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2801300000019

第19章 胸襟阔,做人要有雅量,做事要有度量(2)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儿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是长老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而是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他成为这座寺院的长老。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了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一下,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结出一点:主人公以后的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如果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施以惩罚,“杀一儆百”也是合情合理的,小和尚也许会从此收敛,但可能不会真正地反省。同样,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大发雷霆并且狠狠地加以批评,可能学生以后再也不敢在课堂上干别的事情了。但是,在学生的心中会留下伤痕,可能谈不上后来的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当有人在背后传播你的谣言,或是说你的坏话时,你是想找机会报复他,还是不与他争执,宽容他呢?当你的亲戚或挚友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是与他从此绝交,还是默默承受来宽容他呢?如果你是一个处事冷静的人,那么你应该选择宽容,这样的选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因为宽容不仅可以使自己从仇恨与烦恼中解放出来,天天都有好心情,还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因放松而健康,更能让我们在和谐中交际,拥有一个好人缘儿。

放弃仇恨,你将获得快乐

仇恨的可怕之处在于,如果自己不能主动地浇灭仇恨之火,那么这种感受将无休无止地煎熬着我们。放下仇恨,换来健康轻松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叫法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请他解答疑问,或者拜他为师。这天,寺里来了几十个人,全都是心中充满了仇恨而因此活得痛苦的人。他们跑来请法正禅师替他们想一个办法,消除心中的仇恨。

他们每一个人都跑去向法正禅师诉说自己的痛苦,说自己心中有多么的仇恨。法正禅师说:“我屋里有一堆铁饼,你们把自己所仇恨的人的名字一一写在纸条上,然后一个名字贴在一个铁饼上,最后再将那些铁饼全都背起来!”大家听了禅师这么说,不明所以,但还是都按照法正禅师说的去做了。

于是那些仇恨少的人就背上了几块铁饼,而那些仇恨多的人则背起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铁饼。这样一来,那些背着几十块铁饼的人就很重,非常难受。没多久,有人就叫起来了:“禅师,能让我放下铁饼来歇一歇吗?”法正禅师说:“你们感到很难受,是吧!你们背的岂止是铁饼,那是你们的仇恨,你们现在都能放下了?”大家不由地抱怨起来,甚至还有人私下小声说:“我们是来请他帮我们消除痛苦的,可他却让我们如此受罪,还说是什么有德的禅师呢,我看也就不过如此!”

还有人高声说道:“我看你是在想法子整我们!”

法正禅师虽然人老了,但是却耳聪目明,他听到了,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微笑着对大家说:“我让你们背铁饼,你们就对我仇恨起来了,可见你们的仇恨之心不小呀!你们越是恨我,我就越是要你们背!”

过了一会儿,看大家真的是很累了。于是,法正禅师笑着说:“现在,你们感到很轻松,对吧!你们的仇恨就好像那些铁饼一样,你们一直把它背负着,因此就感到自己很难受很痛苦。如果你们像放下铁饼一样放弃自己的仇恨,你们也就会如释重负,不再痛苦了!”大家听了不由地相视一笑,各自吐了一口气。法正禅师接着说道:“你们背铁饼背了一会儿就感到痛苦,又怎能让仇恨背负一辈子呢?现在,你们心中还有仇恨吗?”大家笑着说:“没有了!你这办法真好,让我们不敢也不愿再在心里存半点儿仇恨了!”

法正禅师笑着说:“仇恨是重负,一个人不肯放弃自己心中的仇恨,不能原谅别人,其实就是自己在仇恨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罪受!”听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

排解仇恨情绪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我们可以试着说服自己:别人确实伤害了我,但我对此也有一定责任。然后慢慢地让自己接受现实,从心底理解和原谅他人,进而让仇恨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去。另外,我们也应学得宽容一些,不再那么容易受伤,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不让仇恨之火轻易燃起。

爱是尊重,更是宽恕

一位妇女来向寺庙的住持哭诉,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怜香惜玉,多么横暴无情,哭到后来竟说出这样的话:“真希望他早点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住持听出妇人对丈夫仍有爱意,就对她说:“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点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做怨长久;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做爱别离。”

妇人听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去爱他,爱到天妒良缘的地步,他也就活不了了。”林清玄说。

“可是,到那时候我又会舍不得他死了。”妇人疑惑着。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妇人笑起来了,好像找到什么武林秘籍,欢喜地离开了。

住持看着妇人的背影感叹地说:“人世间最好的报复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

复仇从来不能造成“平衡”和“公平”,报复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双方都陷入仇恨越结越深的痛苦深渊中。甘地说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作人生法则,那么整个世界早就乱作一团了。”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宽恕,是通向自由和快乐的捷径。

有两位退休的教授,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据说结婚三十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据说他们不管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里,都以“您”互称。每天晚饭过后,准能见他们相偎相扶地在黄昏的校园里散步。他们每次走过用几块石头垫脚而过的小溪流时,老先生都要去拉紧妻子的手,而每次走过溪流后,妻子都会对老先生说:“谢谢您。又麻烦您了。”

一辈子都这么客套能算是爱吗?和老教授熟悉的弟子便把疑问对着教授夫妻提出来了。

师母安详地说:“他可是从来没有说过什么爱之类的话的,不过我觉得这也挺好。”老教授则对妻子说:“您不也从来没有对我说过爱之类的话吗?”说完,两人便像顽皮的孩子般相视而笑。

老先生的去世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人们开始以为他妻子会承受不了相濡以沫的丈夫撒手先去,谁知她一直都表现得非常平稳镇定,替丈夫操办后事有条不紊。最后告别的时候,她把丈夫的手拉起,放在了自己脸上。“亲爱的,我爱你。我一直想对你说……你永远都会在我心上……我也很快会来与你相聚的……等到那天,又得麻烦您拉着我的手了……”这是丈夫死后,她的第一次失声痛哭。

你永远都会在我心上。这就是把“您”字上下拆开来的正确解释啊!一对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花甲夫妻用一生诠释了“您”的涵义。爱是一种尊重,永恒的爱在于相敬如宾。

爱情是甜蜜和苦涩的混合体,就好像多彩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色合变化而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爱情是一种容易变质的东西。它很难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爱情路上的落魄者大都会告诉你一个不争的事实:千万不要随意用时间或空间来考验你的爱情。

宠不惊,辱不惊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所以当他被谪至邓州时,能从容处之。从范老夫子这里,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和机智。

北京大学前任老校长马寅初,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外表看似静若止水,内心却涌动着机敏与睿智,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人们骤然愤怒,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之间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德之所以为菲尔德,正基于此。

宠辱不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草根百姓,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

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得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开始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值得一提的是,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还有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看,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不生气的智慧

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肚鸡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是豁达大度之人。而那些事事工于心计、器量狭小,处处流露出小家子气的人,不但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也不会体验到任何属于自己的满足和快乐。