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二三十岁要懂的经济学诡计
279700000029

第29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需要的是被挖掘和被运用 (2)

第十一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需要的是被挖掘和被运用 (2)

这个故事中,鞋匠在制鞋方面有特长,拥有绝对优势;裁缝在制衣方面有特长,拥有绝对优势。他们各自生产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分工,然后用一部分产品交换,使双方都获益,这就是绝对优势原理。

又如某老板不仅管理水平高,而且打字速度也很快。因此他为了节省开支,没有配备打字员。后来,他感到,由于每天工作太忙,经常与客户见面,还要开会,很多文件需要打印,没有打字员不行,所以招了一名打字员。这是因为他的管理水平高于打字水平,拥有比较优势,而打字员打字水平高于管理水平,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按照两人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分工,两人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如果用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封建社会的男女分工,就会看到,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比较优势是存在的。因为,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封建社会,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太可能接触家务以外的活动,而丈夫要进行营生,维持家用,是家里的顶梁柱。相比而言,丈夫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高,而妻子的机会成本较低,则这样的分工可以实现,每个人都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事情,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

但那是在封建社会,人们被封建思想束缚。它并不能证明女性有某种生理上或天生从事家务的比较优势。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封建社会的这种思想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但社会现实已经改变,如今,不光男性要面临竞争、就业的压力,女性也要面对;不光男性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女性也有;不光男性中有能力超群之人,女性中也有,甚至有些女性比大多数男性还要有能力!

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男性事业没有女性成功,做家务却比女性好!此时,若再拿那些生理上、宿命上的不同来进行分析,很难对今天依然存在的男女两性在家务劳动负担上不平等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男性并不是不会做家务,不能做家务,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思想让他们觉得不可以做家务。扫地、洗衣、煮菜、养孩子,注定是妻子的事情,要不娶妻子干什么呢?

女性在承担家务的时候是没有劳务报酬的,也不给国家制造GDP,男性就会觉得女性没有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相反,是在挥霍他们的钱。实际上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的琐事负担并不比男生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小。职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丈夫的抱怨,都会让她们喘不过气,就算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们也会觉得越来越劳累。长期如此,会让许多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

渐渐的,许多女性开始为争取从家务中的解放而呼吁:希望男性也能坐下来,考虑一下,繁重的家务劳动是否能由双方共同协作完成,或者男女双方谁更适合做家务。很快,就有女性提出在夫妻中使用“家务分配表”,出现了“劳务分配小协议”,让夫妻在互相体谅的基础上,共同支撑起这个家。这无疑是一场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革命”!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丈夫能够从妻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妻子同心协力,实现那种“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眷侣生活。他们强硬的态度开始软化,他们对妻子更加体贴,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信女性的家务劳动将会减少并最终同男性达到均衡,从而使彼此的分工更加平均、科学,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家庭更加美满、幸福!

“当我哭泣没有鞋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没有脚”:洞察幸福的比较优势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智者这样回答:一是得到你想要的;二是享受你拥有的。

都说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哲理,其实很多英文也是如此。例如英文“present”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现在”,另一个是“礼物”,为什么?因为它要告诉你,“现在是上帝给你最好的礼物!”

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却在哈佛校园里口口相传。

“我曾经是个对生活不满足的人,整天不快乐。但在1934年的春天,当我在威培城道菲街散步的时候,目睹了一件事,使我的烦恼从此消解。此事发生于10秒钟内,我在这10秒钟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前10年还要多。

我当时经营了两年的杂货店终于关门了,不但把所有的积蓄都赔掉了,而且还负债累累。当时,我准备向银行贷款,再回老家找工作。我是一个毫无生气的人,我已经失去了信念和斗志。

这时,我突然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迎面而来,他坐在一个带轮子的木板上,手撑一根木棒,沿街推进。我们的视线相碰了。他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早,先生!”他的声音那样有感染力,很有精神,好像根本就不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

我看着他,我感到自己多么富有!我有两条腿,我可以走。可是面对他自信的目光,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残障者!我对自己说:‘既然他没有腿也能快乐高兴,我当然也可以!’

