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妥协、懂得进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793900000009

第9章 要执著还是轻松生活(8)

浑身沾满糖衣的蚂蚁,慢条斯理地回答:“我饿了,被蛋糕的香味给吸引过来。”

蚂蚁说,它的食量小,吃不了多少,给它一小角蛋糕,就够了。她听了更是火大,不顾形象,指责它:“你的身份,那能跟我一起吃相同的东西?”

她告诉蚂蚁,它应该去找残余的食物,怎么可以堂而皇之与她分食。蚂蚁说:“我有我的人格,不想卑微讨生活。”

蚂蚁一脸委屈地向她说道,它想出人头地,可是天生的不平等,教它只能不起眼地过日子,可是它不想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所以选择到这陌生且危险的城市。

经它这么一说,她突然心软:“你不怕无法适应?”她怀疑。

“做过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光是害怕,有什么用!”蚂蚁又接着说,它不觉得它的人生只有一条路走,它相信,它的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她不发一语,心情顿时复杂。这些年,她最大的困境,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始终未曾付诸行动,她不懂为何迟疑,或者应该说,她怕改变。

然而,因为胆小而不去作为的人,注定要失去生命中的种种精彩与美丽。因此,她只能原地打转,也许不会更坏,但也绝对不会更好。

回过神,她有了决定,同时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蚂蚁谢绝了她的好意,它说,它已经尝过滋味,想再去试点别的。而她,一个新的生命历程,已焉成形,蓄势待发。

你难道要失去生命中的精彩与美丽嘛?

该换个跑道、或是坚持到底,是需要智慧的抉择。

最好是能够趁着年轻的时候探索自我,及早确立方向,

就可以减低不断换跑道的学习成本。

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点,情况可能因此完全改观喔!

生命

年轻的他在森林里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向他猛扑上来。他用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被老虎逼入了断崖边上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活活咬死,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地卡在一棵树上。那是一棵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

他暗自庆幸,忽然听到了断崖深处传来吼声,原来崖底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望着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而更不妙的是,他转头看见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

年轻人一阵惊慌,但他很快又平静了:“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好吧?”

于是,他索性对身边的危险置之度外,不理不问。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他觉得一辈子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

他心想:“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

他为自己找到一个三角形的枝桠,在树上沉沉地睡去。

一觉醒来,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

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悬崖,终于脱离险境。

原来就在他睡熟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跃下悬崖。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经过激烈打斗,双双负伤而回。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一头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而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一黑一白两只老鼠,不停地撕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

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狮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死亡,那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安然地享受树上甜美的果子,安心地睡个好觉——少一些悲观,就会多一点成功。

孪生兄弟

一个父亲想对他的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父亲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他悲观的孩子,而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一大早,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一个普通的圈圈,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而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拎着行李去散步

从不抱怨命运,总是找快乐、找希望、找机会,这就是美国百货业巨子甘布士作为成功者的品格。

一个圣诞节前夕,甘布士欲前往纽约。妻子在为他订票时,车票已经卖光了。但售票员说,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会有人临时退票。甘布士听到这一情况,马上开始收拾出差要用的行李。妻子不解地问:“既然已没有车票了,你还收拾行李干什么?”他说:“我去碰一碰运气,如果没有人退票,就等于我拎着行李去车站散步而已。”等到开车前三分钟,终于有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退票,他登上了去纽约的火车。在纽约他给太太打了个电话,说:“我甘布士会成功,就因为我是个抓住了万分之一机会的笨蛋,因为我凡事从好处着想。别人以为我是傻瓜,其实这正是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拎着行李去散步,抓住万分之一的机会。多么积极的心态!多么平和的心态!

有一句话说得好,快乐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看看比你还不幸的人。悲观的失败者视困难为陷阱,乐观的成功者视困难为机遇,结果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凡事从好处想,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自卑是一种心理障碍

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何等豪迈的气势!心理学家读到此句的时候,肯定还会再加上一句:这是何等的自信!现代人周围充满竞争,眼前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每当人们走向新的挑战之前,总是向挑战者或竞争者显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胜利非我莫属!但是,在人生舞台上,有些人却低低哀叹:天生我材……没用。这种自卑的“自白”与自信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自信者相信自己的力量,竭力去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自卑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适合当观众。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其他各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走向群体,去与其他人交往。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同时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

自卑的产生,是由于某人存在着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特别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一种不能胜任的心理感受。那么,交往中的自卑者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缺陷呢?很显然,除了极少数人有些生理缺陷外,绝大多数人与常人毫无两样。但是,他们却有着比有缺陷者还要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又从何谈起呢?也许下面一句话可以对其做出很好的解释:人自认为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为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他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自卑者正是自认为自己能力差,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产生自卑感的。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自卑者在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比较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或者是与某方面的“显要”人物去比,这样比当然是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自卑者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期望也过低,在任何活动之前,由于认识不足,他们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因此自己的期望不高。这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活动的失败。而活动的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的自我认识和期望,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识,使他们的自卑感加强。此外,期望不高,还使得他们一直将自己的交往局限在旧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从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们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内向的性格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性格内向者多愁善感、忸忸怩怩,见人便害羞、语塞,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这种人还特别敏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结果本来就很少的交往活动变得更少,使他们对人生的重要活动——交往,只能以忧虑和恐惧相待。这些情绪一经产生,如果再得到强化,那么离自卑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所以性格内向者如果不敢交往、害怕交往,不去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和技巧,是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的。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原因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人的交往活动很需要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它有利于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建立。但是,事与愿违,有些人在交往中屡战屡败,得到的尽是消极的反馈,挫伤了他们交往的锐气,使他们在冷淡和嘲笑中变得苍白无力,渐渐地便会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形成。例如,尝试一种新的活动没有成功,应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活动难度过大或外界条件不完善,也可能是缺少必须的技能或运气不佳,应该说各种原因都有一定的可能,可是有些人却抱定“缺乏能力”一项不放,不去做其他原因的解释了。这样会使得一个人从此不再相信自己能力,限制了原有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并且不再期望以后活动会成功。单单一个挫折因素已经足以让人抬不起头了,不恰当的归因则更是加快了一个人自卑心理形成的步伐。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以后,不仅会严重地阻碍他的交往生活。使他孤立、离群,而且还会抑制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发展,抑制他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特别是当他的某种能力缺陷或失败的交往活动被周围人轻视、嘲笑或侮辱肘,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对交往和个人发展的危害性,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克服它,让自卑者从自设的陷阱里走出来,潇洒地走进人群,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

首先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便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但却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后来他设法在球场上忘掉自我,专注踢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挡之势进了一千多个球。球王贝利战胜自卑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诸行动,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会从紧张、恐惧、自卑中解脱出来。因此,不甘自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唯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走向成功。

有关烦恼的心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