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794300000004

第4章 宽广仁厚待世人(3)

这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以没有得癫狂病,是因为国君另有一口专供他一个人饮用的水井。然而全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在他们眼里,无病的国君与众不同的样子倒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商量好,大家一起动手给国君治“病”。这些人轮番给国君拔火罐、扎针灸、熏艾蒿、服草药,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国君实在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饮水。

国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马上就得了癫狂病,也变成了疯子。于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国君还是臣民,都一样癫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荒谬。所有的人都一样疯疯癫癫,这样,大家反而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了。

这个奇特的神话故事启示人们,当你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和你理解的不一样,你又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惟一的办法是你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时机和命运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欢军事。爱好学问的他去齐侯那里谋求官职,齐侯录用了他,叫他担任诸位公子的老师。喜欢军事的到了楚国,用他的兵法向楚王谋求官职,楚王很喜欢他,让他担任军队的执法官。施氏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官爵使亲戚们感到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也有两个儿子,学习的内容也与施家的两个儿子相同,却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他们很羡慕施家的富有,就向施氏请教做官发财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孟氏。

于是,他们就学着施氏的方法来做了。孟氏的一个儿子去秦国,用学术向秦王谋求官职。秦王说:“目前各国诸侯都在运用武力争夺天下,当务之急在于扩充军队,广积粮食而已。如果用仁义治理我的国家,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对他处以宫刑,然后才把他放了。

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用兵法向卫侯谋求官职。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小国家,却夹在大国中间。大国我们侍奉它,小国我们安抚它,这是求得国家安全的办法。如果依靠兵法权谋,我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如果让你完好无损地回去,到了别的国家,一定是我国不小的一个祸患。”于是就砍掉了他的双脚,把他放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家后,他们父子捶胸顿足地责备施氏。施氏说:“凡是把握住机会的就昌盛,凡是丧失时机的就灭亡。你们求取官职的方法和我们都相同,但是结果与我们不同,原因在于失掉了时机,并不是你们的做法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也没有永远错误的。先前使用的,现在或许被抛弃;现在抛弃的,以后或许被使用。这或用或不用并没有固定的是非。迎合时机,及时行动,处理事物,没有固定的方法,这种能力属于智慧。如果智慧不足,即使像孔丘那样博学,像吕尚那样有韬略,到哪里去会不碰壁呢?”

听了施氏的一番话,孟氏父子的满脸怒气消失了,说:“我们懂了,你不要再说了!”

杂草和鲜花

一天,小齐去参观一个老人的花园,老人不急不忙地在给一株名花搭着支架。

忽然,小齐发现在一片开的很旺盛的花朵中间,很明显地生长着几株野草。他伸手要去拔,老人拦住了他。小齐不解地问为什么?

老人说:“这片花里必须留着几株草,要不这花就不会开得这么好了。”

怎么会有这种怪事呢?小齐更加迷惑不解了。

老人解释道:“这种花特别贪长,若没有几株草跟它们争养料,它们会长得很高,却开不出多少花;有了这几株草,它们就能恰到好处地生长,花开得多,开得艳。”

哦,原来是这样,小齐多看了看这几株平常的草。原来很多人和事物的存在就像杂草一样,未必精彩,对世间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调和作用。

千万不要轻易拔去花间的草。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夫妻之间的吵架,经常是由小事引起的。对方只是有些小过失,可另一方如果不依不饶,得理不让人,必然会导致“战争”升级。下面是一对夫妻从茶杯开始一直摔到彩电的经过,很有值得借鉴之处。

星期天,妻子小王和丈夫都在家。由于工作上有点小麻烦,丈夫最近的情绪比较低落。小王一上午忙着打扫房间,收拾家俱,丈夫拿着一张报纸斜靠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着。小王知道丈夫最近不顺心,也就没要他帮着做家务。