我顿时感到心胸豁然开朗。我本来只想向银行借100块钱,但现在我想借200元。我本来想到老家找工作,但现在我自信地宣布我想到堪萨斯城获得工作。最后我钱也借到了,工作也找到了。

之后,我把下面的字贴在我的浴室镜子上,每天早晨刮脸的时候我都读一遍:

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

直到上街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我们也有这样的古话,“前面有个骑马的,后面有个走路的,俺在中间还是骑毛驴的。”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被很多人嘲笑为“阿Q精神”,但正是这种“阿Q精神”是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大智慧。跟一部分人比起来,我们可能是弱势的,但跟另一部分人比起来,我们就是优势的。人人都有弱有强,为何一定要用弱的一面来让自己痛苦呢?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想着积极的一面,享受当下,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下,我们才能进步的更快。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智者这样回答:一是得到你想要的;二是享受你拥有的。但是能做到第二件事的人却很少,而快乐恰恰几乎都藏在第二件事里边。就好像英文“present”的意义那样,“现在是上帝给你最好的礼物。”

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享受现在”的幸福比比皆是,却被很多人所忽视。例如,在你饥肠辘辘又找不到合适的餐厅时,看到旁边的乞丐频频点着头讨食,你就会感到就是幸福;在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后,看到电视里的记者们爬高山过丘陵地采访,你就会感到幸福;在你事业小有进步沾沾自喜时,看到部门总监淡淡地笑着,想到他的卓越成绩,突然感到进取之心突起,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看待。

一个电视节目邀请了一位知名老人做特邀嘉宾。这位老人的确不同凡响。他事先不知话题内容,当然毫无准备。但他的所讲魅力四射,不管他说什么,总是特别贴切,毫不做作,观众听着他幽默而略带诙谐的话语都笑弯了腰。主持人也像观众一样享受着老人带来的欢乐。

最后,主持人禁不住问这位老人:“您这么快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吧?”

“没有,”老人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快乐的原因非常简单,每天当我起床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快乐和不快乐,不管快乐与否,时间都会不停地流逝,我当然会选择快乐。如果要秘诀的话,这就是我的快乐秘诀。”

这个解释听起来似乎过于简单,而且这个老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深沉,但是他的意思和林肯说过的一样:人们的快乐与否不过就和他们的决定一样罢了。

决定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不顺心的,或者跟身边所有快乐的人比起来,似乎他们所拥有的永远都比你多,这样,你肯定不快乐。但是,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告诉自己:“我不和谁比,我的一切都很顺利,生活过得很好,我会生活得更快乐。”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心态,可以确定的是,你的选择会就变成现实。

每个人都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不是没有优势,而是优势尚未被发掘

每个人都不会“一无是处”,哪怕你看起来资质平庸,一无所长,也一定有连自己也未曾发觉的比较优势——就像大仲马也从未意识自己的字写得不错。

有人说,上帝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谁都不公平。每个人都有特长,也有短处,而且它们总不同时出现。

法国文豪大仲马在成名前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工作。

父亲的朋友问他:“你会做什么?”

“我没有什么本事,老伯。”

“数学精通吗?”“不行。”

“你懂物理吗?或者历史?”

“我不知道,老伯。”

“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这些缺点。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

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把你的住处写在这张纸上吧。”

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叫着说:“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起来并不算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

把名字写得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优点!然而,不管这个优点多么“小”,它毕竟是个优点。你也可以以此为基地,扩大你的优点范围。名字能写好,字也就能写好;字能写好,文章或许就能写好哦。

每个人都不会“一无是处”,哪怕你看起来资质平庸,一无所长,一定也有连自己也未曾发觉的比较优势——就像大仲马也从未意识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人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你看似平淡无奇的生命中。而那些总是羡慕别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将羡慕别人的眼光收回来,找自己的优势,很多时候,不是你没有优势,而是你不愿挖掘自己的优势。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将你的比较优势持续不断的发扬,终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的绝对优势,让你变成一个奇迹,被无数人所羡慕。

在1987年3月30日,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一步步地接近着高潮——终于来到了。

主持人宣布:因玛莉·马特琳在《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快步走上领奖台。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打手语,内行人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其实,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女,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孩子,但出生18个月后,被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但这位聋哑女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她不断锻炼着自己以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了寻找女主角的扮演者,导演用半年时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都没找到中意的。

有次导演偶尔观看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起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

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心去拍,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她用自己的勤奋执著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了绝对优势,成为无数个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确实如此,上帝不会把每个人身上所有的门窗同时关死,他总会留下一线希望,一线生机,等待我们去发现。当我们用辛勤+耐心+等待去寻找的时候,一定可以寻找到一线来自天堂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