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2791800000007

第7章 彼可取而代之

项羽是楚国下相县人,项氏是楚国的世代名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将项燕。项燕率领楚军抗击秦军,打败了秦国征楚的大将李信,打败二十万秦军。秦王改用王翦为将,并派出六十万大军交由王翦指挥。项燕抗击秦兵六十万的进攻,整整一年,终因寡不敌众,项燕最后兵败自杀。秦王统一六国称帝后,通缉六国贵胄遗民,项羽家族在通缉名单中。项羽由他的叔叔项梁带着,隐姓埋名,避难吴中。项氏叔侄怀着国仇家恨暗中结纳豪杰,等待时机,造反报仇。项梁结识了会稽太守殷通,每有大徭役或地方大事,殷太守都委托项粱操办,项粱就用兵法组织徒众,作训练骨干的准备。

项羽身高八尺,合今一米九的高个头,身体壮实,臂粗腰圆,声如洪钟,力能扛鼎。项羽年少气盛,性格粗犷,才气无双,吴中子弟都惧怕他。项羽好侠任武,团结了许多吴中同龄青年。他们受项羽影响,都爱使枪弄棒,习尚武勇。项梁起兵时,精选招募,整编了这支吴中青年队伍有八千人,称江东子弟。八千江东子弟成了项氏打天下的精兵骨干。

项羽幼年时,项梁教他读书认字,项羽没有耐心。项羽成年后,项梁让他学击剑,项羽热了三天又冷下来。项羽学文不成,习武不就,项梁大怒,狠狠地训斤项羽一顿,说:“国仇家恨,怎能依靠你这个懒惰子弟!”不料项羽并不惭愧,他不慌不忙回答说:“学习读书写字,只不过会记住姓名,学习击剑,只有匹夫之勇,我要学习兵法,指挥千军万马!”这一席豪迈之言,使项梁大为惊奇。于是悉心教导项羽学习兵法。可是项羽生性粗犷、急躁,“略知其意,又不肖竞学”。项羽对行兵布阵很感兴趣,而对战略战术不甚精通。这是项羽习武学兵法的长处与短处。日后都得到了实践的回报。项羽善于野战、攻坚、克敌,所向彼靡,而设谋智取不擅长,终于败在了韩信手下,成了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说。

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巩固政权,他不断巡行全国四方,炫耀武功,镇压反抗势力,当时称为镇压天子气。战国末楚国抗秦最坚决,秦朝对楚地的统治实行高压政策,招致楚地人民的不满。当时楚地流行一首政治民谣,其中两句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又一次出巡,重点到东南江浙一带镇压天子气。秦始皇一行威仪整肃,十分壮观。当年项羽二十二岁,已经是一个英武的少年。吴中这次接待秦始皇,是少有的大徭役。项粱主持,把项羽放到最近处,以便观览秦始皇。秦始皇在游浙江的时候,项氏叔侄一起陪同观览。项羽不觉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后的项粱连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巴,小声说:“休得胡说,这是要灭族的。”项梁惊了一身冷汗,口里小声责备项羽,可心里一阵热乎,他惊奇项羽的壮志,藐视秦始皇,竟然要取而代之。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与蔑视,都在这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话语中。项羽日后打仗,骁勇善战,特别不怕秦兵,这是他少年壮志的思想境界铸成的,无人可比。

修身点拨

力拔山河兮的楚霸王项羽,自小是个只懂舞刀弄枪的粗人,但是他有其他亡国之人所没有的志向——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恢复楚国的领土,在别人都去读书习字或者练习武功的时候,项羽却整天想着如果熟悉兵法阵型,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亲手灭掉秦始皇,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正是这位有千钧神力的楚霸王一举率军击溃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

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是应该从小就确立的,只有像项羽这样自小时候就念念不忘要灭掉秦国恢复楚国,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最后终于得偿所愿,虽然在最后的争斗中输给刘邦,但是项羽的英名和远大抱负并未随着垓下一役而消失,反而更加被后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