小王收拾小茶几的时候,一不小心把丈夫放在上面的茶杯碰到地上摔碎了。偏偏事有凑巧,就在昨天,小王刚打烂了一个杯子,没想到今天又打烂了一个。这套家具是丈夫一位老同学从日本带回来送他的,做工非常精致,丈夫很珍爱,时常一边把玩,一边赞叹这套茶具“确非寻常俗物”。平时丈夫几乎舍不得使用,就是怕被摔烂了,最近由于心境不佳,才拿出来独自享用的。没想到让妻子两天打烂了两个,当时脸就长了。小王的火气也一下子就上来了:“就是两个杯子吗,看你心疼的,好像我连两个杯子都不值。不要在外面受了气,回来整天把脸色给我看,拿老婆当出气筒算什么英雄好汉,再威风也威风不到哪儿去。真有本事的,也不至于把两个杯子看得比老婆还宝贝。”

这下子可算捅了马蜂窝,在丈夫眼里,妻子由于他的心境不好,处处迁就他,安慰他的好处一下子无影无踪了,有的只是气愤和恼怒。本来工作中的麻烦早就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妻子的一番嘲讽挖苦使他觉得这个家也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了:“嫌我没本事,我就是没本事,你看着办吧。外面有本事的男人多的是,遗憾的是你没那享福的命,只好找我这个没本事的男人做丈夫。”

妻子也不示弱:“那也说不准,讲不定哪天我就找一个有本事的男人给你看看。”

随着情绪的失控,双方偏离了夫妻之间交谈的正常轨迹,也偏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

丈夫抄起茶几上的水瓶奋力一摔,小王觉得心都快碎了,绝望的毫无理智地哭骂:“摔吧!有种的把东西都摔完!”

此时,丈夫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疯狂的冲动在小王的骂声中变成了最后的绝望。正在气头上的夫妻,几乎很少有人能在这关键时刻保持哪怕一丝一毫的冷静与策略,更不用说有一方主动让步了。

当小王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丈夫顺手抄起一只哑铃击碎了刚买不到一年的电视机:日本进口的大屏幕,将近一万元。

这种类型的吵架,在夫妻战争中最普遍,由于其心理动机的隐蔽性,往往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工作中的麻烦导致的情绪低落是这场战争的潜在心理因素,以妻子打烂了一个杯子为心理张力寻找了一个灾难性的突破口。在小王看来,自己做得够好的了,丈夫不但不领情,反而因为一个杯子而责怪自己,于是反感情绪立即被点燃。双方的争吵由杯子转移到相互攻击,夫妻战争的升级就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的后果是双方都难以预料的。

唯一可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条件是:必须有一方主动退让。当丈夫责怪小王的时候,小王主动退让的话,丈夫立即就会觉得这样对待妻子是不公平的,会觉得内疚和后悔。同样,当妻子埋怨,“你别说话那么难听好不好,我又不是故意的。”这时候丈夫主动退让的话,妻子就会体谅到:丈夫的心境不太好,我应该理解他,甚至为自己不小心打烂了杯子增添了丈夫的烦恼而感到自责。

这种因小问题而导致激烈冲突的情形,并非只发生在夫妻之间。很多小事却最终发展成悲剧性结果的事情,常见诸于报端。在生活中碰上类似情况,对方正在气头上,声音高点,话难听点,你应该保持冷静而不应火上浇油,甚至发展到鱼死网破的地步。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二、圆融淡泊致中庸二、圆融淡泊致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儒家最根本的“道理”——中庸。

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君子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境界,那么,天地由此而运行不息,万物由此而生生不已。

孔子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理解中庸,要从“和”字入手。儒家所说的性,是人之性情之性也,是生理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性情,气质。由此升华而方能达到与天地自然,社会人群的和谐统一。所以儒家所谓天命天理并不是和人情对立的,更应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谐的关系。所以宋儒朱熹之流所谓的存天理,必须要灭人欲的观点实在是对儒家原始教义的歪曲,戗害了中华文明的血脉和根本。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古代传统的武功——射箭,武功高低的标准,就看射箭高明到什么程度,相当于现代打靶、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能否透过牛皮。每枝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作考虑。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标准了。

