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2797800000003

第3章 二战前的帝国主义新危机(2)

(4)规定赔偿原则和附加的经济条款。德国及其同盟国需赔偿协约国因战争所受的一切损失。由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决定德国应在30年内付清的赔款总额,此前德国应交付协约国200亿金马克赔款。和约还规定德国必须交出并归入赔款帐内的实物清单。还规定10年以内,每年交付协约国4000万吨煤等等。和约附加的经济条款,包括将德国最重要的河流交由国际专门委员会控制,法国免税向德国出口一定数量货物,而德国出口货物必须付税等非互惠措施。

1919年5月7日,和会主席克利孟梭将和约文本交给德方,通知德国代表不得进行任何口头辩论,可在15天内用书面陈述意见。德方力图利用协约国列强之间的矛盾,接连发出备录,要求放宽某些条件,声称“这个条约的条款之苛刻,是德国人民所无法忍受的。”5月29日,德方向和会主席提交答复,其中包括一整套的反建议。

很多德国水兵宁愿把自己的军舰弄沉,也不愿把它们拱手送给协约国。德国的海军官兵们1919年6月12日中午相约登上被扣押在斯卡帕夫罗海湾的德国军舰上,以升上一面红旗为讯号,准备把这些船只弄沉。他们打开船上的防水活门,使除了巴登号以外所有的大型船只、主力舰和战斗巡洋舰迅速沉没。英国警戒舰立刻向他们开火,德国兵或者利用救生筏,或者靠着游泳返回岸上。他们随即被岸上的英国海军拘捕,有部分拒绝从命的德国水兵丧生在英军的枪下。

慕尼黑3万多人抗议在凡尔赛作出的决定。6月16日,和会将和约最后文本交给德方,仅作了个别不重要的改动,如原拟将上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改为举行公民投票。克利孟梭在照会中宣称,对于“今天这一条约文本,要末完全接受,要末完全拒绝”,要求在5天(后改为7天)内答复;如到期还未答复,列强将宣布停战期终止,“采取它们认为有利于强制执行和约有关条款的步骤”。协约国为此集结39个师,福煦受权在“停战终止时,立即开始前进。”

德方对是否接受和约发生重大分歧,内阁辞职,组成新政府。国民议会主张在不承认德国是大战发动者,不接受追究战争罪责条款的前提下批准签署和约,但协约国拒绝接受任何保留意见。在停战期限终止前1小时30分,德方才被迫宣布无保留接受和约。

在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枪杀案5年后的1919年6月28日,和平条约在法国签订,凡尔赛条约正式结束这场战争,但在德国引起了新的忿恨和摩擦。

事实上,德国代表说如果事先知道被如此对待他们是不会到凡尔赛来的。德国代表因被迫由隔离通道进入明镜大厅而感到耻辱。他们拒绝进入大厅,直到协约国同意仪式结束时向他们致以军礼,他们才走进大厅。法国主人尽其所能将会场布置得华丽壮观。1871年德国人曾在凡尔赛使法国人处在卑躬屈膝的地位。

绝大多数与会代表驱车沿着漂亮的城堡大街行驶,穿过铺着鹅卵石的洪诺大院。他们受到修饰一新、身着制服的共和国卫队军官的迎接。大厅内侧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观众们不断地向前拥挤着,以目睹为快,他们出其不意在向某些代表们欢呼。但协约国的领袖们却显得比较拘谨,他们身穿朴素的市民服装。很少有人穿着金碧辉煌的制服,毫无昔日君主时代的气派。协约国希望每一个人都知道新的和平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纪元的开始。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是到达凡尔赛的第一位协约国领袖,他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简短演说,警告德国要尊重条约的规定。但克列孟梭并不是第一位在和约上签字的协约国领袖。此项殊荣给予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签字仪式结束后,威尔逊、克列孟梭和劳合·乔治从明镜大厅走到凡尔赛宫后面的平台上,为此成千上万的观众激动不已。人群簇拥着向前移动以便能看见这些政治家。他们欢呼着,“克列孟梭万岁!威尔逊万岁!劳埃德·乔治万岁!”如此这般的激动和混乱以致协约国的其他代表一时也被挤在大厅里面。

德国代表蒙耻离开会场,并在他们所住旅馆中发表他们对所受的对待感到十分忿慨。在德国国内那些凡尔赛和约的批评家们又何止是忿恨呢!抗议者们涌入街道,德国学生放火烧毁法国军徽。中国反对和约有关中国山东的一些条款,拒绝签字。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此项和约。

