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美术史
2790800000017

第17章 18世纪欧洲美术(2)

南方的萨·洛撒(S.Rosa,1615—1673)是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他曾经参加过1647年那不勒斯的人民大起义。他不仅是个画家,同时也是戏剧家、演员、音乐家、诗人。他一生漂泊不定,曾几次去罗马,在罗马期间据说他曾写诗讽刺过大名鼎鼎的贝尼尼。在40年代,他曾在佛罗伦萨住过一段时间。他的古怪性格也反映在他绘制的一本小册子里,其中描绘了许多动物,由于它们从幸福之神手中获得了王位和王冠,显得神气十足,这些作品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擅于作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在创作上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的《男子肖像》(约40年代)无疑是一件很有个性的肖像作品,画面上那个英武洒脱的男子也可能是他自己或是一位行快仗义的绿林好汉,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强盗》或《海盗》。他的其他代表作有《浪子》(1640—1648)、《战斗》(1652)、《有桥的风景》、《岩岸上的强盗》等。他在风景画中喜欢点缀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强盗,其实这些强盗,其中不少是当时意大利破了产的农民。

此外,在地方画派中,还应该提到的是威尼斯画派的约翰·里斯(J.Liss,约15971629)佛罗伦萨画派的马·劳塞里(M.Ros—sell,1577—1651)和罗马画派的卡洛·马拉提(C.Maratti,1625—1713)等人。

三、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

巴洛克(BaroqH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1.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姜洛伦左·贝尼尼(Gianlorenzo.Bemini,1598—1680)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他与卡拉瓦乔完全不同,他一生显贵,荣耀非凡,他为好几代教皇服务,并都能博得当权者的欢心。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父亲也是一位雕刻家,1605年举家迁来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拿起雕刻刀作了一个小孩的头像,20多岁时已蜚声罗马,这个时期他为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制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为的是装饰主教的私人花园。其中《大卫》(1621,大理石)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止的激情。另一件组雕《普鲁东抢劫泊尔塞福坦》(1623—1622)也是为主教而作,这件作品充满了戏剧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冥王和少女的对抗,对抗是激烈的,在对抗中表现了力量和运动,也很富有空间感。为波尔盖兹主教所作的《阿波罗和达芙娜》(1621—1625)更是一件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件作品表现了两个处在运动中的人体,人体轻盈、优美,有一种乘风向上的感觉。这件作品完成后轰动罗马,有一个红衣主教还写诗赞美这件作品。

1623年,是贝尼尼创作的转折时期,由于欣赏他艺术的乌尔班八世教皇即位,从此他进入了教廷,开始为教廷服务。教皇乌尔班八世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下令要贝尼尼为他建造陵墓。贝尼尼为这个陵墓可谓呕心沥血,但是教皇本人的雕像作得并不完全理想,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重视外在的效果,缺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乌尔班八世时期他还完成了一件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华盖(1624—1633)。

标志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在1645—1647年间所作的圣德列萨祭坛。这件作品是为卡尔纳罗礼拜堂制作的,这组雕刻主要由两个人物组成,一是女圣徒德列萨,另一个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宽大的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上,处在沉迷的状态之中,她神情恍惚,脸色苍白,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在她面前,一个拿着带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来,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这爱情之箭刺向少女静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爱的涟漪。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但贝尼尼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为了配合祭坛雕刻,还在旁边的包厢里雕刻了一组观众,坐在包厢里的是订货人卡尔纳岁一家,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贝尼尼还创作了一系列肖像雕刻。《斯皮奥涅·波尔盖兹肖像》(1633)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这位红衣主教是他的朋友,也是艺术上的支持者,在这件作品中既表现了主教的高贵,又表现了主教作为常人的世俗情趣。《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是他为情人所作的雕像,着重表现了这个女人身上的青春活力和自由性格。1665年,贝尼尼受法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去法国,曾为路易十四作过肖像。其中《路易十四胸像》并未获得国王的赞赏,主要原因可能是喜欢古典主义的国王并不太喜欢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他在这件作品上过分表现国王的假发、甲胃和衣服上的绸缎闪光,而对人物的内心缺乏深入描绘和揭示。从法国归来后,贝尼尼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的倾向,有时为了表达多余的热情,动作过分夸张,有些作品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后期和晚期的代表作品有《圣路德维卡·阿尔贝托尼》(1671—1674),《女圣徒抹大拉的玛利亚》(1661—1663)、《芳赛克医生肖像》(668—1675)等,还为一些教皇作了陵墓雕刻。他作的雕刻还大量运用于装饰喷水池,著名的“四河”喷水池就是由他领导建造的。这件作品虽然由于助手们参加风格不大统一,但毕竟是一件气势雄浑颇有想像力的作品。另一座《特列同喷水池》则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这件作品很生动地刻画了海神之子的形象。

2.巴洛克建筑

贝尼尼也是一位巴洛克建筑大师。1656—1667年期间,教委托他建造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及柱廊。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广场的面积约有3公顷半,呈椭圆形,横轴线上有两个喷泉,处在广场中心的是一座方尖碑,广场两边是巨大的柱廊。柱廊环抱广场,犹如教皇的两只臂膀,当人们走进广场时,便如投入到教皇的怀抱。贝尼尼最满意的一件建筑作品是著名的圣·安德烈·阿尔·克维里纳列教堂(1658—1670),这是一座更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

和贝尼尼齐名的另一位巴洛克建筑家是弗·波罗米尼(F.Brromini,1599—1667),他的建筑好像是艺术家不平静心灵的反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代表作品有圣卡罗教堂(1635—1667)、圣伊伏·德拉·萨比思查教堂(1642—1661)等。波罗米尼是个悲剧人物,最后自杀而死。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还有彼也特洛·贝列尼·达·科托纳(Pietro Berrettini da Cortona,1596—1669)。巴·隆吉那(B.Longhena,1598—1682)和古·瓜里尼(G·Guarini,1624—1683)等人。

3.巴洛克绘画

意大利巴洛克绘画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有彼也特洛·贝列提尼·达·科托纳、卢·卓尔丹纳(L.Giordano,1634—1705)、乔·巴·高里(C.B.Gaulli,1639—1709)和安·波佐(A.Pazzn,1642—1709)。彼也特洛·贝列提尼·达·科托纳是当时最著名的巴洛克画家之一,他也是建筑家,因生于科托纳故有这样一个绰号,人呼科托纳。他创作的天顶画《巴贝里尼的胜利》(1633—1639)歌颂了乌尔班八世家族,这件作品充分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性和运动感。卓尔丹纳善画一些宗教和神话题材画,他的绘画构图宏大,笔触流畅奔放,时人呼之为“快手”,代表作有《乌尔刚的铁匠铺》、《抢劫萨宾妇女》、《阿玛戎妇女》等。乔凡诺·巴基斯塔·高里,绰号巴琪奇欧(Boicao),也是一位著名的天顶画家,代表作之一是为罗马耶稣堂所作的天顶画《耶稣名字的崇拜》(约1672—1683)。波佐是画家也是建筑家,他创作的《至伊纳爵的礼赞》、天顶画(又译《耶稣会教士传道》)(1691—1694)同样是金碧辉煌的。巴洛克风格的天顶哂大都是具有神秘幻觉的特点,宣扬宗教,把人的目光引向遥远的天国。

四、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地区的名叫贾·弗·齐培尔(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他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波伦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善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从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