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再加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大量引进西方教材、理念和案例,给当代年轻人带来许多新的知识和视角。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导向作用下,很多年轻人,尤其是还不到30岁、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胸怀远大抱负,渴望施展拳脚。
然而,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也不乏干劲,但为人傲气十足,处处把头抬得很高。这些人最终只能处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不但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甚至连容身之所都没有。相反,有些资质平平但懂得低头的人,却能安身立命,一生平顺,或者能赢得人心,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伟业。
谦虚地低下头,不是自卑,更不是怯懦,它是一种处世的姿态,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低头不是懦弱,是为了更好地抬头
对于什么是“低头”,30岁前的年轻人了解并不多。过去人们经常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里的“不得不”不免充满了无奈和勉强。而现在,我们要说:“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一定要”含有主动、自然和积极的意思。这也就是说低头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趾高气扬地抬头。低头是一种智慧,低头是一种胸怀,忍一时之屈,只有这样才能把酒临风,笑对人生。
低头是暂时的,不要奢求一切都很完美
30岁前的年轻人有血性,凡事都要争个完美,只会冲撞,不懂低头,结果往往碰壁,吃了不少苦头。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在碰壁后,你要“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学会暂时投降、暂时低头、暂时认输,才能踏上通畅的人生之路。如果你总把现实想得过于理想,认为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完美想法去发展,不肯承认自己的缺陷,不肯认清事实,不肯低头,不肯忍一时一气,等等,结果就只能处处碰壁,四面楚歌,甚至因为自己的完美主义而身败名裂,抱恨终生。
要学会不求完美,就要暂时低头,就必须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求同存异、应时顺势、谦恭温良。要懂得低头,就必须理解低头是一种境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懂得低头,适时让步,那是君子怀仁的风度,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备品格;那是理性人生的闪光,是取得共赢的光明之路;那是避免盲目蛮干的镇静剂,是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荣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会因为某种瑕疵,而觉得痛苦异常。有人因为个子矮而自卑;有人因为眼睛小而心烦;有人因为肥胖而发愁……这些人往往只看到缺陷,而没有发现瑕疵是完美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好的现象,促使我们朝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绝对完美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如果你还在刻意地追求完美的话,请放弃这种想法吧!
有一位年轻的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秀美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嘴、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著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鼎沸,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他不计一切买下了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她赶回家中,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的利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脸上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完美主义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制自己追求完美的激情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去做。
完美主义者有时候会表现出“一意孤行”的一面,他往往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事;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最终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走上绝路,往往还会牵连别人。所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要学会控制自己,要适当“降低自己的认知水平”,特别是面对打击的时候,更要学会低头,以此协调你与对方的冲突,同时,认识到低头的必要性,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作出心态上的调整。
低头的策略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要克服自己完美主义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
年轻人不宜头脑发热,收声敛气不张扬
达·芬奇曾经说过:“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30岁前的年轻人要知道,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因为温和谦恭的态度常常会让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荀子》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一天,孔子参观鲁国的宗庙,留意到一种叫“欹器”的装水容器,便叫弟子倒水进去。水一倒满,欹器立刻翻覆。孔子看了,便感慨地说:“啊!是装满就会翻覆的东西。”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欹器以满覆。”也是告诫人不可太自满,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这个道理。《易经》亦云:“人道恶盈而好谦。”你足以豪气万丈,但绝不能傲气半分,纵然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
30岁之前的年轻人头脑容易发热,妄自尊大。他们往往充满梦想,只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坚信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他们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劝告,认为采纳了别人的意见就等于是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这些人其实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他们的固执恰恰证明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强者,正因为心虚,所以他们才不愿服输。殊不知,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