我们做人做事够不够好的标准,只问是不是用心了,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因为机会、环境,时代等各种因素是我们无法完全控制把握的,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不需要过分苛求了。

五经的“中庸”境界

在儒家重要著作《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用了很简洁明了的话,道出了“中庸”方法的重要性: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诗经》的正与反: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文学素养的培养,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的性情;但是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所以,过了,“故《诗》之失,愚。”

《尚书》的正与反:

“疏通知远,书教也。”。《尚书》读了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人读了历史,可以比较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但是,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各朝的历史是后代人编的,很多事情相隔久远,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完整,还需要其他的补充;只读史书,就归与片面,会产生误差了,所以,“《书》之失,诬。”

《乐经》的正与反: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是提高人们的修养了;但是,片面执著地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乐》之失,奢。”

《易经》的正与反:

“絜静精微,易教也。”絜静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了解认知。易经的思想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让人们变得智慧;但是研究追求过度了,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一个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就未必是好事了,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古有“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说法,所以,“《易》之失,贼”。

《礼》的正与反: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是规范人行为的,学了就能提高人格的修养,有助于熏陶人品,规矩很重要;但是,过分讲规矩就非常恐怖了,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拿食品了,过分研究法律条款,连路都不敢走,动辄就要犯法,过去的很多繁杂的无意义的礼节,让人又好笑又头痛,所以“礼”要恰到好处,“《礼》之失,烦。”

五经之外,还提到了关于《春秋》的正与反: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是历史给我们提供很多人生方面的参考。

《春秋》是孔子著的历史书,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知道古人同类事情的善恶、处理方法,“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是读《春秋》带来的有益之处;但是,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但是研究过甚了,容易自以为是,带来不应该有的灾难,所以,“《春秋》之失,乱。”

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就说过一个故事,说你如果是一个臣子,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不讲究方法,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你也应该动态地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否则,一味地说教,你不但不能改变朋友,还会变成冤家了。

种种这些说法,都是讲的一个道理,即做事情做人要适度,不可过分,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本质。

最合理的路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为某单位设计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这是三幢建设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的大楼,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楼轮廓初具的时候,看到的人都已经赞不绝口了。

工程快竣工时,工人们问他:“三幢大楼之间的人行道如何铺设?”

“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大楼主人和工人们都感到纳闷,但这是著名的建筑师的话,他们不好反对,就在这空地上全种上了草。

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大楼之间,和三幢大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这些小路有些因为走的人多,就宽些,有些因为走的人少,就窄一些,但它们蜿蜒伸展,错落有致,就像是几条树林间的小道。

到了秋天,建筑师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就了大楼之间和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后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木和花草。

每一个走在这些道路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建筑师创造了两个伟大的作品,而在道路作品里,正有着自然和谐的真谛。

别太在意

曾有3个病人在同一病房接受治疗,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还有一个也是医生,他们都得了一样的病——脑部微细血管破裂,半身不遂,即俗称的中风。

那个农民回家以后,其家人看他没有了劳动能力,如同废人,对他也只是一般性的照顾,已无往日的热情,没几个月后农民孤独地死了。

曾是医生的病人了解这种病的顽固性,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干脆整天躺在床上,看看小说,听听歌曲,不再愿意活动,不愿意到户外去运动,去呼吸新鲜空气,因为他害怕碰到熟人。大约半年后,医生死了,死时平静祥和。

那个工人回家后,老伴精心照料,天天陪着他运动,用一边的身子带动另一边的身子,只用一个拐杖走路。再后来,没知觉的一边身子渐渐有了知觉,虽然仍未彻底好起来,但却仍然顽强地活着。

三个人对待生命的三种各异的态度,以及别人对他们的生命的不同态度,以及生命力在他们身上的不同表现,令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幸福的含义

一个朋友参加一项竞赛,得了个二等奖,奖品是一台43厘米的纯平显示器。抱着显示器回家,他却不太开心。他跟我们说了从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好像是《天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