出席和谈会议的英国代表,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尔·凯恩斯警告人们说:和约可能给德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其他批评家对凡尔赛和约能否真正带来一种永久的和平表示怀疑。

1921年7月,美国会两院通过共同决议,宣布结束对德战争,同年8月25日美德签订和约。

1919年9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对奥和约,称为《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在巴黎近郊纳伊签订对保和约,称为《纳伊条约》。协约国扼杀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后,于1920年6月4日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对匈和约,称为《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10日,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对土和约,称为《色佛尔条约》。

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这一系列条约,基本构成战后国际关系、主要是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通常称为凡尔赛体系。这一系列条约的条款是极为苛刻的,是对战败国人民肆无忌惮的掠夺。

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欧、亚、非三大洲的新秩序。

国联标榜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声称凡对国联成员国任何一国从事战争者,即被确认为对国联所有成员国的战争行为,国联应给予经济,甚至军事制裁。国联盟约还规定维护殖民主义的委托统治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国联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藩属领地分别委托给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来统治。所谓委托统治制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制度;但从另一方面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承认,这是受国联“委托”,一旦这些殖民地能够自主,它们将取消这种“委托”。

总之,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国联,在世界人民中制造和平幻觉,以巩固巴黎和会所形成的凡尔赛体系的“新秩序”。到30年代,国联对日、德、意***的侵略行动,不但未加制止,反而纵容包庇,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就随之瓦解,至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开始,英、法、意、日、中等44个国家参加了国联,后来逐渐增加到60多国。

3.巴黎阴谋

在巴黎和会上,还有一项并非会议正式议程却始终在明里暗里进行策划的内容,就是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

列强对扼杀苏俄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策略上有不同考虑。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在和会预备会上公然要求组织200万反对苏俄的远征军,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此前,美军已有1.5万人被派往苏俄北部和远东地区,参与武装干涉。威尔逊拒绝增派军队。劳合·乔治认为:“俄国这个国家虽然很容易攻入却很难征服。这个国家是进去容易,出来难。”他们主张采取谈判策略,以掩护武装进攻的准备。

整个和会期间,列强多次讨论武装干涉苏俄问题,批准对俄经济封锁,在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组成“防疫地带”,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

“四人会议”还接见俄国各种反革命组织的代表,派遣协约国军事代表团,提供武器装备,并讨论利用苏俄邻国的军队进行武装干涉的计划。

1920年4月,协约国集团利用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匪帮为主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一场武装进攻。

在协约国唆使和支持下,波兰于1920年对苏俄发动了战争,4月进入乌克兰,5月攻占基辅。与此同时,弗兰格尔军队由克里米亚自南向北发动进攻。苏维埃军队从5月下旬转入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并于8月中旬进抵华沙和利沃夫。波兰政府无力继续战争,遂于10月15日同意和谈。

10月20日,俄罗斯、乌克兰同波兰签订了初步和约。11月上旬,继波兰军队失败后,红军多次重创弗兰格尔军队,并最终将其赶出克里米亚,从而彻底打败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三次武装干涉,基本结束了国内战争。

巴黎和会还成立策动武装干涉匈牙利革命的指挥部。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巴黎和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协约国总部下令禁止同匈牙利贸易,实行经济封锁。自4月16日起,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先后从东线、南线、北线展开全面进攻。干涉军在巴尔干协约国军总指挥、法军将领的统率下,总兵力达到20~22万人。

克利孟梭代表巴黎和会两次向匈牙利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以罗马尼亚撤军和邀请匈参加和会为交换条件,要求匈牙利红军停止进攻,撤至1918年停战协定规定的分界线内。7月5日,和会作出进一步武装干涉匈牙利的决议,终于在8月初颠覆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巴黎和会在对待中国山东问题上的态度,最明显地暴露了欺凌弱国的丑恶面目。和会讨论殖民地分配时,日本代表无理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全部转交日本,并搬出“二十一条”和1917年日本与欧洲列强签订的密约作为根据。

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全国人民纷纷致电声援中国代表。但是,和会的“十人会议”对中方关于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及取消“二十一条”要求的两次提案,均以与和会无关为由予以拒绝。

