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妥协、懂得进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793900000007

第7章 要执著还是轻松生活(6)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通向失败之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在心里一直抱着美“梦”的人是幸福的。也可以说抱有“希望”活下去,是只有人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

当然,消极心态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转变成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只要他认真参加成功心剧训练,就会摆脱忧愁、阴影、消极意识,轻装上阵,以乐观、自信的心理直面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有

积极的心态。在走向人生这个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起的一念,即“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以困难为事,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开始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与时俱增、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有位初三的中学生埋怨自己没有朋友,她很想交到一些好朋友,可是大家都不愿和她玩,即使那些新交的朋友,也不能保持长久。为什么呢?原来,大家都不喜欢她的消极态度。每次出去郊游,刚一出门,她就开始埋怨:“这鬼天气,要是再凉快一点就好了!”路上怎么这么多人?!烦死了!”“哎呀,我的新衣服非被搞脏了不可!我的鞋可不能被踩脏了!”在考试前,她也不断地给自己泄气:“完了,这次肯定又考不好。”“要是遇到没有复习过的题目可就糟了!”试想,哪个同伴愿意听她喋喋不休地说那些消极的想法?久而久之,大家便都对她厌而远之了。而且,因为她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消极的、不好的事情,所以,时间长了,她竟然不会笑了,整日愁眉苦脸,即使偶尔笑一下,也只是咧咧嘴,样子和哭差不多。

后来,老师给她提出建议,希望她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多说一些积极的话,经常对朋友微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时常对着镜子笑。这位中学生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了。当再次与朋友出去玩时,她学会了微笑着对朋友说:“今天天气真好!你的这件衣服真漂亮!”如果她的鞋子被弄脏了,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惊小怪了,而是笑笑说:“没关系,这样玩起来才尽兴。”考试来临,她鼓励自己:“我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没考好的时候,她对自己说:“等着吧,瞧我下一次的!”如今,她已经告别了孤独,拥有了许多要好的朋友,大家都愿意和她在一起。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自己也觉得每天的心情特别好。

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无望的人生当中,那么他只能是败者。人很容易遇到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挫折下去,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恨怨他人;结果落得个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找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人生的欢迎。

“道”存不远的人间

孔子说过,道存在于人们之间,并不远离大家。但有人修道却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于与大家远离,那就不可以称做修中庸之道了。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修道由浅入深,譬如到远方去,一定先从近处起程;譬如登及高处,一定先从低处起步。修道自有一定次序,由近及远,由底到高,由亲及疏……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意思就是:有一个人拿着斧子去砍树干来做斧柄,照拿旧斧柄做新斧柄的方法就在眼前,但是拿着旧斧柄去砍新的斧柄,榜样就在眼前,还以为是远。这个比喻说明,君子治人的方法,就是用人的良知良能,去启发人的思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提高认识,痛改前非,就停止进行。

说道之体用关系,说道不远人的道理,看似和道家的说法很相近。其实原因在于儒道二家皆导源于易经。

会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

平时,老和尚总是关着门,不让他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直到抚养成人了。

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

客人就主动想帮帮他,于是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

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

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

朋友听了说:“我只教了他对的好的东西,总比什么都不会的白痴要强吧?你能保证他永远不见外人吗?学会是天性!”

老和尚听了,无语。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

如果本质是好的,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倘使才能超过了人品,很可能成为书呆子,谈学问头头是道,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两个方面重点要平衡。

奴隶的奴隶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有一个老人岁数大了,不再种地,来到一个山里修道。

有一天国王带一批人去打猎,来到他修道的山里。这位国王射中一只麋鹿,这只麋鹿带箭负伤,拚命地逃奔,逃到这位老人的身后,老人回头见这只麋鹿负伤,知道有猎人在后面追杀,就将宽大的袍襟把受伤的麋鹿掩盖起来。

不久国王的一名部下,先追到老人的身前,不见了麋鹿,就问老人有没有看见,老人闭目修道,理也不理;这名部将问几次都是如此,十分恼怒,大喊着说要杀掉老人。

这时,老人张开眼睛请问部将是什么人?这名部将傲慢地说,是国王的侍从,老人说:你的国王是我的奴隶的奴隶。

这位部将听了大发火,举刀要杀老人。这时国王正好赶到,问明原因后,转问老人说,“你知道不知道犯了罪?”

这位老人仍然端坐不动,安详地说:“事实上你是我的奴隶的奴隶。”

国王说:“你的奴隶又是谁?你讲得出来,可以无罪。”

老人说道:“你不要生气,坐下来慢慢听。我以前给欲望当奴隶,现在我修道了,已经懂了,再不会听欲望的指挥了,我可以指挥欲望,所以欲望变成了我的奴隶。而你虽然当国王,却充满了欲望,连一只麋鹿都不放过,可见你还是听欲望的指挥,做了欲望的奴隶,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

这位国王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拜这位老人为师,追随他学道了。

人只一念贪私,便削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乐在其中。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以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地将其调适到最佳的状态。

渴望人生的愉悦,追求人生的快乐,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真空状态简单纯一,不如意的事情是难免的。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源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面对现实的经济状况,以及面临生存的竞争,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快乐状态,使乐观成为不可或缺的维他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

