多智慧没有体现出来。

我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说,我不给你干了,你从全县找一个最差的企业,我去,哪一个企业都行。

县委书记让我找分管工业的丁副书记。

丁书记说:新礼啊,算了吧,不要去受那个罪了,好不容易从乡镇企业中出来,就在这里干。

我说不行,你从全县企业中找一个。

他说,你想找哪一个?

我说,我一点目标都没有,你说哪一个我就去哪一个。

他说,有一个罐头厂,是1984年建的,你去那怎么样?

我说,可以。

上午谈了,下午我就去了罐头厂。

冲动。绝对是冲动!

都说冲动是魔鬼,那么接下来朱新礼要面对怎样“冲动的惩罚”呢?

甜蜜的“惩罚”

不管是“官场”还是“市场”,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哪里最适合你发展。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应该有选择的。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过程。

时至今日,每当有人问起,当初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朱新礼从“官场”走向“市场”,朱新礼的回答充满历经波澜后的淡定从容。

让我们重新将目光回到16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看看即将上任的朱厂长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局面:

沂源县国营水果罐头加工厂,是做那种玻璃瓶的水果罐头,110个工人,已经3年没发工资,只剩20多个人守着一个小冷库吃租赁费,其余的到水泥厂等其他厂子做装卸工,还有一部分人在家里。罐头厂负债1100万。

80年代,国家号召“要想富,栽果树”,栽了大量的果树,新鲜水果都有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吃这个水果罐头。水果罐头的玻璃瓶开起来也特别麻烦,没了市场。再加上体制等种种原因,罐头厂没有发展起来,而且负债率越来越高。

“要想富,栽果树”一度成为沂蒙山区的开发之路,但由于交通、信息、加工业的滞后,果农丰产不丰收,有果卖不出。

对于沂蒙山区来说,从表面上看,多栽果树冲击了罐头厂的生意,而盲目跟风大量产出的水果无法出售——在当前当地人看来,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题解的两难悖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苹果烂掉,有的干脆砍掉山坡上的果树再去种粮。

在上任之前,朱新礼到深圳、北京、烟台做了一些调查,这个罐头厂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怎样才能让它起死回生?

一圈走下来,朱新礼心里初步有了一些“谱”:在国外,果汁是大多数家庭餐桌上的必需品,每天早晨一杯果汁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消费习惯,而且果汁可以一举解决果树和罐头厂的两难问题。

干果汁,我看行。

这种念头,让朱新礼一步踏入果汁这项“甜蜜”事业,而且一干就是16年。

生产中国第一杯果汁的汇源集团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果汁的第一品牌。纯果汁42.6%的市场份额,中高浓度果汁占据39.6%的市场份额,汇源果汁龙头地位当之无愧。高市场的占有率不是汇源惟一的品牌追求,“让100%的中国人都能喝上100%的纯果汁,让营养、健康与我们的同胞永远相伴!让果汁‘中国造’走向世界!”这成了朱新礼,事实上也是全体汇源人的梦想。

想法归想法。

即便是再好的想法,如果不想办法变成现实,终究是空想而已——而现实中最不缺的就是夸夸其谈的空想家。

如果你16年前到过沂源县城,而且有幸经过国营水果罐头加工厂,那么真地要恭喜你,你肯定是汇源梦想的最早见证者之一了。

在接手罐头厂后,朱新礼特意请人在正对厂大门的墙上写了四个大字:

“走向世界”。

不光是周围的人们,就是那时的朱新礼,对于罐头厂能不能起死回生、走出困境,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更别说是走向世界了。

“我当时接手的是一个负债千万元、停产三年、已经倒闭的县办罐头厂。工人吃饭的钱都没有,去银行贷款更是困难,因为人家看不起你,不信任你。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一家沂蒙山区负债千万、濒临倒闭的小厂要走向世界,岂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忆往夕,峥嵘岁月稠。

创业的艰辛与困顿让朱新礼至今唏嘘。

“创业的初期到处是困难,项目的选择、人才的选择、资金的筹措等等,所以创业每天都会遇到困难,但是你要看创业者有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困难,困难多还是办法多,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朱新礼和他的汇源果汁集团,16年的光阴一路走来。

“没有什么不可能”

创业和做生意不一样,做生意是一买一卖,做完一笔你可以停下来,创业是停不下来的,创业是没有退路的,必须要坚持走下去。所有的人都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即使你失败了也得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一切贵在坚持,有时候你再坚持一下,就可能成功了。

原外经贸委朱副主任、现在的朱厂长终于发挥了他的“专业”。几年的外经贸委的工作,朱新礼比较了解国际贸易中的补偿贸易,常用做法就是先从国外引进设备,利用销售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抵偿设备投入。他以五年远期信用证付款和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了近千万美元的德国设备。对于要钱没钱的朱新礼来讲,这步棋走的很妙,他一口气签下了800多万美元的单子。

当二十几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调试时,朱新礼形容“员工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影子”。

职工大会上,朱新礼这样解释给他们听:我们的目的就是用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设备,再去赚外国人的钱。

于是,中国当时惟一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开始在这个小县城的工厂不停地运转起来,整个沂源县城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