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老黄历
279200000018

第18章 中华民俗民风 (6)

第三章 中华民俗民风 (6)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适合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因为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身边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重耳做上国君后,封赏了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他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却被介子推婉拒。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经打听,方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命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未果。于是,有人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出来了。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这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悲痛地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止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千条绿枝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柳树,像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完毕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两种:

1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当时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因此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为的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以避免它们咬坏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有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后来,就有了每年的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着关于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据说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为报仇,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伐越。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端午食粽: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诗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古时候姑娘们最重视的日子。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相连,这就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心肠极狠,经常虐待他。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到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一个人坐在树下伤心,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那头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打来一捆捆草,连续喂了三天,老牛才吃饱,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尘,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听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救了下来,嫂子最后恼羞成怒直接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成亲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虽然伤心,但苦于上天无路,于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了。牛郎按照老牛的话,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于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并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自己也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