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一定要掌握的99个学习秘诀
279900000011

第11章 好作文—考试高分的通行证(1)

第四章好作文——考试高分的通行证 (1)

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作文在其中占的分值都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初中生,好的作文就是考试高分的通行证。可是,好多同学作文写不好,直接影响了考试的分数,有的同学因作文成绩不好,与重点中学失之交臂。文章写得好不好,跟同学们平时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没有“墨水”,文章写出来犹如流水账一般,自然毫无文采可言。当然,除了广泛的阅读和知识的积累之外,作文也有很多技巧,真正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你就会发现作文其实并不难。

怎样从害怕写作到爱上写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写作,是基本的学习能力,语文学习的“大头”是写作。同时,还可以说写作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写作不仅是孩子成为优等生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孩子今后泛舟学海的桨。那么,怎样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我们先来看看晓恒爱上写作的故事。

晓恒是个可爱的小男孩,今年10岁,读小学四年级。他的数学很棒,语文就相对差一些,尤其是作文,每次都得不到高分。晓恒的妈妈为了帮助他尽快提高作文水平,特意请了一位辅导老师金老师到家里给晓恒上作文辅导课。金老师分析了晓恒的作文,发现主要有四个问题:

第一,文章没有条理,逻辑性差。比如,晓恒写一篇关于电视的说明文,首先没有描述电视的外形,而是直接说自己喜欢看什么动画片;接着又突然转到写电视的摆放位置;直到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晓恒才开始交代电视外形的特点。这篇习作被语文老师判了45分。同样的,晓恒在描写爷爷的作文中,对爷爷的描写也没有任何时空顺序,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二,漏字漏词。“我们不能学小猫那样鱼,三心二,我们做事要好地做……”这是晓恒作文的一段,他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我们不能学小猫钓鱼那样,三心二意。我们做事要好好地做……”漏掉的字词其实在晓恒的心里已经出现了,可是,写到纸上的时候,晓恒无意间把它们遗忘了。

第三,语法严重错误。小学作文非常强调语法、句法正确,如果有语病,必然无法得高分。金老师给晓恒总结了3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个突出问题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比如,不但……而且……这样的关联词,出现了“不但”,接下应该是“而且”,而晓恒的作文常常是只有“不但是”,没有“而且”。第二个问题是量词使用错误。在晓恒的作文里总是会闹“一个鸡”、“一根花”之类的笑话。第三个问题是代词滥用。晓恒一篇描写同学的作文,“他”“她”不停地出现,结果根本分不清楚具体所指的是哪一个人。

第四,词汇贫乏。晓恒所用的词汇都非常简单,作文中极少出现成语,有的时候总是词不达意。在近义词中,晓恒也表现得没有办法分辨。比如,“功夫”、“工夫”等词,晓恒难以说出它们的区别,使用时总是出现混乱。又比如,晓恒描写中国女排队员的比赛,他本来想说女排姑娘们打得很顽强,却写成了“女排的队员们打得很坚强”。

通过金老师的总结,晓恒明白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于是,金老师给他做了一个计划书,规定了每次家庭辅导都要完成的练习、每周都要读的书籍和每天要写的习作。

一方面,金老师给晓恒专门讲语法,针对晓恒的语法错误进行训练。几次训练后,晓恒的语病大大地减少了。另一个方面,按照金老师的规定,晓恒每天都读一些成语故事,并在作文中尽量使用成语。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辅导,晓恒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他还是不太愿意写作文,而且漏字的毛病还没有得到解决。金老师和晓恒的妈妈都感觉到,如果晓恒厌恶写作,不仅会增加他的学习负担,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写作困难的问题。

经过商量,金老师把每周的写作篇目减少了,但要求晓恒“言之有物”;命题作文也变成了自命题作文,晓恒可以自由地写任何想写的内容,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好,委屈时的抱怨也好,只要写得好,题材不重要。针对漏字现象,金老师又请教了一位专家,专家建议让晓恒每写完一句话就读两遍,最好读出所写内容和想写内容的不同。果然,晓恒用这个方法渐渐地克服了漏字漏词的毛病。

又过了两个月,晓恒开始爱上写作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前觉得写不好,老师让写的(题目)又没劲儿,所以不喜欢写作文,现在我写的(作文)错误少了,我就敢写了。我现在特别喜欢写小说,我可以在纸上把我想的写成故事,把我想说的话写下来。”他还真写了一篇小说呢!他的小说尽管虚构得有点“玄”,可是第一个读者——金老师对此赞不绝口,说是一篇很有想象力的文章。

同学们,看了晓恒的故事,你现在还会畏惧写作文吗?其实,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用笔写下来,主要是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你也会很快爱上写作的。

【说文解字】

盛夏,游览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投宿避暑山庄旅社,怡然自得。晚餐后,从各地来的游客,在旅社里说说笑笑。有几位游客互相猜起灯谜,越猜越高兴。其中,有一条灯谜引起大家的极大兴趣,是一位从广东韶关来的老人出的,谜面是“避暑山庄”,要求猜医疗名词二。游避暑山庄,住避暑山庄,猜“避暑山庄”之谜,情趣盎然。

你能猜出这两个医疗名词吗?

