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先悦纳自己,才能让别人悦纳
小新是一名大三的男生,他说现在准备考研,有的老师建议他考北大,他也很想考,可又担心考不上;说自己在暗恋班里一位女生,可是他不敢表白,因为那女生比他高;说他的人际关系不太好,班里的同学尤其是宿舍同学,经常嘲笑他、欺负他。他又说童年时也存在这样的交往问题,同学们经常拿他开玩笑,瞧不起他,甚至他的哥哥也欺负他。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就拼命努力学习,可当他成绩好后,同学们还是照样嘲笑他、瞧不起他。有时他甚至想揍那些瞧不起他的同学,又怕打不过人家。现在只有那个他暗恋的女生对他好些,经常和他聊天。所以他喜欢那女生,可又担心遭到拒绝而不敢表白。
看了这段描述,一个弱小男生的形象也许活生生地映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其实之所以如此,一切症结的源泉就在于他不能悦纳自己,不能对自己和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形成客观而正确的认识。童年时期,同学和兄长对他的嘲笑和歧视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他因此而觉得自己不行,但又不接纳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他想极力地否认和弥补,以证明自己很行。可这往往又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人家愈加觉得他是个小丑的形象,愈加瞧不起他。这种状态一直伴随他的成长。现在他想以考北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自己又怀疑自己的实力。他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可往往遭到同学的群起而攻之。他愈是努力想证明自己,遭到的嘲笑与敌意愈多。
不能悦纳自己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自卑,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遇事退缩。另一种是自负,让别人看来他谁都瞧不上,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做,其实这正是心虚的表现,因为怕别人瞧不起他,因为怕自己不行,才摆出一副架式来给别人看。
不能悦纳自己的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和谐、不一致,希望自己什么都行,可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不能接纳这种状态。对他人的评价很警惕,一旦他人的评价不高,就对他人产生了敌意,也使自己处于“备战状态”。摆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样子,以吓退别人的评价。而这种“傲慢”的状态,更加使别人瞧不起他,对他敬而远之,这也愈加深了他内心的自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青少年身上都存在着不能悦纳自己的现象。其中原因就是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做出了偏低的评价,以至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
综合看来,造成青少年成长中不能悦纳自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有调查显示,有这种倾向的青少年大部分属于性格内向型,这些人感情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而这些人又多数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高评价,易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因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青少年特别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均比较强,表现为多思善虑、感而多疑。性格内向的人因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心理的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使心理压力增加。在学习中畏首畏尾,处于消极防范的紧张状态中,惟恐当众出丑,最终导致了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
3.挫折的影响。有的青少年经过多次的考试失败后,就觉得自己是个“低能儿”,特别是对学得差的学科,一提考试就胆战心惊、垂头丧气。这些学习中的挫折,由于性格内向的人感受性强烈而其意志的耐受性低,容易使他们变得自卑而不能悦纳自己。
不能悦纳自己是一种青春时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性格上的缺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青少年继续学习和实现理想的心理障碍,易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往往不战而败、望而却步,严重者甚至会颓废、落伍、心态扭曲,可以说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很大的。但这种心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对症下“药”就会“药到病除”。
1.青少年应当正确估计自己,培养自信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因而要克服这种心理,就要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因而我们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既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也要挖掘、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以提高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克服自卑感。
2.与自己较劲,选准突破口,获得一次成功。不能悦纳自己者的一个口头禅是“我不行”。要克服它就要避免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要自己对自己鼓劲:“我行,我一定能行!”并在导致自己自卑的学习问题上选一个突破口,以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成功是消除弊端的一个重要手段。
3.积极补偿,以勤补拙。所谓补偿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以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情绪。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是很大的,勤奋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有些自认为智力差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就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来“补偿”自己先天的不足。
所以,作为青少年应当有这样一种意识:一个人只有先接纳自己,才可能让别人接纳他,才能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自尊的前提是悦纳自己,一个人只有悦纳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缺点,接纳那些不可改变的缺点,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不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并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至,自己的青春也才会更加美好。
记得一个教堂里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出生时是什么样子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我长大后成为什么是我给上帝的礼物。”我们不能左右上帝送给我们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影响我们送给上帝什么。
有一个青年,人长得不漂亮,眼睛小、皮肤黑、个头矮。可是她很能悦纳自己。她学习努力,也参加了各种活动:作为社团的组织者,她出没于各种社交场合;作为报社的实习记者,她参加各种场合的会议。她没有一个美丽的外貌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从高中时起,她就致力于环保事业,对公益活动从来都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她用心在体验成长,也用心在书写快乐。有人曾问过她是否因为长相而自卑。她说没有,“我很自信,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眼睛很可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所要做的就是把我的优点发挥到极至。”这就是一种自尊的状态,一种悦纳自己的状态,一种健康的状态。作为青少年就应当有这样一种心态,能够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对未来、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又能以自强的心态来面对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这样,一个美丽而多彩的青春必定会降临到你的身边!