以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博爱的人才会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确生命就像回声一样,你播种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你给予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有一次,苏格拉底跟妻子吵架后,刚走出屋子,他的妻子就把一桶水浇在他头上,弄得他全身尽湿,苏格拉底于是自我解嘲地说:“雷声过后,雨便来了!”一个乐观的人,当他面临苦难和不幸时,绝不自怨自悲,而以一种幽默的态度,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乐观的心态是痛苦时的解脱,是反抗的微笑,笑是一种心情,时时有好心情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若能将个人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欢畅地享受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

要拥有乐观的心态,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积极的那一方面。一个装了半杯酒的酒杯,你是盯着那香淳的下半杯,还是盯着那空空的上半杯?从篱笆望出去,你是看到了黄色的泥土还是满天的星星?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家做鞋子的公司,派了两位推销员到非洲去作市场调查,看看当地的居民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不久,这两个推销员都将报告呈给总公司。其中一个说:“不行啊,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因为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子。”而另一位则说:“太棒啦,这里的市场大得很,因为居民多半还没有鞋子穿,只要我们能够刺激他们想要的需求,那么发展的潜力真是无可限量啊!”同样—个事实,但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这实际上讲的都是心理学上有一种“漏掉的瓦片效应”,一栋房子顶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铺得很好很整齐的瓦片而是专看那—块铺漏了的瓦片。自然这种凡事专挑自己的缺点,总是爱自己为难自己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E.P.塞利格曼与同事彼德.舒尔曼在一项重要研究中调查了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发现乐观主义者能多销20%。公司受到了触动,便雇用了100名虽未通过标准化企业测试但态度乐观一项得分很高的人。这些本来可能根本不会被雇用的人售出的保险额高出推销员的平均额10%。

特殊的解释方式能够带走令我们不快的烦恼。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烦恼是一阵情绪的痉挛,精神一旦牢牢地缠住了某事就不会轻易放弃它。不良的心境有一种顽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摆脱,当一个人心境不佳时不要过分独自地冥思苦想,最好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或是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境转移”。乐观主义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特殊的“解释方式”。当推销失败之后,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他说:“我不善于做这种事,我总是失败。”乐观主义者则寻找客观原因。他责怪天气、抱怨电话线路、或者甚至怪罪对方。他认为,是那个客户当时情绪不好。当一切顺利时,乐观主义者把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而悲观主义者只把成功视为侥幸。克雷格·安德森让一组学生给陌生人打电话,请他们为红十字会献血。当他们的第一二个电话未能得到对方的同意时,悲观者说:“我干这事不行。”乐观主义者则对自己说:“我需要试试另一种方法。”这个实验让我想起我上学时交的一位美国笔友对我的劝慰。有一次我考完英语后感觉非常不好,心里很难过,身边的人都对我说没有关系,这次可能是你准备不足,下次继续努力就好了,可是我还是很难受,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尽到努力。我不停地责备自己是不是太笨,心里越想越难过,甚至晚上都睡不好,我在给我美国笔友的信中情不自禁地表达了这种抱怨,他写信来的第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如果你考得不好,并不是你的错,是你的老师教得不好。”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不要把错误归咎到别人身上,要从自己身上找缺点,要从主观上找原因,因此他的话让我非常吃惊。可是我在仔细思考他的话后却发现,的确是这样,我们的英语老师不仅发音不标准而且照本宣科,问她问题时回答也含糊不清,上课根本调动不起我们的积极性。这样想我心里好受多了,而且按照他的建议多从交流、口语入手,成绩果然提高了不少。

在多数人身上,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兼而有之,但总更倾向于其中之一。这是一种所谓“早在母亲膝下”就开始形成的思维模式,美国一位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做了一些工作。她帮助那些屡屡出错的困难学生改变他们对失败原因的解释,从“我是很笨”变成“我学习还不够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果然随之提高了。

乐观的人总是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威廉·华兹华斯曾有一首诗道出了这份独特心境:“我曾孤独地徘徊/像一缕云/独自飘荡在峡谷小山之问/忽然一片花丛映入眼帘/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我凝视着——凝视着——但从未去想/这景象给我带来了什么财富/我的心从此充满了喜悦/随那黄水仙起舞翩跹。”生活中不乏欢乐,欢乐还要你去用心地体会。伯特兰·罗素认为:“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为了充实生活、协调身心,即使做些极为平常的小事,也是一种寄托和满足。

杜甫以“细推物理洒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仔细推敲世界上万物的道理,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高兴、有益的事,不必为了一些空名而放弃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它不能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

有一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认真地跑,因为他想要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不管他向前跳多远、跑多快,影子总是在他前面。后来,有个大人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只要面对太阳,影子不就跑到你的背后去了吗?”

是啊,面对光明,阴影永远在我们身后。人生在世困难、挫折、不如意、失恋、破产、疾病、死亡等种种困扰要挡也挡不住,想躲也躲不开,而且,你越是想躲开,它们就好像离你越近,老是缠着你,不让你脱身,不让你到欢乐的人群中去,不让你享受生命的欢乐。为什么不像小孩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困扰呢?“是非成败转头空”,但历程永恒。总是计算得到多少失去多少,未免狭隘。

从无数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那些以积极的心态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拥有积极的心态,即使遭遇困难,也可以获得帮助,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