答案:消炎(“消炎”扣“避暑”)、住院(“住院”扣“山庄”)。

写好记叙文的“三板斧”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同学们一定都写过记叙文吧?其实,记叙文就是生活的缩影,可是由于同学们通常生活圈子不太大,一般只局限于校园、家庭或有限的街道和城镇中,很少有人经过真正的大事。那么,如何在有严格时限的考场上,并且在考题的制约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呢?其实作文也和行军打仗一样,有着一定的套路和模式,就像人们常说的程咬金,他虽然只会“三板斧”,却战功赫赫、无往不胜。作文也是一样,只要你能掌握下面这写好记叙文的“三板斧”,你也可以轻松得高分。

“三板斧”之一: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由小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对于这种手法郁达夫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是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段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光辉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的是柳州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可算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作者借题发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人民饱受重敛之毒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

鲁迅的《药》,写的是华小栓生病、吃药,最后死去的民间小事,但作者通过这些辛亥革命前后平民百姓的生活片段,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还有的“小题材”能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鲁迅的《一件小事》,不过几百字,只写了“我”与“车夫”两个主要人物十来分钟内发生的一件小事、一个场景,情节可谓简单至极,然而这件小事却“小中见大”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穿长袍的“我”比干苦力的人力车夫要“小”得多。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提倡知识分子应向劳动人民学习。

有一位学生面对《家乡新貌》的考题,如此构思行文(自拟标题):放鞭炮(梗概)大年初一早上,二贵跑来叫我去看他爸放鞭炮,我想:“二贵他爸是村里出名的小气鬼,他家是出名的贫困户,怎么会花钱买鞭炮呢?”我回忆起前年大年三十,村上来了个卖鞭炮的,二贵见了缠着要他爸买,他爸火了,又打又嚷:“吃饭都顾不上,哪有钱买那东西?”现在呢?我跟着二贵跑到他家院子里,只见二贵他爸穿着一身新衣,满脸红光,笑眯眯地,一边把长长的一串鞭炮缠在竹竿上,一边叫二贵上前点火……

小作者从过年的众多事件中选取了二贵家放鞭炮的小事,加上回忆往昔的插曲,形成反差,深刻反映了经济的繁荣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三板斧”之二:常中见新

人们往往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习以为常,所以不去留意。其实如果善于观察就不难发现:寻常的小事中也会富含新意。例如在《醉人的春夜》中,小伙子帮姑娘补车胎、打气。我们往往对这种寻常之事司空见惯,因为觉得自己也做得到,谈不上新鲜。但是若把它们放回生活之中,联系相关事物环境就会发现:补车胎、打气是在无人知晓的深夜时分,主动迎进门,事毕不收费。这样一写,寻常之事就会闪现出不寻常的光芒,使得内容厚实新鲜,读来令人动容。捡破烂、卖破铜烂铁,大人小孩人人可为,化废为宝以增加收入,看来一点儿也不新鲜,而一位中学生瞧见班上几位同学在课余时间默默地捡破烂,把卖破铜烂铁回收的钱用来买茶水桶,悄悄捐给班上,解决热天储水之难。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在这件事情中隐藏的不为己而为公的感人之处,将之写进《我们的一班》这篇文章中,结果是满纸生辉,一派新意。可见,要想“常中出新”,一要掌握背景,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二要掌握差异,看出表面相同而实为不同的事物。

“三板斧”之三:平中见奇

世界上不少事物由外表就可以看出其真正本质,如老农夫的衣着是其朴素本性的表现。当然不是每件事情都如此,也有很多事物其内在实质往往不外露,一般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具有慧眼的人才能窥见其奥妙,于“平”中见“奇”。记叙文的选材构思也是这样。

鲁迅少时曾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并以此自勉,这一举动乍看平凡无奇,但是作者能抓住这个“早”字,写出一段坎坷辛酸的经历,以显示少年鲁迅在逆境中自我磨炼、毅然前行的顽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