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97600000019

第19章 商明者贵在自知之明

自古以来,人们最大的“盲区”之一,就是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于是,眼高手低者有之,好高骛远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故老子认为,认识别人的可以说得上机智,而认识自己的才算得上是高明。另一位哲人也曾告诫过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老子》第33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说,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老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第一,人必须正确真正了解自己。有时人会对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产生错觉,此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人必须正确估价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但“自负”同样不足取。只有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说一个普通的人,正确给自己“定位”会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欲成大事者,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确给自己“定位”,则会事关人生兴衰。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史事的资料书。上继春秋,下至战国末期,包括东周、西周、秦、齐、楚、越、魏、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这部书中保存了当时游说之士从事政治活动的大量记载。《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齐人邹忌,身高八尺,体形容貌潇洒漂亮。在齐威王时任齐相,辅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问他的妾:“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促膝而坐,交谈中,邹忌问:“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发现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对着镜子瞅瞅自己,更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来反复琢磨这件事,终于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120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齐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他仔细听了邹忌的一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不是吗?

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偏爱者、畏惧者、有求于自己者数不胜数。在这背后,我岂不就可能受蒙蔽么?于是,齐威王下令道:“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错误的,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和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寡人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后,就只有断断续续上朝规劝的了;一年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但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征服了敌国。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

一次,李世民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算明智?”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才能成为明君,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成为昏君。魏征还讲了尧、舜怎样了解下情而不被蒙蔽,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怎样因偏信佞臣的话而遭祸灭亡,然后又说:“人君兼听广纳,贵臣就不能蒙蔽他,下情就能上达。”

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的话,连连说:“好!好!”

李世民亲眼看见隋炀帝是怎样亡国的,时常引以为戒。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有意给自己设立对立面,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当面给他提意见。大臣们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意见,他都能够听取,并参照比较,择善而从,或互相补充。这样,就减少了片面性,也就减少了差错。

邹忌、魏征不愧为一代名臣。他们敢直言相谏,确实起到了“高参”的作用。

但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两位君主,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要知道,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是需要勇气的!有很多不善做人者,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可碍于“面子”,终不肯放下“架子”,最后听到的是一片赞美声和附和声,也正是在一片赞美声或附和声中,自己击垮了自己!

大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你的成就有多高,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