有位园丁,一天早晨,当他到花园里去的时候,发现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凋谢了,园中充满了衰败景象,毫无生气。他非常诧异,就问花园门口的一棵橡树:你们中间究竟出了什么事?芽后来他得知,橡树因为自怨没有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所以就生出厌世之心,不想活了;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结果子而沮丧;葡萄藤也很伤心,因为它终日匍匐在地,不能直立,又不能像桃树那样绽开美丽的花朵;牵牛花也苦恼着,因为它自叹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树木花卉也都有垂头丧气的理由,都埋怨自己不如别人。这时,只有一棵小草却长得青葱可爱。于是园丁问它:“你为什么没有沮丧?芽”小草回答:“我没有一丝灰心、一毫失望。我在此园中虽然算不上重要,但是我知道你需要一株橡树、一棵松树,或者葡萄藤、桃树,或者牵牛花、紫丁香,你才去栽种它们;我知道你也需要我这株小小的草,我就心满意足地去吸收阳光雨露,使自己天天成长。”
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会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呢?芽成绩不够好的人,也许卡拉OK唱得很棒;不够聪明的人,也许心地善良;你也许数学不好,可是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你貌不出众,可你人缘很好……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就会发现,再优秀的人,也总有他的缺点和瑕疵;再差的人,也总有他的优点和独特之处。这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作为青少年就应当在思想上豁然开朗,从而悦纳自己,接受现实,克服弱点,最大限度地发扬自己的长处。这样,你也许将来会成为歌唱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或慈善事业家。也许大家都听说过,著名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等,幼年时都曾暴露过许多愚笨之处和弱点。
青少年的青春时期不仅是生理上急剧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上的转折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青少年开始变得对自己不满意了,无论身材长相,还是学识能力,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希望能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更完美。然而,追求纯粹的完美是不现实的。一个成熟的人也会欣赏和羡慕那种在某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也会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绝不会躺在床上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或是为自己没有艺术家的气质、演员的美丽和科学家的头脑而苦恼,他知道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生活,设法扬长避短,创造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功。他知道,如果事事追求完美,只能使自己钻进死胡同而得不到解脱。要求十全十美的人无法忍受自己跟别人一样,总要想超越别人,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这时,他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上,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而为了胜过别人。但是,身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像其他人一样经常会失败。可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结果变成恨自己、恨他人。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他还能愉快地生活并释放出生命的潜能吗?
所以,作为青少年不能陷入追求完美的思维定势中,这种定势会形成许多不合理观念并固定在自己的头脑中,还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渐渐偏离稳步发展的轨道。要拥有美好的青春,一定要从完美主义中走出来,即使对自己有不满意之处,也要学会轻松下来自我调侃一番,这时你不仅会享受到放松的乐趣,而且清楚地了解一下自己,就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局限,从而在你确定目标的时候,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该持有的合理心态。
青春当自强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实际上,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在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乃至他们的一生中,自强能力比读书、成绩更重要,它应当是青少年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因此,作为青少年必须确立一个自强的信念和意识,这样你的青春才会更精彩。
陈志华,是从江西东乡一中考入宁波大学机械系的96级学生,她来自江西贫困地区,18岁那年刚入校,父亲就不幸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家中母亲无固定收入、弟弟尚在读高中、经济异常艰难的困境,陈志华勇敢地挑起了学习与资助家庭的负担。三年多来,她通过平时勤工俭学、家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资助弟弟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的同时,她还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998年在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她以98.5分的成绩获全校第一。后来,她不仅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而且还获得了奖学金。而且她还曾获得校“十佳学生”的称号。她不仅自强自立,还热心为大家服务,担任院文艺部长,因工作出色而受到全院师生的好评。2000年,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俗话说生活有时是不相信眼泪的,陈志华的成才无疑是她自强的结果。其实,也只有自己树立了自强的意识,才可能具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并把握自己青春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求拜观音。当他走进庙里时猛然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观音,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于是便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是。”“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因为我遇到了难事,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其实这是从一个关于苏东坡的真实事例中演变出来的,该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苏东坡在与佛印了元禅师的一次交谈中,问道:“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答道:“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惊诧道:“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对曰:“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师的回答,乍听起来确实令人惊诧,但是仔细一想,禅师的回答确有其高明之处。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六祖也有句话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此心具足万法,不假外求。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求人不如求己”,这并不是说要舍弃经典,不去亲近知识,而是说修习佛法主要还得靠自力,要自己去真修、实悟,别人替代不得。
是啊,如果人人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自强的信念,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机会;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强的品格,有些事情才难以做到。自强是生命的力量,自强也可以让自己的青春更有分量。
青春,因自信而飞扬
自信,是一个人生命之剑锋上的好钢,靠着它,你能劈开任何一块挡在你前进道路上的巨石;而失去自信的人,则犹如乘着搁浅的小舟却梦想用叹出的气息鼓起风帆把自己送进希望之海一样。自信的人,犹如生命之林中的一棵枝繁叶茂、昂首入云的巨树,无语之中透着意志的锋芒。青少年的自信,必定会使你的青春因之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