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说到位
2789400000006

第6章 说话要掌握原则(3)

传说中,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是逆向生长的,万一不小心触摸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噬。

至于其他部位,不论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触摸不得,即使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实,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惟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说话要善于“反败为胜”

美国的建国先驱们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的时候,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白热化。出席者的言论都非常尖锐,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由于出席者有着人种、宗教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

眼看会议即将决裂时,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出面收拾了紊乱的场面,终于促使宪法成立。

面对反对派猛烈的攻击,富兰克林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老实说,对这个宪法我也并非完全赞成。”这句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霎时停止了,反对派人士不禁感到怀疑:富兰克林既然是赞成派,为什么不完全赞成自己所提的宪法呢?

富兰克林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我对于自己赞成的这个宪法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但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富兰克林的这番话,使得反对派的激动和不信任态度终于平静下来,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

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感,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回事”,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实际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于你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

如果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例如,你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一来,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话的意愿,你便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些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富兰克林就是利用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使对方反而产生了信任感。

说话绝对不能含糊不清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为教皇朱理二世绘制宫廷的天顶画时,朱理二世曾要求他必须将圣徒和先知们身上的衣服画得高贵华丽一些。

米开朗基罗对这项要求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又不便当面得罪教皇,于是半开玩笑地说:“您知道的,他们原本就是穷人嘛,何必硬要他们装阔?”后来,当他开始制作壁画时,教皇又派人传话,要他修改壁画上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以平静的语气对传话的人说:“你回去转告教皇,修改壁画是一件小事,用不着他那么操心,还是请他老人家把心思用在如何把这个世界修改得好一点吧!”米开朗基罗说话的功夫堪称一流,犀利的讽刺话语使得教皇朱理二世领教后,从此再也不啰唆。

如果你自认没有米开朗基罗的犀利口才,那么,与人交谈时应该注意,答话时千万别含糊不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万一你无法自圆其说,必定陷入窘境,任何说话技巧都无济于事。

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所闪失,授人把柄,甚至作茧自缚。

这是避免错误,摆脱窘境的根本方法。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与事实又有出入,这肯定使你难堪。这时,你该怎么办呢?你应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我想请你调查清楚了再说话。不然,我以后很难和你相处。”倘若亲友无缘无故责备你,你也应该明确地跟他说:“你让我十分难堪,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哪里得罪你了?”

说话要注意场合

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场合就是谈话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场景,具体场景又涉及谈话的时间、空间及周围环境。它们虽然无言,却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不可低估的参与和影响作用。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有一年轻人眉清目秀,长相不俗,就是不会说话。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我还来喝酒。”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因为他说话不合时宜,所以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欢迎他。有好心人背后开导他说话要注意场合,多说主人爱听的吉利话,别说人家忌讳的话,他才幡然省悟,牢记在心。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说话的语言不要太专业化

专业术语一般不宜多用,偶尔让对方迷糊一下也很有趣。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偶尔在公车上或水果店中,无意间听到别人谈话时,如果其中有专业术语或外国语,你就会特别注意到说话的人。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叫“凝离效果”。比如,在一大串的数字中有一个图形标志,那么这个标志就会很自然地变得特别明显。换句话说,在一大堆同样的东西中,只要有少数不同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些少数的东西就会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

因此,与人交谈时,加一点平常不用的专业术语或外国语,就会使人注意到这句话,进而注意到说这句话的人。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当男性想追求女性时,会引用一些莎士比亚等大诗人的精彩语言,让别人感到他很有教养而乐于与他交往。把令人感觉到文化气息的话,自然而然地加在谈话之中,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形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得太频繁,就会使“凝离效果”减弱,而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不良印象。因此,专业术语应视对象使用,否则会让对方有被捉弄的感觉,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沟通是要更清楚地让对方了解你的意见,虽然专业术语能正确地表达一个完整的含意,但前提是你沟通的对象也能明确地知道专业术语的含意,否则你传达给对方的讯息是不完整、无法让人充分了解的信息。除了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外,别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无法与你沟通,因为你是活在特殊专业领域的人。

说话时要放松自己的情绪

各位也许在电影里或日常生活中看过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时手足无措的情节。男女相亲,双方默默无语,好不容易一方正要开口说话时,另一方也正好想说些什么,于是两人同时张开嘴巴,又尴尬地同时闭了口。过了一会儿,同样的事情又重演了。这都是出在别人身上,如果真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慌张失措的窘态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个相亲故事,富有幽默感的男方为了解除两人同时开口的尴尬,对女方说:“我们真是默契啊!”一语逗笑了女方,就连女方家长也忍俊不禁,气氛随即轻松融洽起来。第一次与人接触时,怯场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对自己的失态耿耿于怀,那只能增加自己的紧张。为了不使自己陷于失态之中,你应该超然一些,以客观的态度自嘲娱人。可以对别人自我解嘲地说:“我这个人一怯场啊,手就像酒精中毒一样抖个不停。”你说完后,手可能就不再颤抖了。因为,紧张已经随你的自嘲解除了。

在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往往能借助自嘲从中体面地脱身。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活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说话时要会换位思考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从而说出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