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三书
279800000002

第2章 《论语》 为父母洒下一片阴凉 (1)

《论语》

提到传统文化,不可不提的一个人便是孔子。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孔子自己并没有创作新的理论书籍,而是对他认为很好的古人智慧加以讲解。孔子的弟子依据他的讲义,编写了一本书,就是《论语》。《论语》并不是一本刻板的教科书,你大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生动的学习笔记来读。

书中的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着幽默细胞的老师。他曾经怀才不遇、被人取笑,也曾经和学生谈笑风生,宛若一对对忘年交……

孔子曾对一个叫伯鱼的学生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对如今人们来说,不学《论语》,无以谈孔子,无以谈中国。

第一章 为父母洒下一片阴凉 (1)

学问都从孝道中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一个人对待父母有孝心、对待兄长十分恭敬,却喜欢冒犯长辈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到处作乱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我们经常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赋予动物一种孝心的品格,也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孝敬父母。为什么“孝”会是所有品德当中人们最看重的一种呢?且不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生育之恩,多年来的养育之情,也足以回答这个疑惑。

孔子说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爱。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爱之心,“而好犯上者鲜矣”,这种人是不会危害社会的。

“孝”是一种回报的爱。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总是毫无吝啬、无怨无悔,仿佛儿女人生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避雨、抵挡烈日风霜。年少时,你厌烦了,爬上树干玩耍;疲倦了,靠在树上歇息。长大了,你不愿与树玩耍了,树甘愿奉上丰硕的果实,为你的人生和未来尽心尽力。要成家了,树奉献出自己的枝干,为你建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家。当你想出外闯荡时,树会用自己的躯干为你造只乘风破浪的船;当你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地归来,即便树已只剩一个树桩,也会让你安心地休息。父母如同大树,总在无私地奉献着,你的忧伤便是树的忧伤,你的快乐便是树的快乐。儿女在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忙碌时,总是无暇顾及父母;当出现变故、陷入困境时,首先想到的却是向父母求救。如果我们都是这样只知道索取,却从不知道感恩和回报,那么人生就变得自私丑恶,社会也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国是一个非常强调孝道的国家,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典型的代表,“卧冰求鲤”的故事就是出自这本书。

晋朝琅琊人王祥,他的生母很早便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让他被父亲厌恶,失去父爱。但是王祥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仍对父母非常孝顺。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带、日夜侍候。有一次,生病的继母想吃鲜活的鲤鱼,但当时已是寒冬腊月,冰封三尺,根本没法捕鱼。王祥于是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坚冰捉鱼。没一会儿,三尺厚的冰突然自行融化,两条鲤鱼从冰层下跃了出来,继母朱氏于是吃到了一锅鲜美的鱼汤,很快就痊愈了。给父母养老送终后,王祥隐居了二十余年,守完孝之后才应邀出外做官,官至睢陵侯。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编了一首诗: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mú)。

传统文化中,王祥这样的孝子一直是教育中的楷模,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典范。但是,随着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的娇惯与宠爱与日俱增,孩子越发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好,尽孝的传统正在我们的文化中消失。

我国古代的《劝孝歌》中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意思是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感恩和回报,而孝心正是最基本的感恩之心。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

要尽孝,而不只是养老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作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养老和养牛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生活在一个非常讲求“礼”的时代,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坐的朝向、与人说话的态度、看望生病的朋友时应该站的方位都有明确的礼制规定,而孝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更是被强调得细致入微。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反而误解了“孝”的本意。对父母只是养老,却并没有尽孝。

有一个财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愚笨,不讨人喜欢,小儿子聪明伶俐,于是财主就尽心抚养小儿子。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大儿子一直在家里陪着父母,小儿子因为颇有才华,被父亲送到县城读书。

小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一家人欢天喜地,两位老人也准备收拾行李,和小儿子一起到新地方开始生活。本来小儿子不想带着父母,但是想到兄长愚钝,就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两个老人家。

到了就职的地方之后,小儿子给父母选了一间房子,安排了一个奴婢,从此就消失了。两位老人看不见他的人影,生病了也只能使唤下人去找大夫。虽然在这里不愁吃穿,但是两个老人心里很难过。

一年以后,大儿子带着家乡的特产过来看弟弟,一见到老人,就难过地哭了——一年不见,父母老了许多,以前胖胖的父亲也瘦成一把骨头了。虽然大儿子很笨拙,但是很心疼父母,他决定带着父母回家生活。父母想到自己以前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他当回事,端茶倒水像下人一样使唤,但是他从来没有生气,反倒是乐呵呵地照顾父母,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笨哥哥又带着老人回到乡下去了。小儿子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不跟着我这样有头有脸的儿子,却要和那笨人一起生活。

其实,感动老财主的正是一颗孝心。只有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他们才会觉得幸福。现代社会,很多人可能会逢年过节给家里寄一些钱回去,但是父母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关爱之心。

是我们已经没有关爱之心了吗?看看我们周围,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养小猫小狗。有专门的狗粮和猫粮来保证宠物的营养均衡,遇到食欲不好,主人就带着宠物去专门的宠物医院;平时,常见有人带着狗狗去做美容,梳一梳毛发,甚至染成漂亮的颜色;天冷了,主人会及时给宠物宝贝们添上漂亮的衣服护住身体……如果将宠物换成父母,很多人马上就脸色大变,变得非常不情愿了。现在看来,很多父母的境遇还不如宠物!

2004年有一则让人心寒的新闻报道:南京一个姓王的男子喜欢养小狗。有一次,他打算带小狗到厦门去游玩,说是要对他的小狗进行长途旅游训练。正准备出发的时候,母亲病倒了,无人照料。父亲问儿子:“你母亲把你一手养大,现在病了,正需要人照顾,你却还有心情带狗出门旅游!我倒要看看这是什么狗,比你妈的生命都贵重!”老人一时冲动,拿起手里的茶杯就扔向小狗,狗被砸得叫了起来。见到爱犬被打,儿子不由分说,抡起胳膊就给了父亲一拳,把老人打伤了。老人一怒之下把儿子告上了法庭。不管法院作出怎样的裁决,也不管这位王姓的男子是否得到过父母的爱,他对老父亲动武,实在是不应该。

仅仅有孝的举动,却没有孝心,是远远达不到真正的孝的。孝,需要有行动、更需要用爱去浸润。

记住父母的生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来呢,父母岁数越来越高,子女要感到很开心;其次呢,父母岁数越大,身体就越不好了,所以子女要感到很担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谁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父母在竭尽所能地照顾我们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天天老去了。所以子女要尽可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给父母关心和照料,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等到自己为人父母,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没有能力去享受儿女的孝心了,也就为时已晚。

孔子要弟子们尽孝,那他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hé)就去世了。母亲颜征(zhēng)年轻守寡,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抚养和教导孔子上。为了养育孔子,颜征吃了很多苦,身体也病倒了,在孔子十六七岁时,她也去世了,当时的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孔子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地向父母尽孝,因而一提到孝的话题就非常痛心。于是他便告诫弟子,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