1919年4月下旬,美英法意三次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山东问题,中国代表被拒之门外,连会议纪录也不准看。4月30日,美英法“三巨头”召开最后一次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只邀日本代表参加,再次排斥中国代表。会议决定,德国侵占的中国胶州地区、铁路、矿山、工厂等等及一切附属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并将这一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决定列入《凡尔赛和约》。

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密令中国代表签字,由此激起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4.德国赔款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也是巴黎和会上争执激烈的问题。法国要求德国赔偿战胜国的全部战费和全部损失,以此作为削弱德国的重要手段。它提出德国赔款总额为6000~8000亿金马克(折合150~200亿美元)。巴黎和会专门委员会建议的赔款总额为4800亿金马克(120亿美元),英美主张赔偿数额应与德国支付能力相适应。

至于赔款分配的份额,英国主张按军事开支分配赔款的原则,提议法国得50%,英国得30%,其他国家20%。法国强调它遭受战争损失最大,坚持它应得58%,英国得25%。美方试图折衷,主张法国56%,英国28%,但反对英法把偿还美国债务同赔款问题联系在一起。最后商定和约不确定赔款总额,交由一个特别赔偿委员会研究,至迟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向德国政府提出确切的要求。

巨额的赔款导致德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因此1921年1月6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白里安在坎城召开会议,讨论德国请求延付赔款事宜。德国代表团在会上说明德国所处的经济困境。

在坎城会谈中,德国代表表示:“德国为了偿付战争赔款,就得扩大出口,如此势必会威胁到法国的工业。”英法两国原先同意让步,但这一让步却随着白里安政府于1月12日的突然垮台而终止。法国新任总理雷蒙·朋加莱坚持德国必须履行凡尔赛和约中的条款。德国代表团在坎城会议中唯一争取到的,是允许其延期付款和在热那亚召开世界经济会议。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在巴黎决定了德国应付的战争赔偿。基数近560亿,分42年付清。此外,德国还将被迫交纳其12.5%出口商品税。

会谈各国代表在审议和平条约。尽管德国没有派代表出席巴黎会谈,但会议上仍然产生了争议。法国首相白里安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其中,劳合对法国要求更多的赔款这一点十分反感,以致拒绝离开他在格里朗旅馆的房间。白里安不仅向德国要更多赔款,而且要求德国均分其战后重建新繁荣的利益。出口商品税就是对法国首相这种要求的让步。

为了防止德国抵制支付苛刻性的赔款,协约国也制定了相应“措施”——如果德国不能支付,协约国威胁说要接管德国关税,在莱茵河两部地区驻扎军队并重新占领鲁尔。因为协约国的金融专家计算过,德国通过缩减军事预算和取消高薪可以负担一半赔款,但德国马克正在迅速贬值,要想收取赔款“不过是竹篮打水”。

果不其然,1921年3月1日,在伦敦举行的协约国会议上,德国拒绝了为数2260亿马克的战后赔款。德国只同意扣除业已缴纳的赔款之外,再付500亿马克。因为德国想通过国际贷款来筹措赔款,但协约国驳回德国的建议,并指斥该建议是不可接受的。

1921年3月7日,伦敦谈判中断,双方僵持不下,未取得任何结果。8日,协约国采取德国拒付赔款的制裁措施: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占领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鲁罗尔特,不久又占领了米尔汉姆和上豪森,并且解除当地警察、武装卫队的武装。

1922年8月2日,由于偿付战争赔款和帝国银行采取膨胀性的贷款政策,德国的通货膨胀犹如雪崩一般急剧变化。1922年8月初,1美元兑换860马克,到了月底一美元可以兑换1990马克。由于协约国坚持执行德国分期偿付赔款,使马克在国际股票市场上的汇率立即下跌。德国必须以外汇和黄金支付赔款。

由于法国对鲁尔区的占领及当地居民的罢工,给德国增加极为沉重的负担。被占领区有数以百万的居民需要资助和救济,政府必须购买煤炭供应那些缺煤的地区。为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要求,货币印刷机只好昼夜不停地运转。4月份,政府的收入仅达支出的七分之一。直到4月中旬,国家银行还能在外汇交易所,通过出售外汇、黄金而购进马克,来支撑疲软的马克,但是,鲁尔区的持续斗争,使人无法采取任何支撑措施。物价像脱疆的野马狂奔乱跑。德国人的忍受能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饥饿在全国蔓延着。在萨克森,愤怒的人群进行暴力活动,以抗议物价飞涨。据此,1923年6月5日,德国国家银行行长鲁道夫·哈文斯坦公开承认马克支撑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