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很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那些深谙做人之道的人,大都是在社会群体中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人一等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有时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我们有颗狂妄自大的心。一个人如果妄自尊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会一天到晚被烦恼重重包围着。若一个人太自负,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陶醉之中,变得自高自大起来,他会无视所有人对他的不满和提醒,终日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对一切功名利禄都要捷足先登,这样的人反而永远得不到人们对他的理解和尊重。
有些高傲过头的人甚至达到了飞扬跋扈的地步。他们往往只看重一点儿近利,得到一点儿非分的好处。却不知他们仗势欺人,终将“欺”己,而且还会失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别人的支持。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有许多义子仗势欺人。朱元璋对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控蓝玉“谋反”。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自傲者对自我失去了客观评价,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谁,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以显示自己伟大的魄力和气度。可是靠说空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们尊敬的是那些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谎话专家。其实越伟大的人越会谦卑待人,人们也越会敬重他。
所以,年轻人在别人面前一定要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炫耀,尤其不能在失意者面前炫耀你的得意,因为或许有时候,你的得意往往会衬托出别人的失意,甚至会让对方认为你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便是嘲笑他的无能,让他产生一种被比下去的感觉,这会使失意的人更加恼火,甚至讨厌你。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事事比人强。这样,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没有顾及当时的听者是不是一个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他们夸夸其谈后总以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王昭的母亲就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不论谁到她家去,椅子还没有坐热,她就把自己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告诉人家,说话的表情还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王昭一个同学的父亲下岗了,经济上有点紧张,他母亲知道了,非但没有安慰人家,反而对这位同学的父亲说:“我家老头子每月工资3000元,我们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儿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很值钱,她就跑到人家那里去炫耀:“这是我女儿在上海给我买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钱?一千八百块呢!”说完,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么样,买不起吧。就因为她的这个毛病,现在到她家里去的客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她的长篇大论,充当她炫耀自己的陪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爱不由自主地以张扬的个性示人,这样做,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记住:永远不要太张扬,否则,意图性太强,你的观点、主张、决策便很容易被对方掌握,那么,玩弄你于股掌之上就是很简单的事。你所要做的是为自己涂抹一层“保护色”,低调、谨慎地做事,在暗中修炼自己,等待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尚未察觉你的真实意图,而你却早已对对方了如指掌。
低头的策略
当背叛与颠覆成为人们标新立异的表征时,当个性的张扬成为这个社会所呼唤的精神时,有一些古老的法则仍然是你不得不遵循的厚黑潜规则。登山敬树,进庙拜佛,这些潜在的规则也许会束缚你的手脚,却是你生存的必备智慧。一个人需要叛逆张扬,这样他才能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而一旦回到现实中,则更多地需要服从和追随。所以,你要懂得适时将自己的棱角收起来,以免伤到那些能影响你生活轨迹的人。
隐藏锋芒不是消极被动,只为伺机而动
老子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最珍贵的货品,不会让人轻易见到;而品德高尚的君子,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愚笨。这无疑蕴含着一种处世智慧。锋芒毕露毫无益处可言,自我炫耀者只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乃至小人的陷害。30岁前的年轻人要学会隐藏锋芒,低调做人,才能让自己不会过早地被风雨侵蚀,顺利地长成参天大树。
隐藏锋芒不是消极被动的处世态度,很多人会把它与放弃、逃避、怯懦等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它却是一个积聚能量的过程,在自我隐藏中才会有快速生长的可能。之所以隐藏锋芒,完全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如果强行出头,不仅达不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还有可能惹人耻笑,自毁前程。可一旦时机来临,就要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击即中。
在隐藏锋芒、隐忍不进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对手对我们的怀疑,自损自己的声誉也是一个技巧。从人的正常心态来讲,嫉妒对方才能、猜疑别人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等负面情绪,往往都是发泄在我们自认为和自己处于同等地位,或是高于我们地位的人身上,而对于那些我们自觉不屑与之相提并论的人,自觉水平没有我们高的人,一般情况下,就会相对降低对其的防范和担忧。同理,当我们发现别人对自己有猜忌时,我们最好能够表现出自己弱势的一面,将一些“缺陷”刻意地显露出来,以避免对方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猜忌,作出不必要的防范,从而阻碍自己走向成功。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的统一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政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请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