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说到位
2789400000017

第17章 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1)

英国有一句谚语:“从来就没有说错的话,只有说错了场合的话”。一语道破了“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的道理。

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印象”,是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而“第一印象”,是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该怎么做呢?主要应该做到: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了解对方,记住特征。

首先,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礼貌待人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还要举止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忸怩作态也不随意放肆。主动热情要求在交往中表现为喜欢、赞美和关注他人。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机灵勤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往往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异邦遇同乡,他地谈故里。初次交往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再次,了解对方,记住特征。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你了解到对方喜欢养花,那你就可以在谈话时说些有关养花的逸闻趣事,对方一定对你的谈话感兴趣。

使用恰当的称呼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称谓。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份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称自己的子女,可称“小儿”、“小女”,也有称呼“犬子”等表示自谦。

称呼他人的亲属,要用敬称。一般可在称呼前加“令”字,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对其长辈,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朋友、熟人间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称为“你”、“您”,或视年龄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称,如“老王”、“小李”。

在社交场合,对陌生人的称呼,男子不论婚否,可统称为“先生”。女子则根据婚姻状况而定,对已婚的女子称“夫人”、“太太”或“女士”,对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如不明其婚姻状况,以称“小姐”、“女士”为宜。对教育界、文艺界新相识的人都可敬称为“老师”。

在非正式场合或向陌生人问讯时,为表示亲近可以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阿公”、“阿婆”等。

合适地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二”,“我是王二”。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因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王二,是李三公司的销售经理。”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为他人介绍为他人介绍即是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为他人介绍?我们总是能够碰到为他人介绍的机会,可是其中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明白。

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作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但前提是后者已知道、了解前者的身份,而前者不了解后者。

为他人作介绍的介绍者,通常是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家庭聚会中的主人、公务交往中的礼仪专职人员、正式活动中地位身份较高者。如熟悉被介绍的双方,又应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也可充当介绍人。

为他人作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要慎重自然,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来就相识者或关系不好者作介绍。介绍时,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介绍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只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有时为了推荐一方给另一方,介绍时可以说明被推荐方与自己的关系,或强调其才能、成果,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的人时,要用敬辞,如“张小姐,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小姐”。同时,应该礼貌地用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去指点。

为他人介绍时,要注意顺序。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把未婚的女子介绍给已婚的妇女,把儿童介绍给成人。

作为被介绍者,应当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目视对方,除女士和年长者外,被介绍时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只需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利用社会背景

当众讲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讲话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如:

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作主礼嘉宾。仪式结束后,彭答记者问,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力的圣诞礼物”。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无奈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选善哉!”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得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周南此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宗教这一社会背景,发言得体,无懈可击。

又如,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就可以到上海白相白相了!”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前一例是在佛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上的对话,周南选用佛家语,应情应景耐人寻味。后一例乃是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效果很好。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时,它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话,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以上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

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区去,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发表讲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擅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当众讲话的环境。

利用自然情景

当众讲话时也要注意对何时何地等自然情景的运用。自然情景语境则专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何时,小言之是指年月,大言之是指时代;何地,小言之是指大庭广众、居家密室,大言之是指城镇、乡村、野外;具体场景则指由一定的时空因素,以及交际情景有机组合而成的言语交际场合。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潦草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当时郭老卧病难起,作此书面发言。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郭老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当众讲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利用特定场合

当众讲话必须注意言语行为的特定场合。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变成僵死的程式。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讲话,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讲话效果。

有这样一个反例: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而在这一点上,大将军王震同志显然就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