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2789000000009

第9章 陶华碧:苦干 蛮干 巧干

陶华碧,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她是个不幸的女人,一生经历过很多磨难。小时候家里穷,陶华碧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因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事实上,她一辈子没有什么奢望,只想长大之后找个人结婚生子,平凡地过日子。但上天却不给她享受幸福的机会,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与两个孩子孤苦无依。今后的路还很长,她必须要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为了生存,她只能靠自己,通过打工与摆地摊赚些钱来维持生计。

在1989年时,陶华碧用几年辛苦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开了家“实惠餐厅”,做起了卖凉粉与冷面的生意。虽说是餐厅,但却非常简陋,只不过是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砖头搭建的小窝棚罢了。事实上,陶华碧也没有什么做生意的经验,只是靠自己的真诚与朴实来经营这家餐厅。为了满足顾客的口味,陶华碧亲自制作了一种麻辣酱,作为拌凉粉的作料,调出来的凉粉比其他店的口味要好很多,因此小店的生意很红火。

起初,陶华碧并没怎么在意,不知道是自己制作的麻辣酱吸引了顾客。直到有一天,她因为身体不舒服,没准备麻辣酱,顾客听说以后,居然都说不吃了,转身就走。此时她才明白,原来顾客喜欢来这里吃凉粉,全是冲着她做的麻辣酱来的,自己做的麻辣酱竟变成了吸引顾客的“宝贝”,她顿时喜出望外,因为麻辣酱是自己独家制作的,其他店里没有,因此她想:只要有麻辣酱,就一定会有顾客!

后来,为了改善麻辣酱的味道,陶华碧一直潜心研究,反复试制,终于让麻辣酱的风味更独特了。来吃凉粉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客人吃完凉粉之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有的人甚至不吃凉粉却特地来买她的麻辣酱。私底下,陶华碧开始琢磨,既然麻辣酱如此受欢迎,何不卖麻辣酱呢?

于是,在1996年7月,陶华碧借了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取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当了老板的陶华碧开始为工厂管理的问题发愁了。她没上过学,也不懂什么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靠着自己朴实的观念与行动来对待手下的40名员工。陶华碧的心里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只要自己什么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带头干,工人们自然也会跟着干。

谁料,大批的麻辣酱生产出来以后,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仅靠当地屈指可数的几家凉粉店,那么多的麻辣酱根本就卖不完。于是陶华碧就努力寻找新的买家,她亲自背着麻辣酱到各食品商店与单位食堂试销。虽说这个办法笨了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没几天,那些试销商就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加货。陶华碧的麻辣酱越卖越好,很快就在贵阳市站稳了脚跟。

既然生产麻辣酱这么有前途,何不趁热打铁,扩大规模,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1997年8月,陶华碧成立了“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也从原来的40多人增加到了200多人,公司渐渐步入正轨,产供销等部门齐全,财务和人事上的问题都需要她亲自处理,工商、税务、城管等许多对外事务也都要她应酬,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文件、传达的精神也必须要一一贯彻执行,所有事情都加在了陶华碧一个人的身上,对于没文化、没经验的她而言真的是应付不来,许多事都是硬着头皮去做。

现在,“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经高达13亿元,纳税1.8亿元,在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她所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每个省份,并远销世界各地。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最令她头痛的是,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都要走上正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出台,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特别是工商及政府其他部门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作为民营企业,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准备讲话稿上台发言……所有这些,对于没文化的陶华碧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没有文化怎么上“讲台”?望着越积越多的文件,办着什么都得试探着去做的公司,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能人。她按照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唯一的择人标准: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具体该请什么样的能人呢?她想来想去,把自己的长子当做了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贵山是个转业军人,当时在206地质队的汽车队工作,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却已经是了不起的“秀才”。李贵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后,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但是,只有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深感人才不够。于是时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怎么培养这个人才,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绝招”。本来,她招聘这个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让他当办公室主任,但她却没有马上任命,而是先让他在公司里做杂活,用她的话说:“这是淬火!”然后,她又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场,这一招用她的话说:“这是磨炼!”半年后,她才任命他为办公室主任……这个人,就是如今“老干妈”公司里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如何管理好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呢?陶华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样既朴素又管用的“绝招”:实行管理亲情化,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最初让长子制定规章制度时,她就把这一招视为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员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陶华碧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员工吃饭难,她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当“老干妈”公司现今已发展到1300人,这个规矩仍然没有废止。这么庞大的企业,一直这样实行全员包吃包住,谁敢想,谁又敢做?然而,陶华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却始终坚持了下来。

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果然,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陶华碧和“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在员工的心目中,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在公司里,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叫她“老干妈”。公司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异,他们每天吃、住、工作、生活在公司,时间久了,互相间难免发生摩擦,但只要陶华碧一出面,问题就迎刃而解。就这样,公司全体员工在她“亲妈妈”一样的呵护下,团结一心地为“老干妈麻辣酱”的迅速发展拼搏起来……

公司发展到这个程度后,已经见过了世面的陶华碧,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土办法”再也跟不上激烈的竞争形势了,必须与时俱进。她决定来个“他为我用”,“借智借脑”,把别人的现代化管理引进来!

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开放城市,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她直率地对他们说:“我承认自己 ‘老土’,但你们别土,企业别土!你们每个人出去后,都帮我拿回一点新东西来!”这一招还真管用,派出去的管理人员陆续回来后,很快就使公司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感情,感情就是凝聚力,感情有时甚至就是生产力!凭着最朴素的感情,凭着企业家最精明的直觉,陶华碧悟出了这个道理。她乐了,也开心地笑了:原来, “老干妈”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地做好做大,就是全凭着感情的凝聚力;原来,最初那套土得掉渣的关心每个员工的原始规章制度,哪怕企业如今现代化了,依然是 “安身立命”之本啊!

陶华碧办起事来风风火火、自信、特立独行。有一次,一位香港客商来“老干妈”公司考察,他对陶华碧十分敬佩,拿出自己的名片想和她交换。没想到,陶华碧微微一笑,说:“对不起,我不用名片。”那位客商很是吃惊,接着感叹起来:“您是我见过的唯一没有名片的董事长。”陶华碧自信地想:全国各地,能吃辣椒的人有几个没吃过“老干妈麻辣酱”呢?“老干妈”不就是最好的名片吗?

陶华碧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而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当今无论学历多么高的人们反思和借鉴!

1.吃苦耐劳累不死人,只要肯吃苦,没有办不成的事。

2.我没有文化,就一心研究技术,有技术,到哪里都干得好。

3.钱是一张纸,名声最重要,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坑人骗人,人家口水都要把你淹死。

4.做人就得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否则就无法赢得客户的信赖。

5.没有过不去的坎,天大的困难,只要坚强一点,都能够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