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三书
279800000022

第22章 《孙子兵法》 配合行动的秘密武器 (2)

第四章 配合行动的秘密武器 (2)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所以,要士兵们英勇杀敌,首先要激怒他们;要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用实物来奖励他们。在战争中缴获十辆以上的战利品的,要奖励最先缴获的士兵,并且更换战利品的旗帜,混合编入我方的队伍,优待俘虏,善加利用,这样就是所谓的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更强大。

通常说“杀敌一百,自伤八十”,尤其是在古代短兵相接的时候,误伤是不可避免。因此,要化险为夷、及时补充自己的实力,就需要将战俘化为自己的后备军,这也是孙武所说的“胜敌而益强”。

秀政是日本古代的一位大臣。一天,仆人在领地的城墙附近,发现有人竖立了一面木牌,上面列举着30多条秀政的政治过失。家臣们商量之后,决定把那面木牌拿给秀政看,并且非常愤怒地说:“竖立这块木牌的人,实在太可恶了,应该逮捕他并严厉处罚。”

当秀政把木牌上所写的一一读过以后,马上对家臣说:“有人这样严格地指正我,实在太难得了。我应该把它看成上天的赐予,并当做传家之宝,好好收藏。”于是,他把木牌用一只精美的袋子包起来,然后再装进箱子里,并召集家臣幕僚,将木牌上所列举的过失,认真仔细地检讨。

本来,被揭短是众人厌恶的事情,对被揭的人来说,对方无疑是自己的敌人。但是秀政认真地听取了别人的批评,把本来攻击自己的罪证变成激励自己的工具,就会增加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借力打力”,化险为夷。

化险为夷有一条非常保守的方法,就是量力而行。

懂得量力而行的人,不会在自己的能力之外贸然行动,这样也就不会招来危险。孙武在书中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就是说有十倍于对方的兵力,就要围困它;有五倍于它的兵力,就要攻打它;只有对方的一倍多,就分散攻击它;与敌军匹敌,就要能战则战;比敌人的兵力少,则要能逃就逃。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少年的名字被全国人民熟知,他就是四川雅安的扑火小少年**。有一天,**的住所附近发生了山林火灾,他积极加入到救火行动中,奋力扑火四五个小时,并献出了自己14岁的生命。

**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一时间学习**的口号在全国少年中间传开。但是考虑到青少年的时机能力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在90年代末的时候又决定不再提倡年少年学习**,因为孩子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比起救火,少年的生命更为可贵。

**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如果双方之间力量悬殊,就不要盲目反抗,而要尽量保护好自己。

量力而为是在危险之中降低伤害的最明智的办法,它不需要太多玄妙的智慧,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就可以了。**是出于一片好意,希望自己能帮助大家扑灭大火,但是也有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到带兵打仗,滔滔不绝。但是赵奢深知儿子只有嘴上功夫,在临终时告诫他千万不要真的领兵打仗。

但是赵括完全听不进去,父亲去世后,他就被任命为将军,代替廉颇的位置,领兵攻打秦军。廉颇自知赵国较弱,益严防死守,赵国也就一直勉强自保。轮到赵括时,他不顾赵国的实力,把兵书上的各种攻打计谋都罗列出来,想要一举攻秦,结果被秦军围困,全军在断粮一个多月之后,四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在行动上量力而行,而不仅仅是有自知之明,这一点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赵括因为身兼要职,鲁莽行事让国家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们是自己的将军,如果我们不能够量力而为,那么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说化险为夷,连保全自己都会困难。

清空死神的账单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投入战斗,时间一久就会耗损军力、挫伤锐气;攻打城池时兵力已经不济,长期在外作战,国家的财力就会不足。耗损军力、挫伤锐气、实力不济、财货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起兵,那时就算是智慧的人,也无力回天了。所以我们从来只听说笨拙但追求速度,还没听说过灵巧但可以持久拖战的。

据专家考证,在孙武的时代,战争一般就打一天,很少有久战的。孙武一再强调要速战速决,还是考虑到打仗要损耗财力,让国家经济发展受到拖累。

说话、办事雷厉风行,速战速决,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品质。下定决心,通常要考虑很多因素,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常常感到难以取舍。这种时候,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到头来只能空谈梦想,毫无改变。说话迂回曲折,拐弯抹角,也会让对方不得要领,反而浪费了彼此的时间。

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林之洋等人在酒楼喝酒,服务生错把一壶醋给了他们。林之洋喝了一口,酸得口水直流,忙喊服务生调换。这时旁边的一个老儒连连摆手,示意不要喊,说道:

“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甚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尔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弟既饮之,不该言之。不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多纵辨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闹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老儒的意思无非是醋贵于酒,声张出去就要加钱,还是不要声张的好。但是秀才的酸腐劲让他滥用“之”字,废话连篇,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故事虽然夸张,却告诉青少年一个道理: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说话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唠叨啰唆,不得要领,势必令人生厌。

我们在平常的交流中,想要彼此沟通顺畅,也要学会言简意赅,使对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在说话的时候,使用的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即使再精炼,对方也不能接受,还会事与愿违。

“明天,明天,还有明天”,很多人总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今天,而明天的明天还有事情要做。这样积累着一些未完成的任务和心愿,我们心有未甘地老去了。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给青少年:

一个病人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回答:“你要一分钟干什么?”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我生活的家庭、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还想看一眼蓝天和大地,看一眼绿草和繁花。”

死神笑着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你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这一切,可惜你从来没有留意过。让我们看看你的人生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用来上学、交朋友、聊天、游戏。可是你并没有认真读过书,作业常常不做,你每天都要对着镜子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具体一点说,你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1260天: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使得事情不断要重做,浪费了大约300多天;因为无所事事,发呆的时间有179天;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过去了421天;还有……”说到这里,病人就断了气。死神叹了口气说:“如果你能在活着的时候节约一分钟的话,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哎,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不明白为什么会自己又后悔。”

死神罗列在账单上的条条罪状,我们又何尝没有,如果你也觉得面对这样的账单很羞愧,就赶快行动起来,要求自己“速战速决”。

还不快扔掉沉重的后盾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将士兵投入无路可走的绝境中,他们就会奋战而不退缩。士兵们连死都不怕了,打仗也势必倾尽全力。身陷绝境的士兵,无所畏惧;既然无路可走了,也就会意志坚定;深入敌人内部,行动就更加谨慎;迫不得已,就会奋起反抗。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人们熟知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就在其中,起义军之间彼此有时候会互相照应。一次,秦兵攻打起义军赵王,拥戴楚怀王的项羽受命带兵去救援赵王,同往的还有上将军宋义。宋义官职比项羽大,但比较胆小,他命令士兵驻扎在远离赵王的一角,一待就是一个多月,每天饮酒作乐,对出兵援赵的事只字不提。

项羽忍不住提议要尽早出兵,反而被宋义羞辱了一番。脾气火暴的项羽挥刀斩下宋义的首级,自己带着援兵向赵王进发了。

担任了援赵大军主帅的项羽,马上改变战术,他下令士兵各自带足三天的口粮,并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灶。将士们都愣了,没有了锅碗以后怎么做饭。项羽说:“现在没有锅了,我们可以轻装上阵,行军速度就更快了,至于吃饭的问题,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河以后,离战场越来越近了。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看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了。

项羽带领的楚军除了胜利别无选择,无不以一当十,个个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在震耳的厮杀声中,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秦兵难以招架。几个回合之后,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而秦国的旧诸侯们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便纷纷倒戈投靠项羽。项羽的势力在战之后,成了起义军的主力。

项羽选择的招数,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让人数上占绝对劣势的军队,一鼓作气战胜秦军的,正是身陷绝境时士兵们自救的愿望,以及实现这种愿望的爆发力。

但是这也是一种冒风险的困兽之斗,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不愿意将自己处于毫无余地的情境当时,做事情习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做事情留有余地是保护自己的最佳选择,但是如果想要反败为胜,就需要我们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

有一艘船在大海上遇到了风浪,如果不丢弃重物,船很快就会沉没。船长命令大家马上把箱子食物都扔到海里,大家正欲动手的时候,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出来大声说:“你们疯了吗?没有了食物和水,我们躲过这一劫还不是饿死!”听到这样的话,大家又开始犹豫了。而风浪也一次比一次凶猛地向船袭击过来。

船长也顿住了,但他马上说道:“不能再等了,扔下东西吧。我们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能找到食物和水,而且必须找到!”就这样,大家又再次行动起来。轻盈的小船躲过了风雨,大家马上就面临着寻找靠岸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没有食物了,所有的人都走到甲板上,放下平时的矛盾,商量起怎样判断方向、利用剩余物资等问题。一时间全船人员上下一心,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也积极利用自己作为建筑师的特长,修缮受伤的船只。

果然,在黄昏的时候,他们看见了海岸。

我们都像是那只小船上的乘客,平时难以和平相处,遇到问题也不会以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但是当一切后盾都消失之后,我们反而变得强大了,求生的本能产生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起死回生也就不是没有可能了。

但凡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常常会将自己的所有杂念都抛开,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愿意让自己吃苦,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破釜沉舟,正是最大胆、最决绝的一种方式,孤立自己,让自己像一个角斗士一样战斗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